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4:客家族群關係
內容簡介
近半世紀以來,「客家作為族群」已是一幾近普通常識的論說範疇。大量以「客家族群關係」為名或探討主題的文獻接續出現。本書為「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四輯,考量臺灣南、北、東各地研究景況,兼顧時間範圍與各類主題,並平衡研究者所屬學科代表、期刊多樣性以及文章的基本品質,選出了八篇學術論文。
這些文獻有論及清治至日治的二百年間,閩/福佬與粵/廣/客家的實質(如通婚或收養或風月尋歡或械鬥)或抽象(如刻板印象形成或負面事件的記憶)往來,也描述了與原住民包括平埔和高山類屬各群的關係。基本上,歷史過程中的客家族群關係,該等研究已作出了貢獻。惟在族群理論和當代族群關係的課題方面,學界仍有大幅補強的空間。換句話說,族群現代性的議題和抽象理論的建置,在客家學術的領域內,尚待開發。吾人共勉期許未來更豐盛的研究成果。
◎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
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主編──謝世忠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臺大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6月7日生,臺北市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曾於美國奧瑞岡大學與哈佛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與漢堡大學及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理論、東南亞民族誌及第四世界網絡,有各項論著二百多種。
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總主編──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學術興趣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資訊社會學與客家研究。
目錄
編者及作者介紹
學術研究與客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主題叢書序 張維安
《客家族群關係》導論:彰顯現代性課題—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新進程 謝世忠
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 洪麗完
清代峨眉地區的原住民:以賽夏客家關係為中心 邱顯明
風月產業的文化意涵:平埔、漢移民與客家 薛雲峰
跨越與邊界:桃園霄裡及銅鑼圈為中心的地域社會與族群關係 傅寶玉
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日治時期前、中、後、先鋒堆客家與其他族群互動的軌跡 林淑鈴
日治臺灣的福客關係 林正慧
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 謝若蘭、彭尉榕
生活情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河婆客家移民的遊移身分 藍清水
序
導論
彰顯現代性課題—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新進程
謝世忠
一、前言
客家是否為一個族群(ethnic group)的命題,未經嚴謹界定之前,似乎就被自然地認定使用。被自然認定的結果,即馬上會出現客家族群與非客家族群互動關係的研究課題,畢竟,有這個客家,就應有其他的非客家,而雙方的遭逢,即是關係建立的開端。大家都知道,臺灣不只有客家,統計學上早就很清楚指出尚有其他更多人口且極具政經實質力量的族群存在。於是,族群關係(ethnic relationships)作為一個探索範疇,也就得以理解了。
但是,應如何進行族群關係的研究?這是難題。因為從如何產生族群的定義,如何在田野裡研究情境中觀察族群,如何確認代表族群的一言一行,如何體認族群的一個特定範圍,如何掌握族群組織形成過程,及至如何透析族群與文化的千絲萬縷掛連又斷裂經驗等等,在臺灣都缺乏基本學理的教學歷程,也少有人可被公認已然自積累半世紀以上之相關國際學術論著取得足夠的養分。
因此,基於「客家作為族群,其他非客家群體也是族群」的默契共識上,大量探討各群往來之「族群關係」研究文獻接續出現。然而,它們卻被前述學理方法論的貧弱要因強力制肘,使得該等寫作出版的品質,想來就令人擔憂。
筆者的憂心不是沒有根據。臺灣的確有少數幾種學術暢銷書,裡面介紹了部分經典的國際學者如Frederik Barth 和Charles F. keyes 等的族群研究論點,但,講論不多也不全然真確,卻也翻譯出了幾個族群定義理論如原生論、工具論及建構論等。然後,學子們就開始大量沿用,尤其是Barth 1969 年編輯的小書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導言。只要觸及族群議題,幾乎篤定會見到前述那三論的排比,以及Barth 的名字。學子們研究主題無論是否需要用到族群定義,搬出三論放著就對了。問題是,一方面Barth 該書距今整整半世紀,後續何止千種討論,臺灣研究者卻多不知,另一方面三論也不是套用者所想像好似為一直線演進的出現過程,先原生,再工具,最後建構。建構最新,所以就支持它。過去20 年臺灣族群研究的理論闡述部分,主要就是如此,客家當然也不例外。
本書是客家委員會期刊論文彙集計畫之一,主題是族群關係。筆者受邀擔任是書編者。也就是說,編者必須過濾所有於各類期刊雜誌出版的客家族群關係論文(在論文集等非期刊類出版者不在收錄之內),然後在全書大約20 萬餘字範圍約制之下,選出適量之文章收集成冊,以作為期刊雜誌刊登過之族群關係論文的代表。前段所述筆者發現原生、工具、建構等三論無意義地被錄引一事,正是廣閱稍有涉及族群理論各文之後的基本心得。惟本書收錄文章,僅為出版於各處之族群關係相關論文總量的十分之一弱,所占比重不足,因此,在這裡暫且不擬就三論的刻板套用問題予以多論。而事實上,也勿須多論,因為那就只是套用,只見文字堆疊,學術貢獻卻極其有限。
本書共選了8 篇文章。為何選這些?咸信一定不少人好奇。筆者考慮的重點包括:臺灣南北東各地的平衡、兼顧各文探討的時期、不同主題的凸顯、研究者所屬學科代表、期刊多樣性、以及文章的基本品質。理論上,此等選文標準似乎相當完備,但,實際操作起來,仍有許多困難。檢視大量文章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有各項標準彼此衝突情況,筆者也隨之焦慮,呆坐遲滯許久之經驗不在少。不過,總算8 文確定。惟筆者必須強調,獲選的文章,並不宜就視為最佼佼者,它們多數就是合於前述選錄考慮的重點。依本套書(除了族群關係之外,還有11 個課題分別各出專書)編輯共識,對於所收各文,均須有一基本介紹。
二、清治至日治時的閩客
收錄探討清治與日治時代的福佬人/閩籍和客家人/粵或廣籍關係者有二文。洪麗完1990 年出版的〈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之興衰為例〉一文,刊於《臺灣文獻》。該文是篇佳作,對於客家與福佬關係史的探討具突破性觀點。作者的立意在打破一般所認知的閩人先來臺,佔據平原,而粵人晚到,只好住山區之說法。她以文獻資料為證指出,早期粵籍/客家人士和閩人曾一起開發臺中平原,直至後者人口不斷增多,資源競爭日益激烈,開始出現分類械鬥,客家人口較少,屬於勢弱一方,才考慮遷移到東勢近山處。此時中土原鄉山居的經驗,對於新適應過程,多少有所助益。而今日海邊城鎮清水和沙鹿各有一客家典型信仰三山國王廟,惟當地絕對多數為福佬人,這應如何解釋?作者考據結果發現,二廟一香火黯淡,另一則相當鼎盛,理由係前者原來客家居民同樣因人口勢弱而搬遷,但,該廟始終維持客家主神,因此,居人口多數的福佬不來參拜,才會日顯沒落衰敗。至於後者廟宇則歡迎福佬迎入其他諸多神祉同時供奉,多族群信眾自此絡繹不絕,寺廟香火隨之興盛。此一景況同時顯示,客家先民曾很早就住在海岸平原形成大聚落,他們不比閩籍晚到,也未一下子就直接往山裡去。本文作者人類學與史學修養兼俱,其論點值得推廣重視。
另一篇論文係林正慧2017 年寫就的〈日治臺灣的福客關係〉,出版於《民族學界》。該文篇幅很長,主要在說明,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前,福佬與粵籍或客家的大規模衝突仍不斷發生,直至殖民政府的強力禁止才告終。但是,兩邊的族群邊界繼續以言語嘲諷或戲謔刻板印象存在於社會生活裡。甚至,政府的強力島內移民政策,也未能消弭隔閡。北部客家人遷移到南部,並未被南客接納,反而自成一北客社群。而同族人群聚的社區,較難產生跨族婚姻,族群界線就始終存在。為了生活之需,多數客家操用福佬語,反之也有,但比例不高。有的地區如彰化的客家就完全福佬化,甚至否認自己先祖過去的粵籍身分。總之,直到日本人離去之際,閩客和諧之路雖有進展,但無形界線仍存在。本文資料豐富,作者詮釋能力不弱,是一篇水準頗佳的社會史著作。
三、清治時期的原客關係
該主題收錄三文。首先是傅寶玉2017 年的文章〈跨越與邊界:桃園霄裡及銅鑼圈為中心的地域社會與族群關係〉,發表於《民族學界》。該文也是一篇長文,探討桃園霄裡和銅鑼圈的平埔族與客家人關係史,主要時間點為自18 世紀著名通事知母六(蕭那英)起始及至日治時期。霄裡社平埔族一分為二,留在原地者不是被客家和漳州籍移入者於共同宗教信仰圈所排除於外,就是勉強在共享水利方面被接納,但卻位居祭祀活動的最邊陲位置。而遷移至今龍潭銅鑼圈者,則始終保持番租高位,在祭祀宮廟中心裡,更是一直標示著蕭家的尊貴地位。今天雖然二地蕭姓後人多半認同自己為福佬臺灣人或客家人,但,不少街坊鄰居私底下仍可認知到他們的「番」祖背景。本文的歷史資料分析能力強,對於族群關係過程的細緻要項也大致能掌握得宜,基本上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邱顯明2013 年的〈清代峨嵋地區的原住民—以賽夏客家關係為中心〉,發表於《新竹文獻》。本文敘述自清季中葉大約1834 至1954 年,新竹縣峨眉地區賽夏族人從繁盛聚落到全面消失的歷程。其間的關鍵互動群體即是客家人。換句話說,作者經由文獻資料爬梳,整理出客家人的墾殖移民,造成原本居處於峨嵋的賽夏族人承受壓迫,先是極力戰鬥,再來只剩零星反抗,之後和解緩事,賽夏人甚至當起墾戶的隘丁,共同防患泰雅族。20 世紀中葉峨嵋該地仍有少數族人居住紀錄,但,最後還是從峨眉地理舞台失去蹤影。(全文未完)
詳細資料
ISBN:9789869622097叢書系列: 教育學習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66折: $ 238
作者:周姚萍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8-28
66折: $ 198
作者:戴夫.亞斯普雷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08
66折: $ 297
66折: $ 251
作者:安正鳳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04-09
$ 299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作者:CEO.ft.- Ennice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2
$ 969
作者:春輝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8
$ 111
$ 190
作者:姚詩豪、張國洋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作者:李芙萱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2
$ 266
作者:龍幸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15
$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