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關係密切;近代日本由於擴張政策的驅使,爆發了兩次中日戰爭,及在此前後引起的種種爭端。自1871 年《中日修好條約》簽訂至今,剛好一百五十年,回顧兩國的歷史關係和展望未來,是十分重要
及有意義的。
左舜生(1893 —1969) 所編的《近代中日關係史綱要》,1935 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既是概述近代中日關係的著作,也可視為歷史文獻材料的一種。左舜生是湖南長沙人,譜名學訓,別號仲平,字舜生,以字行。他是中國青年黨的黨魁之一,以政治活動家身份有名於時;又因長期擔任出版社和刊物編輯,熟悉近代中國史事,且多所撰著,與李劍農(1880 —1963) 、蔣廷黻(1895 —1965) 等同為近代史研究的先驅學者。1949 年來香港,一面主編雜誌,一面在大專院校兼課。1955 年至1962 年間,曾於新亞書院文史系、歷史系教授「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1969 年到台灣,同年在台北逝世。著有《中國近代史四講》、《黃興評傳》及《萬竹樓隨筆》等。
《近代中日關係史綱要》全書約五萬餘字,共分九章。第一章〈近代中日關係的鳥瞰〉首先從清朝同、光時代與日本明治時代兩國的國勢說起,並將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經過劃分為五個時期:
(一)1871—1893 年,由《中日修好條約》成立至中日甲午戰爭前,強調1885 年中、日為朝鮮問題進行談判而簽訂的《天津條約》,為後來的中日戰爭埋下了伏線。
(二)1894—1903 年,日本因甲午戰爭勝利而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取得多項權益,並得以改訂《中日通商條約》。
(三)1904—1914 年,由日俄戰爭至歐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日本戰勝俄國,進而併吞朝鮮,其間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關東廳、關東軍司令部,是日本在南滿政治、軍事的佈置所從出。
(四)1914—1931 年,日本佔領中國青島,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中、日兩國在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中的衝突,兩國於山東問題爭執所遺留下來的火種,以及張作霖在奉天被炸,都是日本決心以武力佔有中國東北的先聲。(五)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至1935 年此書出版時為止,中經若干事變,而東北問題尚為中、日間一大懸案。
作者指出,「綜觀這五個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說是一期比一期緊迫,中國所受的損害,也一期比一期重大」。第一章中繼而闡述日本侵略中國的口實和手段,認為九一八事變後「非絕無和緩之可能」,「惟少數野心家仍迷信武力萬能」,欲「遂其久佔東北,進略中國本部,以完成其獨霸東亞之企圖。」
此書以下篇幅,大抵按照上述分期敍述中日關係的演變。第二章〈日本侵略中國的發端〉,記載了日本侵略台灣和消滅琉球的經過。第三章〈中日兩國在朝鮮的角逐〉,交代甲午戰爭前的情況。第四章〈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後的中國形勢〉,重點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所造成的影響。
第五章〈日俄戰爭的原因與結果〉,指出此次戰爭的影響及於中、韓兩國。第六章〈日俄戰後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三省的佈置〉,從三方面觀察這二十六年間日本人侵略東三省的事實:一、從政治、軍事、文化上觀察;二、從鐵道事業上觀察;三,從其他經濟事業上觀察。
第七章〈《二十一條》與巴黎華盛頓兩次會議的中日交涉〉,從日本出兵佔領青島說起,對《二十一條》交涉的經過和結果所述甚詳,並列舉日本在歐戰和議前的種種佈置。第八章〈華盛頓會議後九一八事變前的中日大事〉,分三項說明日本拒絕歸還旅大、濟南慘案經過和張作霖被炸事件。
第九章〈自九一八以至今日〉中,在說到此三年間日本製造偽滿洲國的經過時,謂「日本之決心發難,事前是有準備的,可是中國方面之絕不抵抗,卻出日本意料之外。」其時,中國「對東北事變的應付」,「實在令人悲觀已極」。「當事變之起,大概『不抵抗』三字,足以盡之。至於外交上的運用,則不外倚賴一『國際聯合會』。」
結語至謂:「蓋充日人野心之所至,非進一步更有事於華北不止,此實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吾書至此,誠不勝扼腕太息而有來日大難之感也。」此書出版後兩年, 1937 年便爆發了七七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展開,中國經歷八年戰火,人民顛沛流離,終於取得抗戰勝利。
應予指出,左舜生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編寫此關係國家大局的著作,難免有所局限;史事敍述和評論觀點,未必都能符合今日的要求,但書中予人的時代感和切實感,並沒有隨着時間流逝而消減。
總的來說,左舜生此書撰於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啟幕前夕,為風雲驟變的時代留下紀錄,反映了作者洞察時局的識見。敍事明晰,一氣呵成,對中、日兩國的情況常加比較,尤足令人深思。時至今日,仍不失為一冊可讀性高的著作。閱讀此書,近代中日關係的變化歷歷在目,不比戰後撰寫的同類史書遜色,因此有重印、重讀和保存的價值。
周佳榮
2021 年2 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