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真情臺灣.真情荷蘭
撰胡浩德(Menno Goedhart).撰文
看到這個書寫計畫,我真是深受感動。這個計畫是要從各方面來書寫荷蘭,計畫的執行者主要是在萊登大學攻讀學位的臺灣學生,而這剛好也是我的母校。八年來,我一直擔任荷蘭駐臺代表,因此所有前往荷蘭讀書的臺灣學子我幾乎都見過。有幾位學生回到臺灣後,我們也又碰過面。他們對於荷蘭的生活都感到非常喜愛,對於我們荷蘭的文化、社會、自然、經濟、建築等各方面,也都能說出好多故事。這些觀感大部分是正面的,當然有時也會有所批評,但都是帶著一份對荷蘭的真感情。
這十四位作者決定要寫這本《新荷蘭學》,就是最好的說明。雖然我無法閱讀中文,但我認識其中大部份的作者,因此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我確信這本書寫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即使不是臺灣人,也會讀得津津有味。
2010年4月,我的新書《真情台灣: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的台灣遊記》出版後,就有人建議應該也要由臺灣人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令我驚訝的是,現在竟然就出現了這樣一本書,而且還是由一群臺灣的博士生共同書寫的。這真是再好不過了!
胡浩德,2011年1月,寫於「返臺」前夕。
(前荷蘭駐臺代表,2010年5月退休後,決定與夫人長居南臺灣。)
[推薦序二]
碰觸臺灣未來的想像
康培德.撰文
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荷蘭人口是台灣的 3/4,土地面積是台灣5/4,國民所得大約是台灣兩倍。
50%的婦女在家中生小孩,產假有 16周。
65歲以上老人,每個月政府發兩萬兩千一百元(台幣計算)。
在荷蘭買房子貸款可以貸 120%,因為裝璜也要花錢。
荷蘭女王的公務車是福特,私家車是富豪,不浪費公帑。
工作者不論年資都有23天的年假,部分人因縮短工時代替加薪,可有36天年假,六月份會發度假費一個月,因為怕員工沒錢度假會影響工作情緒。
無法承受工作壓力也算公傷,許多人(將近一百萬)因此在家休養。
商店早上十點開門,下午六點關門,只在八個小時工作時間內工作,經濟力還是排在世界的前端。
荷蘭人會四種語言很普遍,九成的荷蘭人覺得自己很幸福,八成六覺得自己很健康。
重點是:當初鄭成功為什麼要趕走荷蘭人?
相信不少國人都在網路上看過這則膾炙人口的荷蘭簡介。在讀完宛如未來理想臺灣的新境界後,令人莞爾的是,民間宗教敬以為開台聖王的鄭成功,這回反而成了調侃的對象。
可惜,歷史的發展不是非黑即白的單純正反法則;如果當初鄭成功沒趕走荷蘭人,340年後的你我,也未必能成為享有上述福利的「荷蘭國民」。倘若臺灣一直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領地,至二十世紀初都未曾在歐美等國之間易手,三百年後較有可能的結局是:當日本南進的勢力隨著二戰落幕而退去,在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新局勢下,臺灣順勢隨著其他東印度屬地從荷蘭殖民地獨立而出。那麼,屆時臺灣是否會是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北方「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這當然是個黑色幽默,問題的答案也見仁見智;不過,屆時住在臺灣島上的你我所構成的社會,不會是現今這個樣子。人口組成大概會與東南亞一帶某些地區類似,福建系或廣東系人口只占部分比例;而南島語人口則不至成為流蕩在「山胞」或「原住民」詞稱下的分類;至於臺灣在文化、政治的發展,也應類似當今東南亞某些地區。
總之,不太可能是「荷蘭國」。
讓我們脫離歷史的想像,回到現實。坦白說,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與其說是身為某國國民的結果,不如說是你我如何面對、參與當下社會,來得實際也確切些。當初為鄭成功趕出臺灣的「荷蘭」,今日真的那麼誘人嗎?
與其透過網路對荷蘭的想像,不如真實去體驗荷蘭。那麼,《新荷蘭學》(Dutch Touch )這本集眾多具低地國經驗、在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國人所剖析下的當代荷蘭,將是你我接觸荷蘭的入門窗。作者筆下舉凡低地國的建國歷程、自然環境、建築景觀、市鎮發展、航空交通、社會人口、農業成就、物質文化資產、飲食與生活、藝術與時尚、花卉與寵物等面向,不再只是讓你我嘖嘖稱奇的亮麗數值而已。今日耀眼成就背後的艱辛歷程,以及當下與未來的挑戰,都一一呈現於讀者眼前。
Dutch Touch ,它不僅能釐清我們對荷蘭人文社會的想像,更能帶著讀者碰觸荷蘭來啟動新觀念。這個與我們過去擦肩而過的Touch,能對我們的未來帶來什麼?
[序]
為什麼我們要寫一本關於荷蘭的書
撰文╱郭書瑄
不,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回到荷蘭治臺時代。雖然那樣不見得會比現在不好。
我們是一群在荷蘭求學的博士生,每人懷抱著不同的初衷和各自的專攻領域來到異鄉。因緣際會下大家聚集一處,交換著彼此的友誼與心得。而自從我們不約而同進入這個奇怪的小國,每天的文化衝擊總讓我們在意外中又感到些許似曾相識。
我們發現,除了和鄭成功的一段歷史糾葛外,荷蘭和臺灣的近似度原來超過我們的想像:有著相近的面積與人口、都和大國比鄰而居,也都曾經歷過外力統治後獨立,然而荷蘭卻能自成一格,發展成一個高幸福指數的強力經濟國家。我們於是從一開始的驚奇、適應、批評,到認真反省這當中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這樣的話題在我們每月的博士生聚會中反覆上演著,而我們也歸結出些許結論,只期待和更多的人分享。
就在一次討論到熱血沸騰的夜晚,趁著酒酣耳熱之際,有人提出了醞釀多時的構想:「不如我們共同來撰寫一本荷蘭觀察書吧!」乍聽之下似乎不切實際的想法,卻因多數人皆有著以書寫度日的自虐習性而受到認同,之後也有更多住在荷蘭和比利時一帶的同好們加入寫作行列。這個計畫於是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隨著稿件的累積和出版社的提案進行,慢慢地付諸實現了。
我們嘗試在這本書裡觀察這個和我們各異其趣的國家,分析組成這個社會脈絡的各種人文面向。由於許多當代現象其實具有淵遠傳承的背景,於是書中的文章不僅著眼於現代,更是深入歷史、挖掘可能的成因。因此,本書從乘坐歷史時光機的明喻開場,先對這個我們即將攤在解剖臺上的國家作一番背景認識,而我們也將發現,這個低地國的背後還有許多我們從未知悉的祕史。
光從硬體外觀看來,荷蘭擁有馳名國際的水利工程,還有井然有序的都市規劃,更有贏得歐洲最佳機場稱號的史基浦機場當作門面。而這種進步的成就顯然不僅限於外在形象,也反映在荷蘭人內在普遍抱持的寬容態度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荷蘭政府對各種群體所採取的開放政策,包括舉世聞名的同性婚姻、移民生活甚至動物福利,許多令人驚異的制度都形塑出荷蘭的前衛形象。
於是當我們繼續探索荷蘭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美食、語言、時尚,到荷蘭人深愛的腳踏車,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國家的與眾不同。這些特殊性或許有利有弊,而這也正是我們得以進行觀摩與省思之處。同樣地,在各種藝術表現上,無論是博物館經營、建築或繪畫,都描繪著荷蘭人不容錯認的性格特徵。
我們企圖從上述的不同視野觀看這個國家。正如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本書裡的文章自然也都風格不一:有的嚴肅、有的詼諧,有的巨細靡遺、有的點到即止,有的放眼未來、有的以古喻今,這種多樣性也正是我們想要呈現的面貌。而我們也竭力確保在不同的書寫下,反映的是對各類議題同樣深度的思索。當然,荷蘭文化中還有許多本書無法兼顧的遺珠,但我們不過是提供萬花筒內的幾種光稜組合,一旦稍微轉換角度,世界就顯得不一樣了。
這種不同的觀看視野也揭露出本書撰寫的另一層意義。當歐洲人習於檢視自身內在的關係,忙著思索如何戰後重建和再現自我時,該是時候跳出歐洲中心的思考模式,轉換成從亞洲等其他世界出發的觀看角度了。不容置疑,荷蘭人的經濟力已經是世界前端,但在豐衣足食之後,還有什麼值得奮力追尋的目標?即使說飽暖思淫慾,但性產業開放的荷蘭人甚至連淫慾都不再稀罕。因此,當我們試圖由另一個亞洲小國的反省眼光進行文化觀察時,或許也提醒了荷蘭現代年輕人如今普遍缺乏的積極動力。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自我要求,必須不斷對週遭社會抱持著省思與批評的理由,讓這樣的態度引導我們尋見更多可能的答案。
十九世紀的日本,能在短短數十年的明治維新後,迅速從一個前現代國家一舉跨入現代世界,成為船堅砲利的強盛國家,正是得利於江戶時代自長崎出島通商的荷蘭人身上所習得的「蘭學」。那是處於鎖國時期的日本,唯一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而荷蘭從航海時代歷經工業革命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經濟力和人民幸福指數依舊走在世界前端。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是不是也能從荷蘭身上,以新的蘭學得到向上躍升的動力?
十多年前,英國人科林.懷特(Colin White)和美國人勞莉.布克(Laurie Boucke)共同撰寫了一部戲謔荷蘭的文化觀察書The UnDutchables(中譯為《荷蘭不唬爛》)。今日我們以較學術的論述角度撰寫了這本Dutch Touch,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對前人作品的致意。Dutch Touch除了企圖跳脫西方主宰的觀點,也未嘗不是種新的聲明:在多元化的時代,現在的荷蘭不再是無法接觸的(un-Dutchable),讓我們試著來點荷蘭的接觸(Dutch touch)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