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光臨毒學的教室
翻開這本書的各位讀者,為什麼會對「毒」感到興趣呢?是因為對於像是河豚、毒蠍、烏頭草這樣的動植物為什麼會擁有毒性感到好奇?還是說因為喜歡看推理小說或是懸疑片,所以想要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氰酸鉀?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您對於生物學、化學有著濃厚興趣,所以想要了解毒素是如何對人體產生影響呢?
的確,「毒」是一種令人感到恐懼的東西,又因為無法確切看到它的實體,所以似乎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不過,不管是什麼物質,其實都具有毒性(有害作用)的。而一個物質是否會顯示出它的毒性,會根據接受對象、環境、用量、使用方法的不同而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藥物」了。如同日文有一句話說:「藥物(kusuri)的相反就是風險(risuku)」,可以用來當作藥物的物質,當然也相對地存在著有害作用(毒)。因此,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說:有害作用(毒素)其實就存在於藥效的延長線上。
此外,毒物的樣態與性質是非常多樣性的;即使像是對工業來說非常重要的氰化鉀(氰酸鉀),但只需要極少量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也有像是LSD那樣,不管是在醫療或是工業上都不會使用到的有毒物質。有些毒素中毒現象馬上會出現;也有過了許久中毒現象才會慢慢浮現出來。還有一些中毒現象是在被遺忘時才出現,甚至還有些毒素會對下一代產生影響。
在本書一開始,首先會為大家介紹47種具代表性的毒素成分。接著在第1章會以圖解方式讓讀者容易了解毒的種類、構造機制、影響人體的方式等基礎概念。從第2章開始,則分別會在各章節單元中,為大家介紹動物、植物、麻藥、礦物等具體的毒素性質與事例,讓大家可以像是在補充雜學常識般地輕鬆閱讀。
過往我們在表達化學物質的毒性強度時,都會使用LD50值(50%致死量。會造成一群動物在投與某化合物質後,半數死亡的劑量)來作為評估工具。不過,這個數值會因為實驗動物或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近年來,更因受到保護動物的觀念之影響,所以已逐漸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則是國際醫藥法規協合會(ICH)及日本所推廣的,單次及重複餵食毒性試驗指導方針:利用最少量的動物進行實驗,求出概略的致死量。所謂概略的致死量指的是造成一隻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正式名稱為「最小致死量」(LD1)。
毒物的毒性本來就不可能僅憑一種基準數值就能夠窺知全貌。也就是說,不管是LD50值或是LD1值均非絕對性。因此本書想要採用長久以來大家比較習慣的LD50值,並藉以說明與解釋各種毒物的性質。倘若能供作參考,實感萬幸。
若讀者能把本書的內容好好消化完畢,雖然沒辦法達到「一藝在身即可保命」的功效,但或許不知在何時,會帶給您「知識在身即可保命」的欣慰。在大自然尚未大量遭受破壞的過去,我們只需經由長輩所留傳下來的經驗,就能知道何種蘑菇、動物或植物是有毒的。不過,身處一個充滿不計其數化學物質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所要面對的是比以往還要大量、多樣性的毒素。因此,若能大略認識一下本書所介紹的代表性毒物,我相信一定能在緊要關頭帶給您莫大幫助。只不過,我衷心祈求不會有人利用這些知識來為非作歹,而是能運用這些知識來自救或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