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人類生命的真相,就從佛陀的核心思想開始。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領悟到的真諦是什麼?
他提倡的根本修習法門有哪些?
他的教法又是如何循序漸進地展開呢?
達賴喇嘛尊者依循兩大佛教傳統的脈絡,
去驗證並宣說佛陀體悟到的究竟真理,
無論南傳、北傳或三乘,並非單單是一條宗教之路,
而是探尋人類生命實相的旅程,
最終,都能帶領我們通往解脫。
世界各地有數億人修持佛教,從西藏的洞穴、東京的寺廟到位於紅木森林內的閉關中心。所有這些佛教傳統都源自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傳授的教法,這些教法以各種不同的語言在世界各地傳播,使佛教成為今日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之一。
在本書中,達賴喇嘛尊者和美籍比丘尼圖丹.卻准詳盡地指出兩大佛教運動的異同。這兩大佛教運動分別是北傳佛教,即西藏和東亞的梵文傳統,以及南傳佛教──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的巴利語傳統。
全書透過兩大佛教傳統的脈絡,深入思惟佛教的核心教義和修行法門,例如四聖諦、止觀禪修、菩提心和涅槃的意義,以及不同的傳統在詮釋這些修行法門和教義的異同,透過彼此的交互印證與獨一無二的洞見,提供修學者一個更深廣的視野,並且能夠激發滋養各自的知見,掃除通向解脫之道各種以偏概全的障礙。
達賴喇嘛尊者說:
在過去造作今生之「因」的人,
是否和體驗今日之「果」的人相同?
我們的痛苦是否是他人的過失?
快樂和痛苦是否隨機發生?
在心靈的旅程中,這些問題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而我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將影響我們過活的方式。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
尊貴的達賴喇嘛是西藏人的宗教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鼓舞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明燈。他持續跨越宗教和政治的界線,與科學家進行對話,藉以促進世界的和平與了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體現了自己的座右銘──「仁慈是我的宗教」(My religion is kindness)。
達賴喇嘛尊者官網:www.dalailama.com
圖丹.卻准
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比丘尼從一九七七年開始成為佛教比丘尼,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亞洲和西方研習和修持佛教,是華盛頓州東部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的創辦人兼住持。她是一位廣受歡迎的講說者,以實際可行的方式解釋如何將佛陀的教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她也是數本暢銷書的作者,其著作包括《我想知道什麼是佛法》(Buddhism for Beginners)。
圖丹.卻准官網:www.thubtenchodron.org
譯者簡介:
項慧齡
譯有《修行百頌》、《你可以更慈悲》、《大圓滿之歌》、《如是》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那些仔細研讀本書的讀者,將對這些傳統所規畫鋪陳的證悟之道產生深廣的了解。」
——菩提(Bodhi)比丘,《佛陀的話語》(In the Buddha’s Words)的譯者
「我極力推薦本書,希望每個想要更完整、全面地了解佛教眾多傳統的人,都能受到唯一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啟發和鼓舞。」
——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專注力:禪修十階開發心智潛能》(The Attention Revolution: Unlock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ed Mind)的作者
「達賴喇嘛尊者和圖丹.卻准悉心地創造了一個及時的獻禮,既令人信服,又充滿智慧。」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癒力》(Full Catastrophe Living)的作者
「這是針對佛教文明所作的無價探勘,佛教的全面歷史、哲理教義、道德戒律、禪修訓練和證得的目標,盡收於本書當中。對所有熱愛佛法的人而言,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祖古東杜(Tulku Thondup),《無盡的療癒》(Boundless Healing)的作者
名人推薦:「那些仔細研讀本書的讀者,將對這些傳統所規畫鋪陳的證悟之道產生深廣的了解。」
——菩提(Bodhi)比丘,《佛陀的話語》(In the Buddha’s Words)的譯者
「我極力推薦本書,希望每個想要更完整、全面地了解佛教眾多傳統的人,都能受到唯一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啟發和鼓舞。」
——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專注力:禪修十階開發心智潛能》(The Attention Revolution: Unlocking The Power of The Focused Mind)的作者
「達賴喇嘛尊者和圖丹.卻准悉心地創造了一個及時的獻禮,既令人信服,又充滿智慧。」...
章節試閱
【序言】消除誤解,熟悉彼此的傳統
佛陀出於大慈而傳授佛法並建立僧伽,他清晰地闡明其示顯解脫道的教法,讓眾生得以遵循。隨著佛陀的教義傳遍整個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佛教傳統於焉產生。在古代,甚至進入現代之際,交通運輸以及來自不同傳統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有限,儘管某些人對其他傳統已有耳聞,但卻沒有機會去檢視那些資訊是否屬實,人們因而對其他傳統產生誤解,且世代相傳。
在二十一世紀,交通運輸和通訊有長足的進步,我們這些佛陀的追隨者因而有機會去直接地認識彼此。由於新近的翻譯,現在的我們能夠閱讀各自傳統的經典和大師們的釋論。由於現存的翻譯仍然只呈現整套經典的片段,而且要閱讀的經典與釋論相當廣泛,因此我們提供這本拙著,作為開始學習和認識彼此傳統的橋梁。
所有的佛教徒都擁有相同的導師──世尊佛陀,如果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這將嘉惠每個人。我有幸會晤來自基督教、回教、猶太教、印度教、耆那教(Jain)和錫克教的眾多領袖,但相對地,我卻幾乎沒有機會去會見不同佛教傳統的偉大導師、禪修者和領袖。大多數西藏的出家眾和在家眾對其他佛教傳統幾乎一無所知,而我相信,其他佛教傳統的追隨者對藏傳佛教也知之甚微。如果我們的導師──佛陀──今天來到世間,他會為此感到欣慰嗎?我們這些佛陀的法嗣都對同一個「父親」展現愛意,但我們和兄弟姊妹之間卻只有最低限度的溝通交流。
幸運的是,這個情況在近幾年開始改變。許多亞洲和西方國家的佛教徒來到位於印度西藏流亡社群的重鎮──達蘭薩拉(Dharamsala),同時一些西藏僧人和尼師也造訪這些佛教徒的國家。我們和上座部佛教的兄弟姊妹之間的溝通交流一直特別少,但是長達數世紀的分隔也開始在那裡出現一些轉機。例如,有兩位在印度某所大學研究學習的緬甸籍比丘來拜訪我,他們有興趣認識藏傳佛教,藉以擴展對佛教世界的知識,同時繼續修持自己的傳統。我仰慕他們的動機與發心,而且我想要鼓勵所有傳統的佛教徒更深入地了解佛陀教義的廣大浩瀚。此舉會使我們更欣賞佛陀身為「導師」(Teacher)的非凡特質──他擁有帶領我們所有人達至覺醒的智慧、慈悲和善巧方便。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更加熟悉彼此。所有的佛教徒都皈依三寶;我們的法教皆以四聖諦(苦、集、滅、道)、三增上學(戒、定、慧)和四無量(慈、悲、喜、捨)為基礎。我們所有人都渴望從輪迴解脫,也就是從這個受到無明助長和「業」染污的再生循環中解脫。認知我們之間的異同,有助我們更加團結。
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消除長達數世紀之久、存在於我們彼此之間的誤解。有些上座部佛教的修行者認為,西藏僧人並未遵守出家的戒律,身為密續修行者卻與女子發生性行為,並且飲酒。在此同時,西藏修行者認為,上座部佛教傳統欠缺慈心與悲心的教法,並且以「自私自利」來描述上座部佛教的追隨者。此外,中國佛教徒常常認為西藏人施行法術,而西藏人則認為中國佛教徒大多是在從事「腦袋空空」(blank-minded)的禪修。所有的這些誤解都源自欠缺知識,我們希望本書能夠讓人們朝化解這些誤解跨出一步。
在二十一世紀,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變得愈來愈緊密。佛教的兄弟姊妹也必須擁有更親密的接觸,培養相互的理解。這不但會嘉惠們個人,也有助於延續和傳布佛法,並將為世界樹立宗教和諧的典範。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比丘丹增.嘉措(Tenzin Gyatso)
二○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引言】關於本書
面對一本指出各種佛教傳統之間的共通性和殊異之處的書籍,我們可以從許多觀點來進行探索。身為佛教徒,我們都禮拜佛陀、施行供養及懺悔過失。我們從事禪修、唱誦、研習和念誦佛經,並聆聽教法。所有的佛教社群都有寺院、道場、關房和弘法中心。解釋這些外在活動之間的異同,肯定有助於我們的相互了解。
探索兩大佛教傳統間的異同
然而,本書卻把焦點放在教法上,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巴利語傳統」和「梵文傳統」之間的共同教義和獨特教義。這些都是為了方便起見所使用的詞彙,我們不應認為它們是在暗示兩種傳統是同質的。兩個傳統的教法和修行都可追溯至佛陀本身,巴利語傳統承襲自以古印度普拉克里特語(Prakrit)①、古僧伽羅語(Sinhala)②,以及巴利語所寫的經典和釋論。巴利語傳統依止《巴利大藏經》(Pāli canon),目前主要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部分的越南和孟加拉流傳。梵文傳統則源自以古印度普拉克里特語、梵文、中亞語言所寫的經典和釋論,仰賴中文和藏文的大藏經,目前主要流傳於西藏、中國、台灣、韓國、日本、蒙古、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越南和俄國某些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西方和非洲國家則修持兩種傳統。
儘管巴利語傳統與梵文傳統兩者都源自相同的導師──佛陀,但它們各有其特色、獨一無二的貢獻和不同強調的重點。此外,兩個傳統也非龐大僵化、單一無特色。例如,在語言措辭方面,東亞的佛教和藏傳佛教相當不同,但因為它們都源自一套類似的梵文典籍,共有許多類似的信念,所以都納入梵文傳統之內。
本書的主題大多是從每個傳統普遍存在的觀點來陳述,而這個描述可能會因為一個次傳統或個別的老師探討、處理某個主題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必須從眾多陳述中挑選出一個,然後納入本書之中。例如,第七章〈無我與空性〉裡,在梵文傳統的所有觀點當中,我們解釋由宗喀巴陳述的應成中觀派(Prāsaṅgika Madhyamakas)觀點。在其他情況下,例如在談「菩提心」這個主題時,我們根據藏文的陳述來解釋,然後提出它不同於中文陳述的特點。
不同的文字可能傳達相同的意義
兩個傳統都擁有大量的文獻,要決定把什麼納入本書當中,不是一件易事。達賴喇嘛尊者和我想要容納或詳盡說明更多的要點,但果真這麼做,這本書就會變得太過冗長。對於沒能探討每個傳統內的不同觀點、詮釋和修行法門,我們在此致歉。同時,如果讀者認為重要的某些主題,並未出現在本書當中或被濃縮精簡,也請您見諒。我們想要把引自經典的引文納入書中,但由於考量篇幅之故而加以刪除,只留下標題和名相。
毫無疑問地,許多讀者將透過閱讀本書而學習到自己的佛教傳統。當讀者們閱讀不同於自身傳統的陳述,甚或經典的翻譯時,可能會產生「這不正確」的想法。這時,請記得,其他傳統可能使用不同的文字來傳達與讀者本身的傳統相同的意義。請讀者們也記住,我們可以從認識佛陀教法的多元性中獲益。
本書內容源自達賴喇嘛的傳法與受訪內容
本書出自達賴喇嘛尊者的構想,藉以促進世界各地佛教徒之間的相互了解。尊者信任我,交託我實踐這個最具利益的任務,對此我深感幸運。尊者提供了大多數源自梵文傳統的教法,這些教法源自尊者的公開傳法,以及過去幾年來,我和尊者私下進行的一系列訪談。這些公開傳法和訪談的內容由格西拉卓(Lhakdor)、格西多吉.丹杜(Dorji Damdul)和格西圖登.金巴(Thupten Jinpa)翻譯,接著由我整理成文,然後再由格西多吉.丹杜和格西達杜.南嘉(Dadul Namgyal)審核文稿。
關於中國佛教的一些原始資料,則源自宗密(781–841)、印順(1906–2005)、憨山德清(1546–1623)、實賢(1685–1733)、吉藏(549–623)、太虛(1890–1947)和蕅益智旭(1599–1655)等中國佛教大師的撰述,以及與厚觀、慧峰、法友、見護等比丘,還有林振國和萬金川博士所進行的訪談。由於我是在台灣領受比丘尼戒,因此,我衷心覺得自己和那個傳統有深厚的緣份。
閱讀巴利經文時,覺音(Buddhaghosa,五世紀)和法護(Dhammapāla, 550–600)的著作,以及雷迪(Ledi, 1846–1923)、髻智(Ñāṇamoli, 1905–1960)、向智(Nyanaponika, 1901–1994)、蘇摩(Soma, 1948–2003)等長老和菩提(Bodhi, 1944–)、無著(Anālayo, 1962–)比丘等當代作者所傳授的教法,使我眼界大開,見識到巴利語傳統的優美之處。
我研習菩提比丘針對《中部》(Majjhima Nikāya)所作共一百二十三場的一系列討論,而菩提比丘也在我們之間的書信往來當中,非常慷慨地為我釐清許多重點,他也審查本書描述巴利語傳統的部分。達賴喇嘛尊者也要求我造訪泰國,並在該國的一座寺院研習和修行,我依照尊者的指示拜訪泰國兩個星期。
巴利語、梵語與英文參照的原則
在語言學方面,巴利語類似梵文,但並非全然相同。由於某些詞彙,例如「禪那」(meditative stabilization),如果以英文來描述會顯得不夠貼切,因此有時我們會以巴利語的「jhāna」和梵語的「dhyāna」來代替。在一些章節裡,巴利語傳統和梵文傳統對某個主題所作的陳述被分開放在不同的部分;但在其他章節裡,它們卻同時並陳。每當我們提出巴利語傳統的觀點時,使用的詞彙便採取巴利語的拼法;梵文傳統的觀點則使用梵語的拼法。當兩個詞彙被放在圓括號內時,第一個詞彙是巴利語,第二個是梵語。只出現一個詞彙時,這表示兩種語言都使用相同的詞彙,或相對應於該段落討論的觀點屬於哪一個傳統。圓括號內的巴利語和梵語詞彙只會在第一次使用該字時出現。如果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彙並未譯為英文,那麼,只有在第一次使用時採取斜體。(編按:本書中採取正體)
我使用「four truths of the āryas(ariyas)」(聖者之四諦)這個比較準確的翻譯,取代英文的「four noble truths」(四聖諦),「four truths of the āryas((ariyas)」常常被縮寫為「four truths」(四諦)。
巴利語傳統的追隨者可能會發現幾個英文詞彙不同於他們所習慣的用法,在這種詞彙第一次出現時,我試圖參照和引用人們比較熟悉的英文詞彙。我也為不熟悉梵文用語的讀者提供了翻譯的選擇。這是無可避免的作法,請您多多包涵。
所有的錯誤、前後矛盾之處和任何不當的論點,全都是我個人的無知之故,請諸位讀者見諒,這完全與達賴喇嘛尊者無關。
致謝
我禮敬導師──佛陀,他給予這些珍貴的教法,使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帶領我們真正地從痛苦中解脫。我也禮敬所有佛教傳統的了證傳承上師,由於他們的仁慈,佛法得以發揚光大,流傳至今。
除了上述提及的人們之外,我也深深感謝以下所有人的協助:桑東(Samdhong)仁波切、格西索南.仁謙(Sonam Rinchen)、亞歷山大.柏津(Dr. Alexander Berzin)博士、崔西.查須爾(Traci Thrasher)、達賴喇嘛尊者辦公室的職員、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的僧眾,以及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的提姆.麥克尼爾(Tim McNeill)和大衛.基特史東(David Kittelstrom)。一切智皆為緣起,這些與許多其他善知識(kalyānamitra)仁慈和睿智的引導,使得本書無限增輝。
除非特別注明,在此之後,書中的第一人稱「我」指的是達賴喇嘛尊者。
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比丘尼
二○一四年六月十三日寫於舍衛精舍
【序言】消除誤解,熟悉彼此的傳統
佛陀出於大慈而傳授佛法並建立僧伽,他清晰地闡明其示顯解脫道的教法,讓眾生得以遵循。隨著佛陀的教義傳遍整個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佛教傳統於焉產生。在古代,甚至進入現代之際,交通運輸以及來自不同傳統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有限,儘管某些人對其他傳統已有耳聞,但卻沒有機會去檢視那些資訊是否屬實,人們因而對其他傳統產生誤解,且世代相傳。
在二十一世紀,交通運輸和通訊有長足的進步,我們這些佛陀的追隨者因而有機會去直接地認識彼此。由於新近的翻譯,現...
作者序
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
達賴喇嘛和我一樣,在很早時就已展開了人生的志業。他在初學走路的幼童時期,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的領袖。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不久,當年十二歲的我,在故鄉斯里蘭卡成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t)的比丘。因緣如此聚合,我們兩人為了存續和分享佛陀的智慧,大約在同一時間展開了各自的生命旅程。
一九五六年,我在印度的佛教聖地桑奇(Sanchi)首次會見達賴喇嘛尊者。桑奇之行是他在故土之外所進行的頭幾趟旅程之一,那是在他被迫逃離西藏的三年之前。從那次會面之後,直到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宗教大會(Parliament of World Religions),我們才又再度見面。即使我和達賴喇嘛尊者不常見面,但是因為他能以智慧與公正的態度來分享佛法的知識,使我一直覺得我和他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連繫。我深深地仰慕和欣賞尊者的智慧,因此能夠為尊者和圖丹.卻准針對我們共享的佛教傳統所寫的著作貢獻隻字片語,我感到非常高興。
如何追求真正的「法」
一般而言,今人的心胸會比前人的更加豁達。雖然世界各地仍有衝突,但隨著我們在經濟和文化上愈來愈相互連結,統一的趨勢於是逐漸展露,可是就此一當前的趨勢來看,佛教的統一卻已經延宕多時。雖然上座部佛教徒很早以前就已和其他佛教徒會面,但專家小組或會議一旦結束後,大家就分道揚鑣,各行其是,之後便悄然無息了。
那些立意良善、針對各種傳統所撰寫的書籍會指出我們的共同點,但或許出於禮貌,它們幾乎不談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們無須將「指出歧異」視為失禮,因為在各類佛教徒之間,不但所說的教義有所不同,文化的常規與慣例也隨著不同的國家而互異。即使在單獨的國家之內,佛教的修行也可能因為地區或團體而有所不同,如果能誠實地探查這些傳統,便可顯示出我們的力量和誠懇。佛陀的教法並無任何需要隱藏之處,本書誠實且有系統地檢視巴利語和梵文佛教傳統之間相互重疊的部分,同時又不迴避地討論這些教法之間的諸多歧異,這種作法值得讚揚和認同。
儘管開誠布公地討論我們的差異是較健全的作法,但是如果將焦點放在這些差異上,而排除我們共同的傳統和文化遺產,也是一種誤導。因為巴利語(pāli)傳統和梵文傳統都誠摯地存續佛陀的教法,都為世界和平作出極大的貢獻。不論是巴利語傳統或梵文傳統,都鮮少使用暴力推廣自己的傳統而來凌駕另一個傳統。因此,宗教的政治權術對佛陀的教法而言,是一種全然陌生的東西,但令人難過的是,某些佛教徒並未修持其宗教所教導的事物。有時,人們追求「真正的法」(real Dhamma)的熱情是那麼地強烈,以至於忽略了佛陀所說要如何傳法而不製造衝突的基本教導。
就此而言,《蛇喻經》(Alagaddupama Sutta, MN 22)所說的就相當貼切中肯。在此經當中,對「法」產生錯誤的理解,被比喻為捉住一條毒蛇的尾巴來捕捉蛇。如果捕捉的方法不正確,蛇就會反咬捕蛇人,使他因而致死或生病;如果捕捉的方法正確,捕蛇人可以抽取毒液來製成藥物,毒蛇也會毫髮無傷地被釋放。同樣地,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法」的意義,同時不執著於它。正如同毒蛇可以使我們的身體中毒那般,處理不當或執著於「法」,可能會毒害我們的心,而心中毒遠比身中蛇毒還要危險。
如果我們適切地理解「法」的意義,就能夠體驗到所謂的「教育的奇蹟」。由於無明是那麼地粗重,佛陀原先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法」,使他們離於痛苦。然而,他開始傳法,運用智慧,把惡毒者轉變為聖人,把邪惡缺德者轉變成為虔誠聖潔的人,把殺人犯轉變成為和平使者。這種轉化的潛能,就是教育的神奇力量。
從「心」體驗佛法真諦
為了親身體驗教育的神奇,我們必須往內觀照。「法」即是在我們自心之內且能時時體驗的真諦,正是這個「法」對我們招手地說:「如果你想要遠離麻煩,就請你看看我,照顧我。」即使我們充耳不聞,內心的「法」仍然時時刻刻地對我們說話。諸佛無須為了「法」的存在而來到世間,諸佛了悟「法」、領會「法」,並且在證悟它之後而傳授「法」,使其為人所知。但無論「法」是否被解釋或講授,只要我們抹去眼睛上的塵埃,並且觀照它,內心的「法」就等著我們去觀看、去聽聞。
在放下貪婪的剎那,我們「過來看看」(come and see)寧靜的感受與體驗;在捨棄瞋恨的剎那,我們「過來看看」寧靜的感受與體驗。我們必須建立「過來看看」自己內心究竟是怎麼回事的習慣,而不要用手指指著他人。我們不是僅僅為了佛教傳統而保存發揚它,我們之所以保存世世代代傳續的佛法,那是因為它們能夠抒解痛苦,促進安樂。
當我們像本書這般探究佛教的主要傳統時,便可以看見它們為世界貢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社會和心靈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則為心理學、哲學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深刻的洞見。它們的貢獻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進而促使全球覺察到禪修的重要性,使得人們無須成為佛教徒,就可以享受禪修的利益。
所有形式的佛教都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這一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是佛陀傳達的核心訊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循此一訊息,成為和平的使者,這是我們共同的連繫和紐帶。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放下自己所執著的觀點,彼此尊重地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此舉可能有助於一切眾生去體驗存在於其內的佛法真諦。當我們對佛法的熱忱受到慈心、悲心、喜心和捨心的引導時,我們就是在信守和榮耀佛陀的和平要務。
德寶(Henepola Gunaratana)
修行協會(The Bhāvanā Society)創會住持
西維吉尼亞州,高瞻市(High View, West Virginia)
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
達賴喇嘛和我一樣,在很早時就已展開了人生的志業。他在初學走路的幼童時期,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的領袖。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不久,當年十二歲的我,在故鄉斯里蘭卡成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t)的比丘。因緣如此聚合,我們兩人為了存續和分享佛陀的智慧,大約在同一時間展開了各自的生命旅程。
一九五六年,我在印度的佛教聖地桑奇(Sanchi)首次會見達賴喇嘛尊者。桑奇之行是他在故土之外所進行的頭幾趟旅程之一,那是在他被迫逃離西藏的三年之前。從那次會面之後,直到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世...
目錄
【前言】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德寶法師
【序言】消除誤解,熟悉彼此的傳統╱達賴喇嘛尊者
【引言】關於本書╱圖丹.卻准
略語表
【圖一】佛教在亞洲
【圖二】佛教的搖籃
第一章 佛陀教義的起源與傳播
佛陀的生平
佛教經典與佛法的傳播
佛教在東南亞各國
佛教在中國
佛教在西藏
佛教各傳統的共通與歧異
第二章 皈依三寶
三寶的存在
如來的功德
巴利語傳統中的「三寶」
梵文傳統中的「三寶」
佛陀的覺醒與般涅槃
佛陀的遍知
皈依和持守皈依
第三章 四聖諦的十六種行相
梵文傳統的「四諦十六行相」
巴利語傳統的「四諦十六行相」
第四章 增上戒學
戒律的重要性
以別解脫戒調伏自心
僧人為何必須禁欲?
三個部派的戒律
僧伽的責任
成為僧人的條件
僧俗的區別
西藏僧人的生活
西方僧人面臨的挑戰
藏傳佛教女性受具足戒的議題
給僧人的忠告
受持別解脫戒的喜悅
菩薩戒和密續戒
第五章 增上定學
禪定的重要性
生存地與三界之心
巴利語傳統的四十種禪修對境
「定」的進展
障礙修定的煩惱:五蓋
培養五禪支
四種禪那的進展
超離色法繫縛的四種境界:四無色定
八種背棄三界煩惱的禪定:八解脫
定的副產品:神通
安止修與觀察修
禪修的姿勢
修「止」的對境
禪修的五種過患和八種對治法
定的進展:住心九次第
「止」與更深的等至
中國佛教的禪修法門
第六章 增上慧學
從三十七菩提分法說起
四念處,破除四種誤解
身念處,看清身體的本質
受念處,覺察「苦」的集起
心念處,觀修心的無常
法念處,思惟淨與不淨之法
構成解脫道地圖的五組「法」
菩薩的四念處
四正勤,增長正面特質
生起四神足的禪定修持
生起善法的心所:五根與五力
覺醒之因:七覺支
聖者之道:八聖道
世俗和勝義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第七章 無我與空性
兩種傳統的核心:「無我」
巴利語傳統:「我」與五蘊非一非異
中觀以自性破斥謬誤的存在
七種方式破斥「我」是自性有
「我」與六界的關係
破斥事物生起的四種方式
具欺誑本質的事物瞬間即逝
空性破除常見與斷見
「業」如何帶來業果?
第八章 緣起
眾生生死輪轉的結構:十二支緣起
十二支緣起的因果關係
從「染污」和「清淨」的面向論述
是誰在輪迴裡流轉?
觀修十二支緣起的利益
中觀應成派「緣起」的層次
「空性」與「緣起」不可分
巴利語傳統:名言與概念亦非「我」
第九章 止觀雙運
巴利語傳統:結合深定和觀智
梵文傳統:破斥自性,了知自性空
中國佛教:漸修與頓修
第十章 修道的進展
巴利語傳統:七清淨與觀智
梵文傳統:五道與菩薩十地
三乘修道進展的差異
梵文傳統的涅槃
巴利語傳統的涅槃
第十一章 四無量
巴利語傳統的「四無量」
慈無量心: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悲無量心:不忍眾生受苦
喜無量心:隨喜他人的美好
捨無量心:與一切眾生保持平衡的關係
以「三相」深觀禪那
無量心的近敵與遠敵
梵文傳統的「四無量」
第十二章 菩提心
藏傳佛教:為一切眾生的利益生起菩提心
增長捨心:不偏不倚的慈悲
第一種修持法:七重因果教授
第二種修持法:自他交換
自我中心和我執無明
融合空性見地的菩提心
中國佛教:時時將心導向佛道的菩提心
修持兩種菩提心
巴利語傳統的「菩提心」與「菩薩」
第十三章 菩薩修學波羅蜜
梵文傳統:六波羅蜜
巴利語傳統:十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以無執為基礎的「給予」
持戒波羅蜜:放棄傷害他人的念頭
安忍波羅蜜:面對艱苦時,保持堅毅和冷靜
精進波羅蜜:對善德感到欣喜
禪定波羅蜜與出離波羅蜜:捨離欲樂與培養「定」
般若波羅蜜:了知四諦,照見現象的本質
願波羅蜜與決意波羅蜜:立願利益眾生,從事不共勝行
方便波羅蜜:針對眾生根器解釋教法
力波羅蜜:修持菩薩乘,得聖菩薩之力
智波羅蜜:了知一切現象的多元性
真實波羅蜜:所言不需且信守承諾
慈波羅蜜:給予創造快樂之因的願望
捨波羅蜜:懷著捨心利益眾生
四攝法:促進他人之善的四種方法
第十四章 覺醒的潛能與佛性
解脫是可能的嗎?
巴利語傳統:了知心是光淨的,即是修心
瑜伽行派:佛性是種子,具有生起三身的潛能
中觀學派:佛性是心的空性,但尚未捨斷雜染
密續乘:佛性是「最微細的心氣」
禪宗:一切眾生都具有本淨的佛性
佛陀宣說如來藏的意義
第十五章 密續
密續修行的主要支柱為何?
密續本尊:般若智的大樂和空性
進入金剛乘的各種準備
《無上瑜伽續》的殊勝特色
第十六章 結論
願做佛陀的真正追隨者
內在力量最重要的來源:誠實
創造世界祥和平靜的唯一途徑
【附錄】關於作者
【前言】信守佛陀的和平要務╱德寶法師
【序言】消除誤解,熟悉彼此的傳統╱達賴喇嘛尊者
【引言】關於本書╱圖丹.卻准
略語表
【圖一】佛教在亞洲
【圖二】佛教的搖籃
第一章 佛陀教義的起源與傳播
佛陀的生平
佛教經典與佛法的傳播
佛教在東南亞各國
佛教在中國
佛教在西藏
佛教各傳統的共通與歧異
第二章 皈依三寶
三寶的存在
如來的功德
巴利語傳統中的「三寶」
梵文傳統中的「三寶」
佛陀的覺醒與般涅槃
佛陀的遍知
皈依和持守皈依
第三章 四聖諦的十六種行相
梵文傳統的「四諦十六行相」
巴利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