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前哨金門-青春的故事
為楊政峰「軍在前哨」一書序
多年前,參加一項新詩徵文比賽,意外拿了一個小獎,特別請假赴台北領獎。
更讓人意外的是在得獎的人群中,居然巧遇來自金門的同鄉,任職台藝大的張教授同台領獎,後來才得知是與么妹同學,自此結緣,張教授是金門的人才,不僅詩文俱佳且攝影、繪畫都是頂尖人物,曾在金門文化局舉辦個展,獲得佳評如潮。
數年前,有一位年輕的男孩,來到中山林帶著張教授的推薦信,說是他喜歡寫作,張教授推薦他來與我交朋友,自此我們成了寫作上的好朋友,年輕的男孩後來考上公職分發到金門任職,因此,我們常有機會互相切磋與分享,可敬與可佩的是男孩勤奮認真從普考再上高考,重新分發新單位,到了台灣,也和我一樣在國家公園服務,我們各自忙著不同的業務,但卻會不時的彼此分享與交流,透過電郵男孩充沛的活力,傳來他拍攝的野百合美姿或是不同的自然美景,讀著充滿情感的文字,讓人沈醉與動心,也讓我崇拜與著迷,為一個年輕的生命所散發的迷人魅力。
前年我們彼此分享出書的喜悅,我為金門的土地,熱情的傳唱金門美麗的故事,男孩則分享他在高山獨特的生命故事,雖然,我們不常聚會,但對於寫作的熱情,卻毫不受時空的影響,而有所減損,從電話筒的傳遞,男孩輕輕的聲音裡,可藏不住他細膩的情感,那份對土地、對生命的豐厚情感,總是讓人感動不已!
今年,男孩高興分享要出版一本金門縣文化局贊助出版的新書「軍在前哨」,問我可以幫忙寫篇序嗎?我既興奮又覺倍受禮遇與肯定,當然滿口答應,但請男孩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先熬過碩士論文的口試再動筆,終於可以為男孩-楊政峰新書「軍在前哨」寫下我的祝福與分享金門島嶼的獨特與寬廣的包容力。
以前的我太淺薄,總以為金門島嶼如此狹小且為邊陲地理位置,有何可以與人分享的,可是,越深層讀著島嶼,才發現金門的廣度與深度,文化的包容力是多麼的寬厚!我們走過四百年前的戰略地位,走過1937年日據時代,更近的是1949年的國共對峙,不論五湖四海、江南江北,我們許多鄉親惦念著以前班長,總會為自己留一碗飯,牽牛吃草回來可以填飽肚子,我的大姐總說那時住在家裡的阿兵哥會舀一碗白米飯給她,那時家裡是沒有白米飯吃的。
楊政峰的「軍在前哨」是一段著軍裝最初與最珍貴的青春行旅,讀著他的時光印記,彷彿也串起我那些軍旅的歲月,有趣的是,他是延長九年義務國教時出生的年輕男孩,我卻是沾著延長義務國教的良機,才能在貧困的家庭中,有機會讀書的金門女孩,否則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我怎能有機會搭上讀書的美好列車?讀著「軍在前哨」才知道我夢裡的「鳳山衛武營」原來也曾承載著政峰的軍中歷練,雖然我們的世代有著落差,但在「衛武營」的行旅我們卻是一樣的青春年華,我們一起唱著戰鬥、昂揚的軍歌:「九條好漢在一班」、「夜襲」、「莫等待」,精神答數:「雄壯、威武、…….」彷彿那些熱血沸騰、愛國愛家的熱情都回來了。
金門,是一塊特別的土地,承載的不僅是文化的脈胳,更承載著濃烈的情感,金門是一個古老的島嶼,也是一個青春的島嶼,熱血的青年熱愛金門,也勇敢的把金門的故事傳唱出去,政峰,你與金門是一份永遠的革命情感,緊緊相繫。
寫作的路是漫長也是幸福的,「軍在前哨」是政峰生命的一道美好的履痕,希望美好的筆觸「細水長流」撰寫土地上美好的故事,分享更多的人。
謹以此文祝福政峰,也為金門的特別邀請大家來與金門結緣。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專員 陳秀竹撰
自序
消失的戰地
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真的很美…
戒嚴的年代,台灣人民無法自由進出金門,這個小島隔絕得虛無漂渺。大部份的人對金門的印象只能從戰爭電影去想像。金門是一個漫天飛沙,充滿肅殺之氣的小島。
當我踏進這座綠色小島,一片又一片的木麻黃樹林,每條道路都是綠色隧道,延伸出全島連綿不絕的樹海,傳統閩南古厝與洋樓構成一個接一個的自然村,心中定見完全改觀。由於長久封閉,沒有過多人為建設,古典的建築座落於自然樸拙的環境中,就像走進時光隧道,情景如回民初。西村一棟位在池塘邊的馬背古厝。無風晴朗的時候,水面映著古建築的屋脊,仿彿是「桃花源記」的真實情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金門有傳統聚落與自然環境,它豐富的生態及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是個「自然與人文對話」的地方。近五十年擔任前線戰地的角色,使得金門多一項可列世界遺產的優勢:軍事陣地與工事。雖然大部份到金門服役的人抱怨這裡的苦悶與不方便,退伍後懷念戰地生活點滴的人亦不在少數。曾駐守的營區、流連過的村落商店,都是吸引曾在此服役的阿兵哥鮭魚廻游的動力。即使從未到過金門,但金門獨特的人文與自然風情也是足以吸引人們造訪的重要元素。
可惜的是,政府對建設的迷思仍執著於硬體建設與環境的破壞。戰地政務解除後的金門有如脫繮野馬,瘋狂地砍伐木麻黃、填平濕地,以取得更大的土地興建飯店與休閒設施。一直到現在,金門仍陷在這個迷思中。大型旅館的出現、林務所整修成森林遊樂區、環保局興建風獅爺公園等…。原有道路擴寬,新的馬路開闢,如今金門已成為東南亞道密度最高的地方。掠奪資源的觀光發跡得快,沒落得也快。沒幾年金門就因為特色漸失,觀光開始走下坡。
為了促進金門馬祖的繁榮,民國八十九年政府開辦小三通業務。小三通是台商往返台灣及大陸地區的交通管道之一,在分秒必爭的商機前提下,台商一下飛機或下船,就有接駁車立即接往碼頭搭船或至機場搭機離境。因此並不會在金門島內停留,小三通對金門在地經濟完全沒有幫助。何況小三通在大三通實施後已經出現負成長。
「為什麼來金門?」這是二○○七年金門碉堡藝術節期間,金門縣公車張貼的斗大標語。觀光客來金門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住舒適的大飯店?有通暢寬廣的道路?以及便利的遊樂設施?如果金門只有這個,並不足以吸引民眾千里而來。
金門最難能可貴的,是它獨有的閩南聚落、僑鄉文化、戰地風光、不經雕琢的自然、豐富的生態。這種資源另一個可貴之處,是它很生活化、只要尋覓就會有發現的驚奇。走在金門的鄉間小路,在茂密樹林過處,或撥開長草之時,偶見池塘中驚飛的花嘴鴨;欣賞雙鯉湖或古崗湖中的美景時,卻見水獺現身瞬間餘下的一道水痕;至於軍事設施、傳統建築、典雅洋樓…又在旅行的途中交錯出現。金門的民風純樸、生活步調緩慢,這些足以使民眾、尤其是背包客、金門服役過的軍人以及曾在此奉獻過的人一再親臨。許多偏遠地區,若不能擁有自已的特色、文化,是無法吸引人前往的。
一九九七年國軍精實案實施後,金門的十萬大軍銳減到二○○四年的一萬人,再降至現在的五千人不到。使得觀光做不起來,小三通又靠不住的金門人失去過去致富、維生的重要依靠。裁撤後的營區不是荒廢,就是釋出。釋出的營區幾乎難逃拆除的命運。幸運的營區雖被活化利用,但卻失去原有的特色氛圍。以獅山砲陣地為例,被漆得濃妝豔抹,並蓋上旅客服務中心,播放早期愛國歌曲。其實金門的陣地除了隱密性、還在於它們的「不、可、侵、犯」。曾在金門服役的後備軍人原是金門觀光客的大宗,但一次次地返回金門卻換來更多的傷心。陣地荒廢後拆除消失了,沒消失的被改裝得失去原味,連原有的戰地風光也不復存。他們為了不再觸景傷情,情願不再踏足金門,只願曾有的美好回憶深藏心中。
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雖然保存許多軍事設施及傳統建築,但人工化燈光與解說設施或多或少都失了原味。台灣古蹟的保存方式,特地規劃的導引路線與「禁止觸摸」的牌示,將文化資產與人隔絕,古蹟充像個「觀光標本」,它失去了生命力與生活性。像林安泰古厝、鹿港辜家祖厝,變成觀光碼頭的光榮碼頭,文化內涵已不知存留多少?國家公園佔金門面積的四分一,四分之三的地方卻不在保護措施中。但遊客來金門觀光;候鳥、水獺尋找棲地與覓食,豈會分辨國家公園範圍或縣政府轄區?台灣往金門只有航空交通,來回機票近五千元。是什麼原因讓人花這麼多旅費不遠千里而來?戰地風情、閩南聚落、僑鄉文化、以及處處驚奇的野鳥、水獺、鱟…等自然生態。因為這些只有金門才有。
我喜歡金門這個地方,希望將它曾有的歷史輝煌告訴世人。記憶愈久愈模糊,趁著我還記得這片桃花源的美好之前,將戰地政務時期金門的美善留存世間,鼓舞更多的人了解金門,愛惜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