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導讀
聽法國的鵝媽媽說故事
童話故事的發展淵遠流長,每個民族、每片土地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結晶。《貝侯童話集》就是法國最珍貴的童話結晶,這部童話集是十七世紀的法國文人夏爾•貝侯(Charles Perrault,1628-1703)蒐集民間文學之後的再創作,是他最為後人所知的作品。
《貝侯童話集》是歐洲第一本以兒童角度出發的文學讀物,貝侯有意識地為兒童編寫故事,使得民間童話故事受到重視,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激發了法國的童話創作風潮。就連德國的格林兄弟都受其影響,也難怪貝侯被西方視為十七世紀最重要的童話作家,更被譽為「法國兒童文學之父」。在童話史上,貝侯總是列名於格林兄弟、安徒生之前。
貝侯的一生多采多姿,雖然讓他名留千古的是他的童話作品,但他其實是一位縱橫於文壇、藝術界、建築界和法律界的通才,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更是一位風雲人物。
才華洋溢的貝侯
一六二八年,貝侯生於法國一個富有的中產階級家庭,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貝侯很早便展露他的聰慧和與眾不同,他在寫給自己子孫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在班上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除了剛入學時,因為我被編進了六年級的班,但我那時根本連字都看不太懂。」後來這位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確實展現了他的才華。貝侯從小就擅於寫詩,是個天生的詩人,他喜歡寫詩更甚於寫散文,就算成年之後也沒有放棄這與生俱來的天賦。
貝侯年輕時候的聰穎,讓他的人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貝侯在哲學思考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他很享受思辨的過程,勇於在課堂上與老師爭論問題,提出新穎的觀點。十五歲那年,他和老師發生一次爭吵,老師便不再理會他的發言;對他而言,無法在課堂上討論,那麼到學校上課也沒有意義,於是他決定離開學校,和朋友開始在家自學。即使不接受正規教育,他依然求知若渴,以自己的方式持續研讀宗教、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古典著作。從這些年少時的往事可以略窺貝侯個性中的認真和執拗,他自由不受束縛的心靈,更能稍稍想像他成年後活躍於各領域的風采。
後來貝侯跟進父親和大哥吉恩•貝侯(Jean Perrault) 的腳步,進入奧爾良大學修習法律,他的父親是一名議會律師。貝侯在一六五一年畢業,獲得律師執照,也執業了一段時間。不過他受不了律師日復一日的工作,便離開法律界,轉而到另一位哥哥皮爾•貝侯(Pierre Perrault) 工作的稅務機關兼差。也是在這時期,他重拾年少時的寫詩興趣,並開始對外發表作品。他寫過不少滑稽詩、愛情詩、頌歌。貝侯的職業生涯著實豐富多采,在稅務機關的工作之餘,他接觸了建築設計,受到哥哥的上司荷伯(Colbert) 的器重,後來甚至轉行擔任皇家建築總監督,參與過許多皇家建築的維護修繕工程,包括知名的巴黎凡爾賽宮和羅浮宮,他還成為公共紀念碑拉丁文銘文起草委員會的一份子。
貝侯熱愛建築、藝術、文學,他雖然替皇室工作,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公僕;但同時,他也是一位有熱忱的藝術家和多產的作家。一六七一年,貝侯因為他的詩歌創作和學術研究,獲選進入法蘭西學術院,這是法國等級最高、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機構,當中集合了對法國有傑出奉獻的文人、科學家、藝術家,貝侯能獲選成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可見他在當代的貢獻和威望。
捲入一場世紀文學爭論
十七世紀末葉,法國文學界發生了一場守舊派和革新派之爭,前者主張貴古賤今,後者則認為不應一味貶低現今的文學作品,這在法國文學史上稱作「古今之爭」。這場文學爭論其來有自,因為經歷了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法國的文學風氣一直是崇尚古代,守舊派認為古希臘羅馬的作品是完美的典範,要力求模仿;但是革新派認為當代的文學、藝術、科學其實並不亞於古代,應該要擺脫傳統古典主義的捆綁,於是形成了這場長達數十年的古今之爭。
貝侯當然也跳入這場論戰中,一六八七年,他作為革新派的領袖,在法蘭西學術院的集會上公開朗誦他的詩作〈路易大帝的世紀〉(Le Siècle de Louis XIV),試圖將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學提至同樣的高度看待,他對於舊事物提出許多嶄新的觀點,並大力讚揚與他同時代的作家。雖然法蘭西學術院裡大部分成員支持貝侯的革新看法,但是由於古典主義的作家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壇仍處於主流,他們強力抨擊貝侯的觀點,指責他完全否認了古典作品的重要性,使得貝侯最後黯然辭去法蘭西學術院院長一職,並逐漸從紛紛鵝擾擾的學術檯面 上淡去身影。
不過,革新派在古今之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開啟了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潮,以及更往後的浪漫時期 。雖然貝侯在古今之爭期間所寫的相關嚴謹著作沒有受到後人重視,但他勇於登高一呼,跳脫陳舊框架的作為,確實推動了法國文學的進步。
蒐集法國民間童話的契機
《貝侯童話集》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的產物。貝侯除了喜歡寫詩,一直以來他也對民間傳說故事抱持興趣。與貝侯同時代的文人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是著名的古典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多為寓言詩,其中有些詩作與童話類似,且多半仿效自古希臘、羅馬的寓言,他的第一本寓言集推出後立刻受到廣大讀者喜愛,貝侯因而從拉封丹那邊興起了撰寫民間故事的靈感,便開始著手撰寫韻文故事。
在古今之爭的爭論達到高峰之際,貝侯對民間故事產生了新的想法,他決定在法國當時一片古典氛圍中注入新的泉源。相較於守舊派的拉封丹,多取材自古拉丁文的寓言故事,貝侯為了尋找新論點來支持革新派,便找來十四世紀義大利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的作品改寫成韻文故事 ──〈葛莉瑟麗蒂〉(Griselidis)。這篇故事廣受歡迎,讓貝侯又接著寫了兩篇韻文故事〈驢皮〉和〈愚蠢的願望〉(這兩篇故事在本書已改寫成散文)。
對貝侯而言,民間故事除了單純的娛樂性之外,更應當被賦予嚴肅的目的,可以用來傳達政治理念、社會現象、以及教育意涵。於是,貝侯決定蒐集法國本地的傳統故事,將那些孩子們從小聽到大、一代傳一代的口述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重新詮釋、編寫八篇經典童話,就成了我們今日所讀的《貝侯童話集》。他回憶自己兒提時代聽過的童話故事,將這些故事寫下來,用來娛樂他的子孫。貝侯一方面運用童話故事作為表述理念的手法,一方面又想為兒童述說法蘭西民族的傳統民間故事,因此《貝侯童話集》的預設讀者包含了貴族和中產階級、大人和小孩。一六九五年,《貝侯童話集》的手稿完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貝侯最初是以小兒子達蒙古(P. Darmancour) 的名義而寫,之所以不用貝侯自己的名字署名,是因為他不想讓敵對的守舊派又找到機會攻訐他。貝侯在卷頭的獻詞寫道要將這份手稿獻給法國路易十四國王的外甥女 ── 伊莉莎白公主(Louise-Élisabeth d'Orléans),獻詞中提到每則故事都包含了充滿智慧的寓意,即使都是一些小故事,但洞察力敏銳的讀者必定能從中找到大樂趣。
〈林中睡美人〉是首篇聞世的童話,貝侯以匿名的方式發表在當時專門刊登文藝作品的報紙上,這篇故事雅緻的風格受到讀者好評。接著貝侯才在一六九七年出版《貝侯童話集》的完整版,共有八篇散文故事,包括〈小紅帽〉、〈仙女〉、〈藍鬍子〉、〈林中睡美人〉、〈穿長靴的貓〉、〈灰姑娘〉、〈捲髮里克〉以及〈小拇指〉。
融合幻想與現實的童話世界
儘管貝侯流傳後世的童話只有《貝侯童話集》的十幾篇,內容卻包羅萬象,而且篇篇都成了經典。這些來自口述傳統的童話,它們共同的特質是:故事簡潔、有明確的主軸,偶爾語帶幽默詼諧,場景、人物、時間都充滿魔幻之力,角色的善惡與強弱對比鮮明,在陰暗的故事最後仍能保有正向的光芒,再加上貝侯洗鍊典雅的文筆,呈現出獨特的傳統法蘭西風味,難怪這樣的《貝侯童話集》會受到大眾(特別是孩童)的喜愛。
讀者在品味這些故事時,或許會發現貝侯十分擅長描寫魔幻的事物,像是善良的女孩一說話就吐出花和珠寶、惡毒的女孩則是吐出蟾蜍和毒蛇;那隻穿長靴的貓既會說話又聰明狡黠,勇敢地解決了人人懼怕的食人妖;灰姑娘的神仙教母輕輕一點,就能把南瓜變成馬車、老鼠變成馬和車夫;還有地面一裂開,便能看見捲髮里克和他的廚師們正在地下準備婚宴。如此豐沛的想像力,讓讀者想也想不到,就算是再單純的情節,也都因為這些魔幻場景而變得富有生命力。
這些故事在角色的設定和結局常有強烈的對比,因為貝侯想透過童話反映社會現實。例如食人妖就暗喻了強勢的古老貴族階級,他們掌有權力、富有而貪婪,但是他們的下場往往不太好;反之,出身於中下階層的弱勢主角,總是秉性良善而且勇敢,所以他們能夠獲得幫助、或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幸福的生活,這是貝侯在隱隱讚揚現實社會裡勤奮認真地生活的平民階級。
另外,貝侯的某些童話其實呈現了不少中世紀的陰森氛圍以及人性的陰暗面,除了偶爾出現一些兒童不宜的恐怖的殺害、處刑情節,還有隱含的性暗示。例如經典的〈小紅帽〉表面下蘊藏的意義一直是後世喜歡研究的主題,雖然乍看之下是單純的小女孩受騙,但這篇故事其實悄悄地提醒了年輕女孩,不要陷入危險的愛情陷阱之中。因為貝侯的童話來自民間故事,所以它們的本質本就不可能完全純潔,勢必會揉合某些現實灰暗面,這卻也是傳統童話吸引人的地方;而且總的來說,大部份的童話情節還是呈現了光明樂觀的面向,帶給讀者歡笑和正面教育意義。
貝侯童話v.s. 格林童話
現代若談起〈睡美人〉、〈灰姑娘〉、〈小紅帽〉這些經典童話,大部分人可能都會以為這些故事來自十九世紀的德國格林兄弟,但其實,格林兄弟在編寫《格林童話》時反而可能參考了貝侯的童話。至於這些故事真正的起源地究竟是哪裡,是法國還是德國?還是歐洲的其他地區?如今已不可考了,畢竟,即使是不同民族,還是有可能發展出類似的民間傳統故事。
試比較貝侯童話和格林兄弟童話相同的故事,可以發現許多差異之處,例如〈小紅帽〉,貝侯的版本最後並沒有獵人來拯救小紅帽,故事戛然而止,而格林兄弟的版本是我們目前比較熟知的版本;或是〈睡美人〉,貝侯的版本在公主嫁給王子之後還有後續發展,反而是格林兄弟的版本少了後半段;另外,迪士尼的動畫電影〈灰姑娘〉裡為人所知的「神仙教母」形象,還有南瓜馬車的奇幻場景,這些都是來自貝侯之筆,而非格林兄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將前後兩個時代,風格殊異的作品拿來比較,相信會有加倍豐富的感受。
永不褪色的傳統童話
《貝侯童話集》已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流行,幾乎每隔一、二十年就會再版一次,即使到了現代,新的版本仍持續不斷出版。它的原始書名雖然是《附道德教訓的往昔故事》,但貝侯並不以教訓的口吻,而是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將故事娓娓道來,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貝侯童話會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經典作品。
民間故事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洗練和空間的散佈,若沒有有識之士願意蒐集、記錄,很可能就沒有現今如此繁盛的文學面貌了,而十七世紀的法國很幸運地出現了貝侯這麼一位有識之士,為傳統童話樹立優良典範。如今,翻開此書的讀者們都像是聽故事的小鵝,也許各位有朝一日會成為鵝媽媽,將這些古老的故事永遠地流傳下去、說下去。
譯者 陳如翎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