二、余光中與古詩人的交遊
余光中的古典風格,以《蓮的聯想》最著稱,他自稱這本詩集為「隔世的宋詞」(2007:13)。不同版本的序言,屢屢提及周邦彥(1056-1121)、姜白石(1152-1220)的詠荷詩,可見周、姜對年輕時的他創作的啟發。學者葉嘉瑩(1924-)曾說,宋詞有兩種流派,一派是從蘇東坡下至辛棄疾,結合時代感懷、個人的身世際遇,「用直接的感發把自己的襟懷志意寫到詞裡邊」;另一派是從周邦彥下至姜白石,不用直接的感動,是用「思力」寫出來的。用「思力」填詞的特色:「是用勾勒描繪來寫詞;也有的時候還用空間和時間的跳接,是錯綜的,不是按照順序直接寫下去的;還有的時候要用語言裡邊的符碼,用一些典故暗中點明我要說的是什麼;而不直接說。」(2000:490-518)無一不與新詩的寫作原理相通。
大約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也就是《敲打樂》階段,余光中已建立用直接的感發書寫襟懷志意的筆路,敘事、寫景、抒情三合一,獨白與對白相錯落,任舉一詩都可以為證:「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當我死時〉,55),這是直抒胸臆的生命感發;「中國中國你剪不斷也剃不掉/你永遠哽在這裡你是不治的胃病/──蘆溝橋那年曾幻想它已痊癒/中國中國你跟我開的玩笑不算小/你是一個問題,懸在中國通的雪茄煙霧裡」(〈敲打樂〉,80-81),這是回顧家國歷史的慨嘆。像這樣的手法,一直延續發展,貫串余光中後期詩作,贏得宋淇(1919-1996)所謂「不斷恢拓詩的領域,擴展了傳統上不入詩的境界,化議論、歷史、時事等為詩」的讚譽。(475)
但在《敲打樂》之前,余光中的詩風實是契會姜白石的。《蓮的聯想》中極著名的〈等你,在雨中〉,用「蟬聲沉落,蛙聲昇起」表明日夜交替,「每朵蓮都像你」用「蓮」作比喻而不直接說你,「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以傳說中喜愛荷花的西施為情境對象,用了時空跳接的手法,跳接到當代台北市植物園的荷花池。最後兩節: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裡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2007:56)
不直說自己的情遇,偏說是「愛情的典故」,不直說無限旖旎浪漫之景,卻代之以「姜白石的詞」。姜白石的愛情不豔不俗,曾以〈暗香〉、〈疏影〉二詞,託喻梅花片片、翠禽小小,追憶他在合肥認得的一位女子。〈念奴嬌〉:「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其迷離惝怳,盡為《蓮的聯想》所接收。這闋詞的小序「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雲自動,間於疏處,窺見遊人畫船」,也為余光中引述嘆賞(2007:22)。步白石詞的韻致,清空、精思固無疑也,得大眾喜愛也屬必然,但代表余光中生命厚度、深度的力量,至此尚未見揮灑。
《蓮的聯想》用作典故的古代詩人,在宋朝除姜白石之外,李清照也是要角,〈碧潭〉逕用:「載不動許多愁」(78)。唐代則以白居易:「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108)、「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的句子(96)為代表。另如:杜牧「楚腰纖細掌中輕」化成:「攬你古典的窈窕/恰使楚王妒嫉的那樣」(59),李商隱「滄海月明珠有淚」化成:「哭出許多鮫人,許多串珍珠」(64)、「蠟炬成灰淚始乾」化成「甄甄啊,看蠟炬成灰,不久/我們亦成灰」(154)。在魏,則有從曹植〈洛神賦〉借意的「為甄甄啊甄甄」、「在洛水之濱」(98)。其他顯見者為張九齡、李白。至於一些飛仙行跡的詩句化用,就無法一一指認。泍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愛情往事,李商隱「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重過聖女祠〉)的巫山雲雨,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的哀豔傳奇,都是《蓮的聯想》的基礎情境,以失落、錯過為主調,在尚未諧成中發揮想像,既有現實的甜蜜也有遐思的淒迷。
《蓮的聯想》主要的傾訴對象甄甄、宓宓,出自古代傳說。伏羲氏的女兒名宓妃,溺於洛水,死後成為洛神。甄逸的女兒甄氏,與曹植相愛慕,卻被迫嫁與曹丕,後被讒死,曹丕將其遺物玉縷金帶枕送給曹植。曹植經洛水,夜夢甄氏薦枕歡會。歸作〈感甄賦〉,魏明帝改名〈洛神賦〉。
有了甄甄、宓宓,余光中各詩的抒情聲口渾然成一,出入古今,皆不覺扞格。「愛情究竟戴不戴戒指?」是〈燭光中〉的主要問題,這首詩題後有一小引,引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申明光陰宜惜,為歡當及時,則愛情不須戒指作證的答案已經明顯:
一對頑固的情人相愛,在義大利
在洛水波心,在華山畿,在此地,在永恆(2007:154-155)
羅密歐、茱麗葉的愛情在義大利,曹植、甄宓的愛情在洛水波心,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在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以西方的情愛典故作襯,跨越死生,所講述的不是余光中個人的經驗,是整個民族的情愛觀。
其實,所有詩人的風格,都在持續不斷地變化,不是一朝一日突然形成的。余光中的《五陵少年》已透露了《蓮的聯想》與《天狼星》的語調,《天狼星》又透露了《敲打樂》的詩思。南宋詞人另一位影響余光中的,當屬辛棄疾(1140-1207)。余光中寫〈鵝鑾鼻〉燈塔的光照與歡呼,還只是化用辛詞〈青玉案.元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詞語。至一九六九年〈忘川〉一詩:
縱河是拉鍊也拉不攏兩岸
縱這邊是鷓鴣鳴叫那邊的鷓鴣
做了眼眸就不能不安慰暮色
地平線一拉響
就牽起青山一列列的青山
猶鷓鴣嘀咕鬱孤台的嘀咕(2006:243)
描寫在香港邊界遙望大陸,故鄉無時無刻不在念中,而回鄉之志竟行不得也。不僅景象,起興、情懷皆與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無二。南宋渡江之初,江西造口是金人一度追迫之地;香港深圳河則是兩岸開放前隔絕中國人的邊境。辛棄疾北望長安,不但有青山阻隔,還有皇室昏弱的無形阻隔;余光中西望大陸,除河山分界,「蹂躪依舊蹂躪/患了梅毒依舊是母親」的中國,更是他哀戚、不快樂的阻隔。古人曰鷓鴣聲聲啼「行不得也」,余詩以「無論向東走或是向西」、「無論向西走或是向東」、「無論向北走或是向南」、「無論向南走或是向北」演繹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說自己是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余光中在九歌版詩集《五行無阻》封底自書簡介「閩南人,因戀母鄉常州,亦自命江南人。又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辛是山東人,失土不能光復他只能做江南遊子;余來自大陸,大陸不能回,「他鄉就作客/故鄉就作囚」(〈忘川〉2006:242)。筆勢遒勁,於沉鬱中迸出驚雷,辛、余二家都有極高的成就。
葉嘉瑩說辛棄疾的長調「不是分開寫的(按,指寫景、寫情二者),整個都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自然界的景物,古典典故的事象都跟他整個思想感情完全融會貫通在一起」,在藝術上表現「盤旋」、「激盪」的形式,句讀雖斷,語氣不斷(436-439)。
我們看余光中一九七八年所作〈菊頌〉:
霜後的清香是烈士的清香
風裡的美名是晚節的美名
淡而愈遠,辟邪,與茱萸齊名
誰說遲開就不成花季?
古神話裡早登了仙籍
唯大勇才敢向絕處去求生
九九大劫日偏是你生日
平地已風緊,更何況是登高?
西風壓東風倒了華裔
桃之夭夭盡逃之夭夭
凡迎風紅妝的都紅過了
唯壓你不倒,壓不倒
逆風赫赫你標舉的燦爛
列黃旗簇金劍耀眼的長瓣
昂向秋來肅殺的風霜
綻不盡重陽高貴的徽號
落英縱紛紛,也落在英雄的塚上
更冷酷的季節,受你感召
有梅花千樹競發對冰雪
你身後,餘香嫋嫋更不絕
煮茶或釀酒,那純潔
久久流芳在飲者的唇上(2006:295-296)
分明是一幅自畫像。重九是余光中生日,菊就是他的象徵。〈菊頌〉沒有任何一句脫離菊,而沒有任何一句不是雙關人格、寄託心情,「晚節」、「茱萸」、「仙籍」、「登高」……原本就在歷史文化的背景裡。整首詩不分節,上句牽引下句,意思不斷,語氣不斷,元氣充沛。這種詩體的來源,余光中雖自云「一半是中國古典詩中的『古風』,一半是西方古典詩中的『無韻體』。」(1983:180)也未嘗不是得自辛棄疾詞的映發。辛棄疾好用典故。用典不難,難在用得恰到好處,用得彌縫無痕,這一點余光中也是高手。
余光中追慕的中國古代詩人不少,包括屈原、陶潛、李白、杜甫、韓愈、李賀、李商隱、蘇軾等,中年之前偏重的杜牧、姜白石,與中年之後的李白、杜甫有別,其分別除見諸寫詩影響,還有自我身分建構的意義在,此留待「余光中詩銘印的自我身分」那一節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