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風華絕塵 晉魂未央
在山西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遠古的晉國可以說是一道最為耀眼的波浪。從流傳的西周初年,那個「桐葉封弟」的趣語為發端,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立國「唐」地,其子燮父正式定名為「晉」。此後兩百多年,晉國在西周數十個諸侯國中,算不上領先,史跡闕如。再而後,從《左傳》開篇的魯隱公元年——即西元前七二二年起,約五十年記載的內容中,涉及晉國的也寥寥無幾,遠較齊、鄭乃至衛、宋、楚等國為少。到了西元前六七七年,晉國崛起的先河人物晉武公離世,繼位的晉獻公整頓內政,壯大武裝,二十六年間,「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滅掉不少小國,使晉國版圖不斷擴張,奠定晉國走向強盛的穩固基礎,《左傳》中關於晉國的內容開始大增。再過二十年,晉文公率軍擊敗楚國「一戰而霸」。此後的百餘年,縱然有些起起伏伏,但晉國始終擁有雄視中原的實力。春秋時期著名的「城濮之戰」、「崤之戰」、「鞌(鞍)之戰」三戰,晉國皆為勝者,若再加上「邲之戰」、「鄢陵之戰」兩戰,也是四勝一敗,其他中小戰事幾乎鮮有敗績。所以,晉國自然而然躍升為時代舞臺的主角,也成為《左傳》記事的首要。最終,在其全書約十九萬六千八百字中,關乎晉國的內容達十萬字以上。而另一部二十一卷九萬兩千五百字的《國語》中,〈晉語〉也獨占九卷,近四萬字。先輩史家苦心孤詣的修撰、淋漓盡致的鋪排,為晉國留下一段段搖曳生姿的真切描敘,構成先秦史籍中膾炙人口的篇章。之後的《史記》,晉國雖僅為「世家」之一,卻也為其添補了一些難得的華麗情節。
千百年來,春秋故事世代相傳,晉國的亮點當然不少。漢代的畫像、石刻中,就已經有所反映,後來的詩文也多有涉及。到北宋時,商業經濟發達,「瓦舍、勾欄」——即聚集各類演出場所的遊樂園區——開始出現,說書藝術流行,大為繁盛,「講史」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春秋故事則屬於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多數只能口頭傳承,僅元代所刻《全相平話五種》存留少許「話本」資料。到明代萬曆年間,首部專述春秋及戰國故事的雛形之作《列國志傳》面世,再經演義小說名家馮夢龍擴展、充實,並吸納些許傳說素材,著成總計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時期,學者蔡元放又對該書稍作修飾,並加序與評注等,定名《東周列國志》,成為流行數百年的著名讀物。在該書講述春秋階段的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中,有四成以上的篇幅,均以晉國為主。此後,許多故事更加普遍地深入民間,這就大大推進了歷史內容的通俗化流傳,也成為市井里巷、田間地邊的平頭百姓,乃至士子官紳津津樂道的閒暇話題。
我自己,就是在童年時期聆聽成人侃談之際,知道了這些故事的一鱗半爪,並對遠逝的山西前賢金戈鐵馬的征戰、你死我活的廝鬥,充滿懵懵懂懂的好奇。進入中學後,我開始閱讀中國的古典演義小說,儘管多半是囫圇吞棗、浮光掠影,卻也為我後來的學業選擇與職業訴求提供了路徑啟迪。但是,在忝執教席的數十年中,由於學術專業的某些差距,我從未想過撰寫一本介紹晉國歷史的書籍。
直到二〇一〇年,承蒙學校垂愛,已經退休的我,被列為線上教學的教師之一,講授題目即為「風雲晉國」。於是,我欣然領命,樂此不疲,迅速調集自己的知識線索,勉力蒐羅相關史實,擬出兩萬餘字的講稿,製作一百多頁投影教材。最終,獲得聽講者的普遍好評,又舉辦了線上、線下共數十次講座。可以說,這是我步入古稀之年後,為傳揚山西傲人的早期歷史,所做出的第一次微薄貢獻。
此次工作的成效大大激勵我,兩年多的教學相長,也使我對這段驚心動魄、斑駁陸離的往昔,增添更多敬畏及嘆惋,對其中的是非得失、成敗利鈍以至後世的褒貶臧否,也有了更客觀的審視與更深刻的思考,進而悟得某些迥異舊說、絕非因襲他人的另類認知。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我萌生了將其擴展成書的念頭。經由斷續數年的筆耕,又經徵求相關專家意見後的修改,這本共計十二篇七十二節的著作終於得以面世。
關於晉國的書籍,史學著作良莠不齊,陽春白雪與「南郭」吹竽者兼而有之。晉國歷史的整體敘事之作不多,卻也瑕瑜互見,而見於網路的某些粗製濫造的文字,更難免謬種流傳,以訛傳訛,大大影響三晉文化的高品質弘揚。有鑑於此,我就越發渴望自己的書應該是本深入淺出、講述生動的書;一本學術依據確實、可靠,又能盡量為讀者群提供高品質的書。這樣的書,不是拘泥典籍、考證細末的艱深大著,也不是扭曲史乘、恣意扯談的無稽戲說,而必須是一本取材精當、語言精練、結構清晰的書,一本別開生面、引人入勝且具有諸多獨立見地的書。
為此,我在寫作時,將所見古書中的晉國內容,均進行仔細的判別衡量、整理取棄,削減一些可有可無的枝蔓情節,捨棄過於引經據典的論說;當時人物的姓氏、名字與地名等,往往太多、太雜,我大致只取其一,某些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則隱去不提;史書記載有差異或後世有爭議者,也大都只取一說,不做囉唆解析。另外,每節皆擬出小標題,以期先聲奪人、點睛醒目,構成不呼喚讀者的旗幟。總之,我力求在自己的垂暮之年,能夠敬奉一本好讀、好看的書;一本與晉國相關的書籍中,經得起時間篩選、歲月淘洗的出色讀物。
如今,人類文明的畫卷正在不斷掀動著嶄新的頁面,日新月異的世界或許會出現更多的奇蹟。然而,那曾經出擊於三晉大地的千軍萬馬、血影刀光,那遙遙遠去的縱橫捭闔、脣槍舌劍、明爭暗鬥,那說不完的起落沉浮,道不盡的生死歌哭,理不清的是非成敗,卻彷彿一系列悲喜錯雜的浮雕,必將永遠閃爍在歷史的長廊。倘若,讀過拙著的朋友們,可以從中獲得一點愉悅,增添一點益處,熟悉一些山西早期歷史的簡要常識,引出一些新的思悟,或再激發幾許思古的幽情,則耄耋衰翁於願足矣。
最後,也歡迎各位讀者、各路方家,對拙著的失當、失誤之處,直言指正,不吝賜教!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八秩生日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