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千言,《道德經》五千言,分上下兩部:上部講「道經」,下部講「德經」。道經講道之體,德經講道之用。「道」者,生育天地萬物,它無形無象、無情無名,道可道非常道,難以用言語形容。但「道」可以化育天地萬物,天地萬物皆有道,道就在天地萬物之中。人的身上也有道,道在自身,道發揮了生生不息的作用,使人能存在天地間。道既然在人身上,如果將道行出來就是「德」。所以說,道是人的體,德是人的用。體用兼備,而後人可以存在這天地間,與道合一,找到其最美好的價値與義意。這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研讀《道德經》, 向內可反省自我,好似是在體證內在生命的道;向外可以將道實踐,好似在成就君子美好的德行。因此,若能將整部《道德經》與生活相結合,就能成就一位有德的君子。但先得體證內在生命的道,道是生命能量,它包含智慧與慈悲,智慧使人在生活中有道,慈悲使人在生活有德,道與德兼修,悲與智雙運,成就一位大菩薩,即是位有德的君子。
作者簡介:
林榮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一貫道學研究院籌備處
天書訓文研究中心主任
《一貫道藏》主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防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著作:
《一貫道藏.聖典之部》
《一貫道藏.史傳之部》
《一貫道藏.祖師之部》
《一貫道藏.義理之部》
《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
《一貫道發展史》
《一貫道學研究(1)》
《道書藏要(1)》
《道書藏要(2)》
《師尊張天然傳》
《師母孫慧明傳》
《師母的五項承擔》
《青年八鑰》
《白陽的藍圖:彌勒救苦真經講記》
《清靜的智慧:清靜經講記》
《自在的菩薩:般若心經講記》
《天人合力》
《道與教的探討》
《白陽史講記》
《明心培德:大學三綱領聖訓淺釋》
《登天梯:大學八條目聖訓淺釋》
《執中貫一:中庸三綱領聖訓淺釋》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1)》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2)》
《開道先鋒:劉振魁前人略傳》
《求道的時代意義》
《持齋戒殺》《天道普渡》
《歷史典故的啟示》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的能量展現
【主旨】
本章在說明「重」和「靜」的重要。修道的的在展現身中的道,身中的道一旦展現出來,不離輕重、動靜的變化。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修道、穩重、清靜最為重要,輕浮、急躁最要不得。
「重」代表道心,為聖人所重所自持之道。「輕」代表一切七情、六慾,世上一切阻礙進道的種種,為修道者所輕賤。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因此治國的聖人終日離不開道心、道念。好比離不開承載衣物糧食的車子,即使是華美豐盛蔚為大觀,但平居之時,仍要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輕率地治理國家呢?
輕率:依七情、六慾,個人好惡來行事,而不是依「道」來治理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輕率就會失去了道根,及人的根本。躁動則會失去了道的主宰,而落入六賊當家,無君主的狀態。
【啓示】
修道能讓一個人由躁動不安的人心,進入穩重平和的道心。躁動的心是由七情六慾所主宰,穩重有智慧的心是由道心所主宰。
老子告訴我們,穩重才能讓道心生長,不要陷溺在浮動的物慾情緒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以為那是沉重的負擔,而要愛惜你已有那樣的負重能力。很難下決定,這叫謹慎,能謹慎,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不要輕率行動,否則失去根本,一切危矣!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的能量展現
【主旨】
本章在說明「重」和「靜」的重要。修道的的在展現身中的道,身中的道一旦展現出來,不離輕重、動靜的變化。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修道、穩重、清靜最為重要,輕浮、急躁最要不得。
「重」代表道心,為聖人所重所自持之道。「輕」代表一切七情、六慾,世上一切阻礙進道的種種,為修道者所輕賤。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因此治國的聖人終日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