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別好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小山的名句,道盡了用茶來款待知交,才是真正風雅的樂事,當然,款待至友,一定要用好茶,在此概略的談談如何鑑別茶的好壞。
對於茶的鑑賞,不外乎講究它的「色」、「香」、「味」,雖然各種不同類別的茶,由於焙製時發酵程度的差異,它們的品味,尤其是水色,自然各具特點。但是,凡屬上品的好茶,在「色」、「香」、「味」的標準上,仍有一致的範疇。
先就「色」來說,乾的茶葉,葉片應該自然捲曲,和幼枝連結在一起,顏色要濃豔,具有適度的光澤,沖泡出來的茶水,必須清澄、透澈,不能渾濁;再就「香」的標準來說,當茶泡好以後,捧起茶具,聞到的不是濃厚的焦香,而只是一絲淡淡的清香。可是卻飄而不膩,沁人心脾,久久不散,這才是上品;至於「味」的辨別,要在茶水剛才入唇,就感覺清醇順口,沒有膩嘴的土腥味,尤其不能有舌蕾倒立澀口的感覺。然後當茶水嚥進喉嚨以後,如果又能覺得甘潤舒暢,回味無窮,那麼這就是一杯喉韻上乘的好茶了。
凡是喜愛香茗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巖茶」這個字眼。有人說:巖茶是生長在巖石上的,因而得名。其實,「巖茶」就是有名的「武夷茶」。它的原產地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縣難卅里處,有卅六峰,卅七巖,溪流繚繞其間,計分九曲,風景至為秀麗,所謂「清溪九曲」,就是指此。由於武夷山區自古盛產茶葉,為期區分,乃將栽種在山上的,稱為「巖茶」,沿溪而生的,叫做「洲茶」。一般而言,「巖茶」的品味比「洲茶」好;但是「巖茶」又有北山、南山之分,北山所產,盛過南山。此外,對於種植在武夷山附近區域的茶葉,則稱做「外山茶」。最名貴的武夷茶,叫做「刺天第一槍」,形如金針,香味濃郁。其它上乘的稱作「奇種」、「名種」,較次的叫「小種」,再次的稱「次香」、「花香」、「岩香」,最粗的叫做「岩片」。
武夷茶,原只生產於福建武夷山區,在距今約二百年前,開始引進臺灣繁衍栽植。目前馳名世界的為烏龍茶及包種茶,就都是武夷茶的後裔。
連橫(雅堂)曾經在《劍花室外集》中的詠茶詩裡說:「武夷奇種好,春秋同挹幔亭峰。」除了推崇武夷茶,並且建議用春秋兩季所產的茶葉混合沏泡。
是不是真的色、香、味最為均勻,確實引人入勝呢?您何妨依樣沏上一壺試試看。
順帶一提,大家都知道,凡是精通於某一項專門學術的人,當他鑽研的程度達到一定的標準時,就會獲得一個代表榮譽,又令人敬佩的頭銜──「博士」。但是在茶的領域裡,「博士」的稱謂,不但不代表尊貴,反而是起源於受人鄙視而得名。
根據唐朝封演著的《封氏聞見記》中的記載:某次,一位名叫李季卿的御史大夫,奉命前往江南地區進行宣慰的任務。當時正盛行喝茶的風氣,李季卿聽說有一位名叫陸羽的人對茶藝頗有研究,就召他晉見。陸羽奉召時衣著隨便,而且坐下以後,又不通禮數的逕自動手沏茶,同時還以自負的態度,喋喋不休地指點要訣。李季卿看在眼裡十分厭惡,就當著陸羽的面吩咐屬下說:「拿卅文錢給這位『茶博士』,讓他回去吧!」從此以後,民間就把當時李季卿瞧不起陸羽,即席訕嘲他的「茶博士」綽號,作為稱呼賣茶人的專用名詞。例如,在南宋羅貫中撰著的《水滸傳》第三回裡,作者就用「茶博士」的名詞來比喻店小二的身分──
茶博士問道:「客倌喫甚麼茶?」
史進道:「喫箇泡茶。」
從這個例子足以瞭解,所謂「茶博士」的身分,與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法學博士」、「醫學博士」……等「博士」的崇高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固然,陸羽被李季卿譏諷為「茶博士」而受辱,但是他絲毫不氣餒的繼續鑽研,終於撰著出我國的第一部茶書──《茶經》,被後世尊奉為「茶神」的成就,是絕不容抹煞的。可是「茶博士」稱謂的正確含意,亦同樣不容被曲解,否則豈不貽笑大方。
●冷香繞舌,融澈心脾的北京乳酪
「閑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嚥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
這是清道光年間,楊靜亭所編《都門雜詠》中描述北京乳酪風味的竹枝詞。
乳酪是北京宮廷點心中的精品,滋味之悠長,連當代文豪梁實秋都免不了要在《雅舍談吃》裡追憶說:「酪有酪鋪,我家附近,東四牌樓根兒底下就有一家。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門外門框胡同北頭兒路西,我記不得他的字號了。掀門簾進去,裡面也沒什麼設備,一邊靠牆幾個大木桶,一邊幾個座兒。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鮮,所以味道與眾不同。大碗帶果的尤佳,酪裡面有瓜子仁,於喝嚥之外有點東西咀嚼,別有風味,每途經其地,或是散戲出來,必定喝他兩碗。」
相傳,北京奶酪源於蒙古,所以流入北京,是因為順治皇帝時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刻意挑選蒙古王公貴族的女兒爲妃,蒙古的飲食習慣於是傳入紫禁城,並逐漸流傳到民間。
光緒十四年,北京出現了首家奶酪專賣鋪──「奶酪魏」。由於店主魏鴻臣的手藝是習自御膳房裡專責宮廷點心的御廚,做出來的乳酪兼蘊濃郁的奶香與淡雅醩香;外觀潔白如脂、瑩潤如玉;入口細膩滑嫩,甘沁而醇厚,十足「宮廷乳酪」風味,因而一夕成名。
就咱記憶,舊時北京東西南北城大約有十多家酪鋪,以西四北「香薷軒」製作的特具濃香,而且醇冽撲鼻;梁實秋先生所記述的前門外門框胡同「林記」的也烤製極精。此外,唐魯孫先生筆下,滿族正黃旗何姓人士在東安市場內所開設的「豐盛公」酪鋪,則是民國初年,清室的遺老遺少們經常光顧、聚會噓唏的場所,其所製乳酪,冷香繞舌,融澈心脾,亦是佳品。
一般概念,乳酪需要兩次高溫加工。第一次熬煮上等全脂牛奶,晾涼後,拌入糖和微有酸意但仍具甜香的江米酒;靜置發酵約半小時,入烘爐烘烤約二十分鐘,至凝結成果凍狀。冷卻後食用。
但是,製作乳酪的奶與酒的比例必須十分準確,尤其用酒的醇度火候最關緊要,因為發酵太過則成奶豆腐,不及則凝不成凍,皆與乳酪風馬牛不相關了。
傳統北京奶酪呈半凝固狀,把青花小碗倒過來都不會灑出來,稱爲「合碗酪」;其味覺清甜,帶著濃濃奶香與似有似無的繞鼻醩香。
走遍大江南北,吃盡東西美點,只有廣州一味喚作「雙皮奶」的小點,口感差堪與北京的奶酪比擬。
故都北京的美點奶酪和酪乾(奶酪的副產品),念之垂涎,洛城又無處得覓。罷!豪飲三大杯,夢裡追憶去。乾杯!
以上內容節錄自《說茶話飲食》逍遙散客◎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08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