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麥克哈格以《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書而聞名,該書開創生態規劃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並提出生態景觀設計與永續環境規畫的重要方法,引發公眾對環境議題的深度關注,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環境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之一。
2019年是《道法自然》出版50周年,弗雷德里克,斯坦納等世界各國深受麥克哈格思想影響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編著了《道法自然進行式》(Design with Nature Now)一書,目的除了紀念麥克哈格以及他偉大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探討過去50年的道法自然理念發展,以及如今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應對的永續設計方向。
作者簡介:
原文版編輯簡介
比利.弗萊明(Billy Fleming)
在史都華.威茲曼設計學院的「伊恩.麥克哈格中心」任職威爾克斯家族贊助之董事。他是《不可分割指南》(Indivisible Guide)的共同作者,這本書是為一個積極的非營利草根性組織「不可分割」(Indivisible)而寫。他同時也是「資訊避難所」(Data Refuge)──致力於保存重要環境數據的國際聯盟──的聯合創始人。弗萊明曾在歐巴馬政府的白宮內政政策委員會參與城市政策的制定工作。他的作品見於《衛報》、《休士頓紀事報》、《景觀期刊》(Landscape Journal)、《美國規劃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和《景觀建築期刊》(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他的下一本書預計將由賓州大學出版社出版,題為《沉沒中的城市:美國海岸應變調適的本質和政治》(Sinking Cities: The Nature and Politics of Adaptation Along the American Coast)。他在賓大取得城市和區域規劃博士學位,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社區和區域規劃碩士,在阿肯色大學取得景觀建築學士。
凱倫.麥克勞斯基(Karen M’Closkey)
是賓州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也是 PEG office of landscape + architecture的共同創辦人,這間公司位於費城,經常獲獎,結合了設計和實務研究。麥克勞斯基最近幫忙帶領史都華.威茲曼設計學院加入由舊金山 Bionic 公司領軍的大型團隊,參與「以設計實踐韌性:灣區挑戰賽」(Resilient by Design: Bay Area Challenge)。麥克勞斯基的著作包括《揭露:哈格里夫斯景觀事務所的景觀》(Unearthed: the Landscapes of Hargreaves Associates)──此書獲頒景觀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Landscape Studies)的「約翰.布林克霍夫.傑克遜圖書獎」、與 Keith VanDerSys 合著的《動態模式:在數位時代將景觀視覺化》(Dynamic Patterns: Visualizing Landscapes in a Digital Age)。 她是《LA+ SIMULATION》的共同編輯──一本探討科技如何影響當今道法自然設計的書。麥克勞斯基是美國學院2012-13年景觀設計類的羅馬大獎受獎者。
弗雷德里克.斯坦納(Frederick Steiner)
是賓州大學史都華.威茲曼設計學院院長與佩利講座教授(Paley Professor),也是「伊恩.麥克哈格都市主義與生態學中心」共同執行董事。他曾擔任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築學院院長和Henry M. Rockwell建築席教授。他曾任教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和中國清華大學。他是羅馬的美國學院、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和景觀建築教育工作者委員會(Council of Educato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成員,他撰寫、編輯或合編了19本書,包括《制定計畫:如何參與景觀、參與設計、使用都市環境》(Making Plans: How to Engage with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斯坦納在辛辛那提大學取得社區規劃碩士和設計理學學士學位,在賓大取得城市和區域規劃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理查.韋勒(Richard Weller)
是賓州大學景觀設計系Martin and Margy Meyerson都市主義教授席的教授兼系主任(譯註:於2023年卸任,由凱瑟琳.西維特.諾登森接任)以及「伊恩.麥克哈格都市主義與生態學中心」共同執行董事。他是Room 4.1.3設計公司以及澳洲都市設計研究中心(Australian Urban Design Research Centre)前董事。他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和伯斯西澳大利亞大學兼任教授。曾獲得許多設計獎項,出版了4本書並發表過許多文章。曾於2012年獲得澳洲國家教學獎,並於2017年和2018年獲評為北美最受尊敬的教師之一。現任景觀設計期刊LA+創意總監,也是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顧問團的一員。他近期研究關注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都市發展之間的衝突點。
作者序
2019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the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籌辦了一場慶祝活動,慶祝伊恩.麥克哈格的《道法自然》50 週年。麥克哈格從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一直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築暨區域規劃學系(LARP)的系主任。我們認為紀念這一時刻的方式是建立一個新的研究中心,這是麥克哈格和 LARP 長期未實現的目標。為了啟動伊恩.麥克哈格城市主義與生態中心,我們構思了一次研討會和三個展覽。研討會和展覽為本書奠定了基礎。英文版由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出版,我與理查.韋勒(Richard Weller)、凱倫.麥克勞斯基(Karen
M'Closkey)和比利.弗萊明(Billy Fleming)共同編輯。
我們認為有必要強調設計與自然理念的持續相關性,並透過突出 21 世紀的案例來說明這一點。我們從世界各地精選了 25 個案例來例證,並將它們分為五個主題:荒野自然(Big Wilds)、棕地治理(Toxic Lands)、海平面上升(Rising Tides)、潔淨水資源(Fresh Waters)和城市未來(Urban Futures)。這些主題涉及生物多樣性、景觀衰敗、氣候變遷、飲水品質和大都會區的發展,涵蓋了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煩惱的環境和社會議題。
「五個主題/ 25 個案例作品」構成了「道法自然進行式」(Design With Nature Now)的三個展覽之一。第二個回顧了麥克哈格《道法自然》的創作。由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檔案館的比爾.惠特克(Bill Whitaker)策劃的「我們的居所」(The House We Live In )展覽探討了這本書的構思。惠特克闡釋了麥克哈格如何從一位現代主義設計師和規劃師轉變為立足於生態學的設計師和規劃師。第三個展覽期待以新的方式看待周遭的環境。蘿拉.麥克雪莉(Laurel McSherry)在麥克哈格的家鄉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完成了傅爾布萊特研究駐村計畫,在那裡她對時間和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一幅作品出現在本書的封面上。麥克雪莉的《時光之書》(A Book of Days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的阿瑟.羅斯畫廊(Arthur Ross Gallery)展出。這項計畫得到了皮尤藝術與遺產中心(Pew Center for Arts and Heritage)的慷慨支持。幾位本校景觀設計碩士畢業在校任教的教師、在學的學生和工作人員也對本計畫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展覽於 2019 年夏至開幕時,我們認為接下來會進行全球巡迴展出,並開始為此制定計畫。關於該書翻譯的討論也開始了。然後新冠疫情開始了。就像很多事情一樣,我們的計畫被擱置了。
當我們擺脫新冠疫情之際,來自臺灣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建築暨區域規劃學系系友朱世人,萌生了重新舉辦展覽並將這本書翻譯成正體中文的想法,以紀念麥克哈格這本巨著 55 週年。
這個想法得到系友郭瓊瑩、鄧婉君以及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的支持。朱世人擔任了此次展覽的總策展人和本書的共同翻譯和編輯。他與比爾.惠特克密切合作,設計並改編了臺北的展覽。朱世人和他的景觀學會夥伴們也在展覽中加入了精選的臺北特展與臺灣案例。
這項努力是麥克哈格自己參與臺灣事務的延伸。LARP(以及設計學院的其他系所)在他的領導下吸引了許多來自臺灣的學生。1983 年,3 位LARP 系友邀請麥克哈格協助他們建立國家公園系統。郭瓊瑩、黃書禮和張隆盛這三位校友讓麥克哈格的注意力聚焦在擬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立霧溪峽谷上。當時,擬議中的公園面臨多項開發活動的壓力,這將損害公園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其中一
項開發提案是在公園入口處設置一座水泥廠。這些提案象徵著 1980 年代初臺灣新興環保運動所面臨的挑戰。
麥克哈格幫助說服國家領導人阻止這種不明智的土地利用,並繼續建造占地 920 平方公里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憑藉這一勝利,3 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安排麥克哈格向各種環境和保護運動領導人發表演講,提出了創建以生態規劃為本的國家公園系統的方法。隨後,麥克哈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勞瑞.歐林和巴布.漢那(Bob Hanna)的協助下完成了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規劃。如今,臺灣擁有 9 個國家公園和 1 個國家自然公園,臺灣學生繼續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我們的校友網絡正在不斷發展,諸如此類的合作也在不斷發展。
伊恩.麥克哈格為我們開啟了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他解釋自然和文化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視覺化技術,就像義大利人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線性透視實驗主導了建築視覺化600 年一樣。麥克哈格提供了一個路線圖,將生態資訊應用於我們如何解釋、規劃和塑造我們的周圍環境。這成為他的成就、他的主要貢獻。
環境的視覺表現是設計和規劃的核心挑戰和優勢。建築師、景觀建築師以及城市和區域規劃師為建築物和場所構想他們心目中未來的樣貌。這涉及到首先要記錄和分析一個地方或一塊地塊的現有條件,包括其社會和自然歷史;第二,制定未來的選擇;然後決定首選的(理想情況下,基於自然的)設計。為了做到這一點,建築師、景觀建築師和規劃師使用各種代表性和分析工具來記錄場地,開發
設計概念,並傳達首選方案的干預措施對未來的影響。
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在 1413 年左右對線性透視法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建築的設計方式。布魯內萊斯基並未發明透視法,而是推進了其實際應用並使之普及化。地圖疊加是繼線性透視之後最重要的表現工具。從1960 年代開始,麥克哈格開發了地圖疊加做為一種具有生態理解的設計工具。和布魯內萊斯基一樣,麥克哈格也沒有發明地圖疊加。根據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liott)對歐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辦公室的描述,景觀建築師至少從 1890 年代就開始使用地圖疊加。然而,麥克哈格普及並完善了取證工具,透過適宜性分析來顯示開發和保存的機會和限制。麥克哈格的工作與包括地理資訊系統在內的電腦繪圖技術的發展同時發生。地圖疊加和穿越線等工具作為解讀景觀和提出干預措施的手段,對於我們的實踐至關重要。麥克哈格將這種實踐建立在生態原則的基礎上,為地圖疊加提供了科學基礎並賦予其合法性。
這次疫情流行有助於強調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相關性和重要性。我們開始注意到並珍惜季節的變化、其他物種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的互動。考慮到氣候變遷的威脅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我們當然需要根據自然進行設計,但我們也必須為了我們自己和其他物種的利益而為自然而設計。
2019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the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籌辦了一場慶祝活動,慶祝伊恩.麥克哈格的《道法自然》50 週年。麥克哈格從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一直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築暨區域規劃學系(LARP)的系主任。我們認為紀念這一時刻的方式是建立一個新的研究中心,這是麥克哈格和 LARP 長期未實現的目標。為了啟動伊恩.麥克哈格城市主義與生態中心,我們構思了一次研討會和三個展覽。研討會和展覽為本書奠定了基礎。英文版由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出版,我與理查.韋勒(Richa...
目錄
原版序 設計是一種追求,不是一項任務|安德魯.雷夫金
正體中文版序 道法自然進行式|弗雷德里克.斯坦納
推薦序 修復已受傷地球為職志之新解方|郭瓊瑩
推薦序 尊重土地與人民的規劃方法|鄧婉君
出版者序 道法自然,五十年後的偶然與必然|朱世人
緒論 在「人類世」作設計
Part 1 道法自然:反思、致敬與啟發
第1章 綠化地球、修復地球、治癒地球|弗雷德里克.斯坦納
第2章 麥克哈格:被提前的預見|伊格納西奧.F..邦斯特-歐薩
第3章 大處著眼:道法自然文化|詹姆士.科納
第4章 穿越之前的穿梭|阿努拉達.馬瑟
第5章 幾段低沈的唱和,但對伊恩來說並不是那麼地憂鬱|勞瑞.歐林
第6章 匯集了思想與行動的景觀:地方、過程、形式、語言|安.惠斯頓.斯本
第7章 自然的力量和/或力量的本質|唐納.湯姆林
第8章 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與蘇格蘭,以及綠色意識的興起|布萊恩.M..埃文斯
第9章 時光之書|蘿拉.麥克雪莉
Part 2 人類生態學與設計
第10章 讓大自然當設計師:在日益人類化的世界中解放非人類的生態|厄爾.C..艾利斯
第11章 描繪城市中的自然與多物種的故事世界|烏蘇拉.K..海斯
Part 3 案例作品:五大主題
第12章 荒野自然
12.1 綠色長城|非洲
12.2 黃石公園—育空地區保育計畫|美國與加拿大
12.3 國家生態安全格局計畫|中國
12.4 馬爾派邊陲地區|美國亞利桑那州與新墨西哥州
12.5 永續的桑博賈|印尼東加里曼丹省
12.6 西懷希基島的景觀再生|紐西蘭
第13章 海平面上升
13.1 BIG U 計畫|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13.2 城市新地|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13.3 高地之指|美國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
13.4 沙地驅動機|荷蘭特爾海德
13.5 2050-能源的奧德賽|荷蘭北海
第14章 潔淨水資源
14.1 健康的港口未來|美國五大湖區
14.2 為河流創造空間|荷蘭
14.3 洛杉磯河總體規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14.4 微山湖濕地公園|中國山東省濟寧市
14.5 費城綠計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第15章 棕地治理
15.1 埃姆舍景觀公園|德國魯爾區
15.2 斯塔波頓|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
15.3 清溪公園|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15.4 伊莉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英國倫敦
第16章 城市未來
16.1 巴塞隆納都市圈|西班牙
16.2 麥德林|哥倫比亞
16.3 威拉米特河流域|美國奧勒岡州
16.4 前海水城|中國廣東省深圳市
16.5 展望猶他|美國鹽湖城地區
Part 4 案例作品:評論
第17章 關於星球視角與尋找落實基礎|艾倫.M..伯格與約拿.蘇斯金
第18章 被一片鹽沼所拯救|湯瑪斯.J..坎帕內拉
第19章 根據變化作設計|羅伯.霍姆斯
第20章 混合的想法|凱思琳.約翰–奧爾德
第21章 設計於末世(在崛起與消亡之間跳舞)|妮娜–瑪麗.E..李斯特
第22章 景觀設計和民主展望|大衛.W..奧爾
第23章 垃圾堆自然主義者|凱瑟琳.西維特.諾登森
第24章 安全保障的矛盾|阿蘭.W..希勒
第25章 生態、稀缺與全球南方|吉莉安.沃利斯
第26章 「為什麼我必須成為那個向你們帶來壞消息的人?」|威廉.惠特克
原文版謝誌
致謝
附註
案例貢獻清單
索引
編輯與作者簡介
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簡介
原版序 設計是一種追求,不是一項任務|安德魯.雷夫金
正體中文版序 道法自然進行式|弗雷德里克.斯坦納
推薦序 修復已受傷地球為職志之新解方|郭瓊瑩
推薦序 尊重土地與人民的規劃方法|鄧婉君
出版者序 道法自然,五十年後的偶然與必然|朱世人
緒論 在「人類世」作設計
Part 1 道法自然:反思、致敬與啟發
第1章 綠化地球、修復地球、治癒地球|弗雷德里克.斯坦納
第2章 麥克哈格:被提前的預見|伊格納西奧.F..邦斯特-歐薩
第3章 大處著眼:道法自然文化|詹姆士.科納
第4章 穿越之前的穿梭|阿努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