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文字展現一位思想家的智慧
重現一個中西交流、思想激盪的時代
對文化的深情,對理性的反思
在碰撞與交流中,建構溝通的橋梁
【辜鴻銘的早期生平】
本書的第一部分主要聚焦於辜鴻銘早期的生平經歷和思想軌跡,收錄包括《張文襄幕府紀聞》、《讀易草堂文集》等多篇作品,勾勒出他在張之洞幕府期間所接觸到的環境,並展示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定信仰以及對文化的追求。透過對他與名士、學者的交往以及對問題的思考,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始終保持學術獨立與思想清醒的形象。同時,《辜鴻銘訪問記》、《國學辜湯生傳》等記錄性文章,更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他在國學研究領域的成就與影響。這部分還包括了《辜鴻銘論》,提供對他思想的多方面解讀,以及他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展現出對中國傳統價值的自信與深刻理解。
【東西文明的碰撞與對話】
第二部分則展現他在中國問題與世界文明交流方面的重要著述。這部分內容涵蓋辜鴻銘對義和團運動、清末政治、東西方文化交融等重大議題的分析與評論,充分展現他對時代的深刻觀察與理性思考。從《一個中國人對於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到《為吾國吾民爭辯書》,再到《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系列,辜鴻銘以深刻的見解和筆觸,深入剖析中國社會與西方文明之間的複雜關係,並提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
【傳統與世界的連結】
此外,第二部分還包括與辜鴻銘相關的記錄,如《外務部左丞辜君傳》、《辜鴻銘在德國》、《托爾斯泰與辜鴻銘書》等,呈現他如何透過語言的溝通與交流,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文化精神,並展現他的聲望與影響力。這部分的內容揭示辜鴻銘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西方思想進行深度對話,並以包容而開放的態度,將中國精神推向更廣闊的文明舞臺。最後,書中的《追憶辜鴻銘先生》則是對他一生的總結與追思,展現辜鴻銘在文化傳承與學術研究方面的功績,也反映出他對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熱愛與堅持。
【文化傳承的見證】
本書最後附有《辜鴻銘著譯年表》,為讀者提供辜鴻銘一生的著述與翻譯作品的列表,使得本書在學術研究上更具參考價值。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辜鴻銘在文化思想領域的巨大貢獻,並感受到他在中西文化交融與碰撞中的智慧。本書不僅是研究辜鴻銘及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探討清末民初中國文化轉變與現代化過程的寶貴文獻。
本書特色:本書收錄辜鴻銘的代表性著作、評論以及傳記,全面展現其在晚清民初時期對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傳統價值觀以及政治與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書中展現辜鴻銘對中國文化的深入思考,富含不同思想的碰撞。本書是研究辜鴻銘思想、清末民初文化變遷,以及中西文化互動的重要資料,對理解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簡介:
辜鴻銘(西元1857年至1928年),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章節試閱
張文襄幕府紀聞
前言
余為張文襄屬吏,粵、鄂相隨二十餘年,雖未敢云以國士相待,然始終禮遇不少衰。去年文襄作古,不無今昔之慨。今夏多閒,摭拾舊聞,隨事紀錄,便爾成帙,亦以見雪泥鴻爪之遺云爾。其間繫慨當世之務,佞妄之罪固不敢辭。昔人謂漆園《南華》一書為憤世之言。余賦性疏野,動觸時諱,處茲時局,猶得苟全,亦自以為萬幸,又何憤焉?唯歷觀近十年來,時事滄桑,人道牛馬,其變遷又不知伊於何極,是不能不摧愴於懷。占人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識者亮之。
宣統庚戌中秋漢濱讀易者識
上卷
南京衙門
余同鄉李忠毅公之文孫龍田司馬,名唯仁,嘗詆論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火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余謂曾文正功業及大節所在,固不可輕議,然論其學術及其所以籌劃天下之大計,亦實有不滿人意者。《文正公日記》內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問於何處可以見曾文正陋處?余曰:「看南京制臺衙門,規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無當,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處也。」
不排滿
或問余曰:「曾文正公所以不可及處,何在?」余曰:「在不排滿。」當時粵匪既平,兵權在握。天下豪傑之士半屬門下,部曲及昆弟輩又皆梟雄,恃功驕恣,朝廷褒賞未能滿意,輒出怨言。當日情形,與東漢末季黃巾起事,何大將軍領袖群雄,袁紹、董卓輩飛揚跋扈無少異。倘使文正公稍有猜忌,微萌不臣之心,則天下之決裂必將有甚於三國者。天下既決裂,彼眈眈環而伺我者,安肯袖手旁觀?有不續兆五胡亂華之禍也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我今亦日:「微曾文正,吾其剪髮短衣矣!」
虎門軼事
前哲有言:「人必有性情而後有氣節,有氣節而後有功業。」余謂當日中興人才,其節操風采最是動人景慕者,莫如彭剛直公。猶憶庚申年中法構釁,剛直公以欽差大臣守粵省虎門時,余初入張文襄幕,因識剛直公左右,得聞其軼事。當時孝欽皇太后垂念老臣,不時賞賜參貂食物等品。每逢賞晶齎至,剛直公一睹天家物,輒感激涕零,哭失聲。庚子年辜鴻銘部郎名湯生撰西文《尊王篇》有曰:「當時匪蹤蔓延,十三省大局糜爛,又值文宗龍馭上賓,皇太后以一寡婦輔立幼主,卒能廓清禍亂,蓋皇太后之感人心、繫人望者,不徒臨政之憂勤也。三十年來迭遭變故,倫常之間亦多隱痛,故將相大臣罔不體其艱難,同心愛戴,云云。」據聞辜部郎《尊王篇》之作,蓋有感於當日所聞剛直公虎門哭失聲一事。
曹參代蕭何
梁啟超曾比李文忠為漢大將軍霍光,謂其不學無術也。余謂文忠可比漢之曹參。當咸、同間,中興人才除湘鄉曾文正外,皆無一有大臣之度,即李文忠亦可謂之功臣而不可謂之大臣。蓋所謂大臣者,為其能定天下之大計也,孟子所謂「及是時修其政刑者也」。當時粵匪既平,天下之大計待定者有二:一日辦善後,一日御外侮。辦善後姑且不論,至御外侮一節,當時諸賢以為西人所以強盛而狎侮我者,因其有鐵艦槍炮耳。至彼邦學術制度文物,皆不過問,一若得鐵艦槍炮即可以抵禦彼族。此文正公所定御外侮之方略也,亦可謂陋矣。洎文忠繼文正為相,一如曹參之代蕭何,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如此又何怪甲午一役,大局決裂,乃至於不可收拾哉。
大臣遠略
余同鄉故友蔡毅若觀察,名錫勇,言幼年人廣東同文館肄習英文,嗣經選送京師同文館肄業。偕同學人都至館門昔,剛下車卸裝,見一長髯老翁,歡喜迎人,慰勞備至。遂帶同至館舍遍導引觀,每至一處則告之曰,此齋舍也,此講堂也,此飯廳也,指示殆遍。其貌溫然,其言靄然。諸生但知為長者,而不知為何人。後詢諸生曰:「午餐未?」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傳呼提調官,旋見一紅頂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諸生始知適才所見之老翁,乃今日當朝之宰相文中堂也。於此想見我朝前輩溫恭愷悌之風度也。餘謂文文忠風度固不可及,而其遠略亦實有過人者。中國自弛海禁後,欲防外患,每苦無善策。粵匪既平,曾文正諸賢籌劃方略,皇皇以倡辦製造廠、船政局為急務。而文忠獨創設同文館,欲培洋務人才,以通西洋語言文字、學術制度為銷外患之要策。由此觀之,文文忠之遠略,有非曾文正諸賢所可及也。
上流人物
國朝張縉示張在人書曰:「凡人流晶之高下,數言可決者,在見己之過,見人之過;誇己之善,服人之善而已。但見己之過,不見世人之過;但服人之善,不知己有一毫之善者,此上流也。見己之過,亦見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取長去短,人我互相為用者,其次焉者也。見己之過,亦見世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以長角短,人我分疆者,又其次焉者也。世人但見人之過,不見己之過;便誇己之善,不服人之善者,此下流也。」餘昔年至西洋,見各國都城皆有大戲園,其規模之壯麗,裝飾之輝煌,固不必說,但每演一劇,座客幾萬人,肅然無聲。今日中國所創開各文明新舞臺,固欲規仿西制也。然每見園中觀劇座客,舉止囂張,語言龐雜,雖有佳劇妙音,幾為之奪。由此觀之,中國比西洋各國之有教無教者即可概見。嘗聞昔年郭筠仙侍郎名松濤,出使西洋,見各國風俗之齊整,回國語人曰:「孔孟欺我也。」若郭侍郎者,可謂服人之善,而不知己有一毫之善,是之謂上流人物。
書生大言
甲申年,張幼樵在馬江棄軍而遁,後又入贅合肥相府,為世所詬。余謂,好大言原是書生本色。蓋當時清流黨群彥之不滿意於李文忠,猶如漢賈生之不滿意於絳侯輩;夫絳侯輩固俗吏也,賈生固經學儒也。然當時若文帝竟能棄其舊而謀其新,命賈生握兵符為大將,果能繫單于之頸,而不為張佩綸馬江之敗衄者幾希!至入贅相府一節,此猶見合肥相國雅量,尚能愛才,若漢之絳侯,陳平輩,試問肯招賈生入贅為婿耶?
五霸罪人
庚子拳匪肇釁,兩宮巡狩西安。李文忠電奏有曰:「毋聽張之洞書生見解。」當時有人將此語傳於張文襄。文襄大怒曰:「我是書生,他是老奸巨猾。」至今文襄門下論及李文忠,往往痛加詆詈。余曰:「昔孟子有言,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余謂,今之李文忠,曾文正之罪人也;今之督撫,又李文忠之罪人也。」
清流黨
或問余曰:「張文襄比曾文正何如?」余曰,張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論道,此儒臣事也;計天下之安危,論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國無大臣則無政,國無儒臣則無教。政之有無關國家之興亡,教之有無關人類之存滅,且無教之政終必至於無政也。當同光間清流黨之所以不滿意李文忠者,非不滿意李文忠,實不滿意曾文正所定天下之大計也。蓋文忠所行方略悉由文正手所規定,文忠特不過一漢之曹參,事事遵蕭何約束耳。至文正所定天下大計之所以不滿意於清流黨者,何為其僅計及於政,而不計及於教。文忠步趨文正,更不知有所謂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論功利而不論氣節;但論才能而不認人品。此清流黨所以憤懣不平,大聲疾呼,亟欲改弦更張以挽回天下之風化也。蓋當時濟濟清流,猶之漢之賈長沙、董江都一流人物,尚知六經大旨,以維持名教為己任。是以文襄在京曹時,精神學術無非注意於此。即初出膺封疆重任其所措施亦猶是欲行此志也。洎甲申馬江一敗,天下大局一變,而文襄之宗旨亦一變。其意以為非效西法圖富強無以保中國,無以保中國即無以保名教。雖然文襄之效西法,非慕歐化也;文襄之圖富強,志不在富強也。蓋欲借富強以保中國,保中國即所以保名教。吾謂文襄為儒臣者以此。厥後文襄門下如康有為輩,誤會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變法行新政,卒釀成戊戌、庚子之禍。東坡所謂「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此張文襄《勸學篇》之所由作也。嗚呼,文襄之作《勸學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絕康梁並以謝天下耳。韓子曰:「荀子大醇而小疵。」吾於文襄亦云然。
張文襄幕府紀聞
前言
余為張文襄屬吏,粵、鄂相隨二十餘年,雖未敢云以國士相待,然始終禮遇不少衰。去年文襄作古,不無今昔之慨。今夏多閒,摭拾舊聞,隨事紀錄,便爾成帙,亦以見雪泥鴻爪之遺云爾。其間繫慨當世之務,佞妄之罪固不敢辭。昔人謂漆園《南華》一書為憤世之言。余賦性疏野,動觸時諱,處茲時局,猶得苟全,亦自以為萬幸,又何憤焉?唯歷觀近十年來,時事滄桑,人道牛馬,其變遷又不知伊於何極,是不能不摧愴於懷。占人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識者亮之。
宣統庚戌中秋漢濱讀易者識
上卷
南京衙門
余同...
目錄
張文襄幕府紀聞
讀易草堂文集
辜鴻銘訪問記
國學辜湯生傳
辜鴻銘論
辜鴻銘文集二
一個中國人對於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
為吾國吾民爭辯書
為了中國的良治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一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二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三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四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五
文明與無政府狀態—抑或遠東問題中的道德難題
如今的陛下們,請三思!—論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
外務部左丞辜君傳
辜鴻銘在德國
托爾斯泰與辜鴻銘書
追憶辜鴻銘先生
辜鴻銘著譯年表
張文襄幕府紀聞
讀易草堂文集
辜鴻銘訪問記
國學辜湯生傳
辜鴻銘論
辜鴻銘文集二
一個中國人對於義和團運動和歐洲文明的看法
為吾國吾民爭辯書
為了中國的良治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一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二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三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四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之五
文明與無政府狀態—抑或遠東問題中的道德難題
如今的陛下們,請三思!—論日俄戰爭的道德原因
外務部左丞辜君傳
辜鴻銘在德國
托爾斯泰與辜鴻銘書
追憶辜鴻銘先生
辜鴻銘著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