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要求下,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參加湖南同�會活動,一群老先生,很難投入. 看了這書,老家好像從紙面活了起來.這些湖南才子志士,在中國近代史竟如此活躍:曾國藩,左宗棠,蔡鍔,魏源--- 回大陸省親時,身為外省第二代,卻像蝙蝠介於鳥類和哺乳類一樣,兩邊都無法全然投入.為何看這書時,卻有著熟悉的自己人感受? 檢討起來,是一個文化認同的心理吧.兩岸間的政治認同是不可能的,但想剝奪文化認同也是作不到的.我們骨子裡都是中華文化浸潤著長大的. 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才是永久的.幾十年幾百年的政治變遷,轉眼即過,文化洪流滔滔,才是最終決定因素. 這個感受,在讀余秋雨,龍應台的文章時一直有,現在馮偉林這本書又帶給我類似的心悸. 對於認同中華文化的朋友們,我都推薦不要錯過這本書.
全書14章,提到20 位由古自今的人物, 個個都是憂國愛民與胸懷大志的人物, 雖然多數是不得其志,有\"夢\"難申,但給讀者許\多慷慨激昂的鼓勵.我在想: 由他們的個性上,若能多學習一些溫和圓融,通達透理,那麼歷史不就能改寫了嗎 ? 本書的作者亦然,大學讀的是法律,博士以經濟為目標,崇敬古人先賢,才會以本書為發抒的標的, 若非有心,不能成此篇章. 第八章的\"枝葉世界\"--鄭板橋一章,第168頁頭一段,作者在1998 年長江洪水大患危急存亡的時刻,與軍民一同護堤,不眠不休與小城人民同生死,體現了湘民子弟的忠勇精神與情意相守! 書扉的 \" 歡迎踢館 \" 第 2,第3 兩項, 鼓勵讀者實地去印證或是本書作者來台參訪時,都歡迎讀者報名參加,我們盼望另一場余秋雨式的旋風,能在台灣再度刮起 !
很久沒有讀到大陸有此好書了 不賣弄學問 不贅言聒噪 不言之無物 把自身讀書心得 有系統的整理 讀來對書中描寫人物 有更深的了解 如果把書中人的簡歷附上 會讓讀者更快速的了解此人
以湖南人的歷史人物為主,夾敘夾議,兼及歷史感受.這類文章始於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書內容的深度廣度頗佳,歷史感十足. 或許因為作者實際參與大陸改革開放的行政,對於變法革新的歷史人物頗有興趣,王安石,譚嗣同,左宗棠,魏源等人,面臨改革時各方抗拒的粘滯性,失敗之時的失意痛苦,應是現在不少人感同心受的吧.兩岸目前都在面臨幾千年來的大變革,台灣目前政治掛帥下,是非不分只論黨派,頗有王安石變法與清末的黨爭味道.眛於世界大勢,以致蹉跎了國力提升的時機.前車之鑑如果不能帶來教訓,歷史有何意義?讀此書之後,不禁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