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解讀貨幣的重點,一本搞定
★貨幣是經濟的血脈,血往哪裡流,世界往哪裡走。洞悉貨幣體系,你的視野從此完全不同
整個世界的今昔洪流、未來走向,
只要一枚小小錢幣就能解答。
.波斯遊牧民族只靠硬幣,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帝國?
.每個月最期待的「薪水」,原來是古羅馬人的發明?
.為何中華文化圈的貨幣不是金銀,而是銅鐵?
.荷蘭之所以成為大航海霸主,全拜鯡魚所賜?
.全球政經一團亂,追根究柢都是美元的問題?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貨幣,是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
至今,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皆以民族、國家,甚至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我們熟讀戰爭年表、各國外交關係,卻忽略足以左右世界潮流的兩大基礎——貨幣與經濟。
日本歷史學家宮崎正勝說:「當今,貨幣是最強的武器,經濟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 貨幣,象徵君王權威
「沒有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國王首創在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 貨幣,代表國家野心
十九世紀,英國運用淘金熱潮來挑戰銀本位制,以英鎊重組世界經濟;二十世紀,美國在戰後趁勢建立霸權,各國貨幣都向美元看齊;一九七一年貨幣價值回歸各國中央銀行,全球走向幣值浮動的不穩定局勢。貨幣是國家的支柱,同時也指向無以計量的劇烈波瀾。
◢ 貨幣,反映人心盤算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人們開始不信任過往的貨幣,促成電子貨幣快速發展。其中,比特幣憑藉其能夠祕密且快速轉移資產的特性,一舉成為富人的寵兒,更是時下最熱門的投資遊戲工具。從古至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不斷被貨幣重組,與貨幣連動。
◢ 來點貨幣世界史的冷知識
☆十八世紀南海泡沫事件,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泡沫危機來襲,連牛頓也賠了兩萬英鎊。他感嘆:「我雖然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卻算不到人類的瘋狂。」另一方面,音樂家韓德爾卻憑著良好直覺大賺一筆。
☆你知道嗎?美國獨立戰爭原來爆發於小酒館
北美殖民地民眾從組織激進派到走上美國獨立戰爭,全都在吵鬧的酒館策畫而成。當時殖民地連釘子都要仰賴母國進口,根本沒本錢打仗。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奮勇赴戰,這可說是藉酒壯膽的結果。
☆十七世紀的荷蘭:「世界就是我的後花園~」
有人這麼形容:荷蘭人就像蜜蜂般吸取各國花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加隆河、多爾多涅河畔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羊牧場,波斯、波蘭是穀倉,印度、阿拉伯是他們的庭園。
從西元前到近現代;從黃金、白銀、紙幣再到電子訊號的金錢革命,世界史上每個驚心動魄的轉折背後,都由貨幣主宰一切。
現在翻開本書,讓我們從錢包裡那枚小小硬幣開始俯瞰世界。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
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以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於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著作豐富,尤其擅於透過「經濟」「貨幣」等角度重新解讀世界史,廣受好評。著有暢銷書《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錢史》(暫譯)、《如何解讀世界史》(暫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
譯者簡介:
張瑜庭
現為自由譯者。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曾到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交換留學。
章節試閱
英國的豪賭――與銀本位制宣戰
對十九世紀的英國來說,最重大的挑戰是贏過亞洲的白銀經濟,因為英國累積的銀幣相對之下少亞洲很多。為此,英國試圖將全球的銀本位制轉換為金本位制,讓英鎊紙幣成為世界貨幣。
十九世紀前半以前盛行「金銀複本位制」,也就是銀幣與金幣並存的本位制,不過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白銀經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而長久以來,「新大陸」所產的銀礦持續流入中國、印度,日積月累下,英國在與亞洲進行貿易時,始終苦惱於慢性的白銀不足問題。
因此,英國以巴西的「黃金」(出貨港為里約熱內盧)為基礎,嘗試將貨幣機制轉換為「金本位制」,巴西在十八世紀所產的黃金就占了全世界黃金產量的八成。只要能夠成功轉換,憑藉印鈔機印製的大量英鎊紙幣就能取代亞洲的銀。
當時最大的問題在於英國並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擔保英鎊紙幣的價值。但在那個時代,沒有人知道全世界的黃金總量,所以英國政府只要假裝「有」黃金就行了。
順帶一提,據說全世界至今挖掘出的黃金總量約為十八萬三千六百公噸(二○一四年資料),甚至不及奧運游泳項目規定的游泳池容量(五十公尺×二十五公尺)的四倍。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推算,黃金的預估埋藏量也不過只有五萬六千公噸。實際上根本不存在足以兌換所有英鎊紙幣的「黃金」。
但是,黃金的操作技術就在於「無中生有,使人信以為真」。
對英國來說,當時相繼在加州、澳洲、加拿大、阿拉斯加興起的淘金熱潮,無疑是最幸運的事。英格蘭銀行投入了大賭注,淋漓盡致地運用這一連串淘金熱潮所產生的「黃金幻想」。英國巧妙運用這樣的幻想,野心勃勃地以英鎊紙幣重組了世界經濟。
南北戰爭後,為何美國經濟反而大躍進?
美國北部自建國以來就希望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建立起「正常國家」;另一方面,西部則希望維持各州自主權;而南部則以栽種棉花的農園經營為主,十分依賴英國的棉製品產業。此三區之間的鴻溝一直未獲消弭。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部各州脫離美利堅合眾國,組成美利堅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引發了南北戰爭(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
南部各州為了籌集戰爭經費,發行了邦聯幣(又名灰幣),屬於法定貨幣,但激烈的通膨使該紙幣淪為廢紙,南部經濟崩潰,南北戰爭結束後併入北部經濟。
南北戰爭後,美國看似解決了內部對立,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實際上,國內仍存在兩派勢力:
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由目標為富國強兵與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家組成,主導國內市場。
中西部與南部:由反對增稅與對外戰爭的保守農民組成,認為只要手持來福槍保衛自己的土地和家族就好(自由意志主義者)
美國發展至工業國家的過程中,以上兩個族群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
即使到了現代,兩者對立仍然嚴峻:積極參與涉外事務的民主黨,背後有紐約的金融產業及洛杉磯的資訊產業撐腰;而主張對內的共和黨則幾乎把焦點放在內政,兩黨之間的鴻溝難以消弭。這可以說是美國最大的弱點,從近期的政治情勢即顯而易見。
說到這裡,日本的教科書把一八六一年爆發的南北戰爭,寫成「奴隸解放戰爭」,這是直接使用了北部的戰時政治宣傳。
實際上,南北戰爭的起因是合眾國持續實施世界最高的保護關稅,而主張自由貿易的南部十一州想脫離合眾國獨立。
南部盛行透過黑奴投入棉花栽種業,而棉花的生產與英國經濟之間的關係緊密,因此希望透過自由貿易獲取更多利益。
北部深怕南部出口棉花的獲利無法再作為政府資金的財源,遂使用武力阻止南部獨立,這才是南北戰爭的真相。而這場戰爭中,兩軍合計共約六十二萬人喪命。
一八六二年,林肯總統在戰爭中為了拉攏西部各州,便提出了相當優惠的《公地放領法》(Homestead Acts)。在西部從事開墾滿五年的二十一歲以上男性戶長,只要負擔登記費用就能獲得二十萬坪的國有地分配,此法案不僅受到美國民眾歡迎,連遠在歐洲的窮人也相當支持。
一八七○至一八九○年代,歐洲陷入長期大蕭條,此時便謠傳只要籌措交通費用,到美國打拚數年後就能成為大地主,即為家喻戶曉的「美國夢」。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出現大批來自歐洲的移民,僅二十五年間西部荒地的情景已然消失,美國換上了全新面貌。
持續二十年的歐洲大蕭條時代,讓美國西部竟成為歐洲失業者與過剩資本的承接載體,在短時間內促成驚人的經濟成長,這是美國經濟的大躍進。
然而,美國城市和農村,以及北部和西部、南部之間仍有很深的鴻溝,國家至今仍未成一體,這可說是速成的移民國家特有的問題。
美中曾經是雙贏關係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象徵冷戰的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一年底,蘇聯共產黨的政變失敗,蘇聯的社會主義政權解體。
美國歷史學家法蘭西斯.福山在其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中寫道:「自由與民主勝利後,世界已不再有對立。」但現實中,歷史的洪流卻往反方向奔騰。一九九一年,美國組織多國聯軍出兵伊拉克,在這場波斯灣戰爭中取得勝利。美國深度介入中東的紛爭,但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嘗到了很大的苦頭。
而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並取得政權的毛澤東在一九七六年逝世,鄧小平隨即在一九七八年解散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開始推動的「政社合一」組織,是大躍進運動的一環)。接著,鄧小平實質放棄了文化大革命以來名存實亡的社會主義經濟,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中國開始積極導入外資,在經濟政策上是個不小的變化。而美國在十九世紀末以後一直希望打入中國市場,甚至把這個目標當作對外政策,眼看此刻正是實現長年宿願的時候。對於美國來說,成本只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低廉勞動力,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美國企業率先進入中國,歐洲企業和日本企業也爭相跟隨在後。中國運用農村低廉的勞動力,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工廠」。
在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退潮的背景下,中國的共產黨政權鎮壓了天安門事件(一九八九年)。中國維持著一貫的強權政治,打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名,招攬跨國企業,吸收其技術,締造經濟成長。
鄧小平提倡「先富論」,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於是以經濟成長為優先,允許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然而,中國社會難以切斷官尊民卑的傳統,共產黨官僚腐敗猖獗。二○○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仰賴低廉的人力成本,對歐盟、美國的出口成長,出口與國內投資儼然成為中國經濟的兩大支柱。
牛津及哈佛大學教授佛格森創造「中美國」(Chimerica)一詞,描述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如同這個詞彙的含意,美國的跨國企業紛紛將業務外包到人力便宜的中國,從中牟取暴利。跨國企業在美國策畫、擬定產品,然後委託中國生產。
中國成為組裝電腦等大小產品的「世界工廠」,近年來更在共產黨的獨裁領導下培育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將各式各樣的「用品」連接網路,進行資訊交換,藉以管理控制)等先進技術,並擴大「消費市場」,逐漸威脅到美國經濟。對此,二○一八年美國的川普總統以保護關稅政策回應,打著守護知識財產權的大旗,試圖維護美國的權益。
英國的豪賭――與銀本位制宣戰
對十九世紀的英國來說,最重大的挑戰是贏過亞洲的白銀經濟,因為英國累積的銀幣相對之下少亞洲很多。為此,英國試圖將全球的銀本位制轉換為金本位制,讓英鎊紙幣成為世界貨幣。
十九世紀前半以前盛行「金銀複本位制」,也就是銀幣與金幣並存的本位制,不過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白銀經濟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而長久以來,「新大陸」所產的銀礦持續流入中國、印度,日積月累下,英國在與亞洲進行貿易時,始終苦惱於慢性的白銀不足問題。
因此,英國以巴西的「黃金」(出貨港為里約熱內盧)為基礎,嘗試將貨幣機...
作者序
【推薦序】
推薦序一──透過宏觀視野,重新解讀貨幣世界史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日本世界史寫作快手宮崎正勝又有新書出版了,這回是今周刊出版社的《錢包裡的世界史》。本書原書名直譯為《用貨幣解讀世界史的真相》(世界史の真相は通貨で読み解ける),是河出書房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的作品。臺灣讀者真的很幸福,沒隔幾年就能讀到譯本。
說宮崎正勝是世界史寫作快手,一點都不為過。我還記得上一次幫他的書寫序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二〇一八年的事情。短短幾年,他已經又有好幾本世界史新書問世。最新一本二〇二一年新書是《用35個歷史的關鍵理解世界史》。
宮崎正勝是誰?這位日本知名的大眾史家,臺灣的讀者應當不陌生。他原本是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當過筑波大學附屬高中的教師、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近年退休後則專事寫作。
他這幾年被引進到臺灣的著作相當多,從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酒的世界史,寫到餐桌上的世界史,深入淺出的說歷史方式,相當受到讀者的喜愛。若以翻譯數量來論,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眾史學家。
若仔細觀察他的出版動向,則從早期的飲食的世界史,轉向到寫貨幣與商業的世界史。例如二〇二〇年的新書為《從商業解讀「新」世界史:從古代商人到GAFA》。他這二十多年來的數十本世界史,產量多,雖然有些相似度極高,內容大同小異,但仔細看還是能找出一些亮點。
這本《錢包裡的世界史》,可以與他之前的相關作品找到一些關聯性,像是《您想知道的「金錢」的世界歷史》(二〇〇九),或者是《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〇一七)。
宮崎正勝擅長寫大歷史,不管是飲食還是商業,都能相當宏觀地點出看世界的新方式。這本《錢包裡的世界史》談的就是怎麼用貨幣來看世界。簡單來說,就是一本書寫兩千五年來的世界貨幣史。更明確的說,他寫的正是銀幣到紙幣,再到電子貨幣的歷史。
這裡頭,他從四千年前第一位用錢的人,寫到「新大陸」的銀如何改變「舊大陸」,再談到電子貨幣普及、比特幣的出現。
我自己最感興趣的還是我最不熟悉的十九世紀以來的貨幣轉換這段。十九世紀時,英國如何帶動奠基於金本位制度的英鎊紙幣,成為主導性的貨幣,將銀幣時代,轉向為以黃金為擔保價值的紙幣時代。
到了二十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及歐洲國家又如何因為財政破敗,而讓美國這新興國家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開始以美元貨幣,主導世界經濟的走勢。
在以往,貨幣史這類書的寫法都太過經濟史,偏重於強調制度且硬梆梆,難以讓人親近,但宮崎正勝的書不會有這樣感覺。我覺得除了書寫功力深入淺出外,他還擅長用各種有點類似高中教科書的各種組織圖表,讓讀者一目了然。像是第四章的簡圖,讓人一下就弄清楚從十到十七世紀的「長期票據革命」前因後果:由於伊斯蘭世界銀幣不足而發展出來的票據,是如何經由地中海貿易網傳到義大利、荷蘭及英國,最後在英國發行為公債、紙幣。
也因為上述原因,今周刊出版社找我推薦時,我沒有考慮太久就答應,這是我推薦宮崎正勝的第二部作品。喜歡宮崎正勝的台灣忠實粉絲當然不能錯過這本書,希望對世界史感興趣的新朋友也能喜歡。
推薦序二──世界是怎麼形成的?錢包裡或許就有答案!
陳韋聿(Emery,「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假如有一天,人類失去了貨幣──放在你錢包裡的硬幣和紙鈔在一夕間忽然不見了,「新台幣」「美元」這類法定貨幣概念也全部失去效用。這麼一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日常生活裡的一切買賣,都將因此無法進行,商品的價值估算也會變得非常困難,類似的混亂將會發生在全球各地。這樣看來,貨幣的消失,勢必會造成一場大規模的災難。
不過別擔心,用不了多久,地球人就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貨幣體系,讓一切重回軌道。無論這種新的交易媒介會長成什麼樣子(甚至可能只是一連串的電子訊號,譬如本書最末一章提到的比特幣),只要我們仍需透過交易來達成絕大部分物品或勞動的交換,貨幣就會持續存在。
這幾乎是人類歷史的共同規則。文明只要發展到一定階段,供給與需求的交換網絡必然變得複雜,貨幣便會應運而生。到了更晚近的時代,貨幣甚至進化成幾近全能的價值判準,以至於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會在《貨幣哲學》當中說道:在現代人的心目當中,貨幣簡直跟上帝一樣,代表著某種齊一化的原理原則。貨幣也因此不再僅僅是幫助實現交換的工具,而成了交換的目的本身。
相較於齊美爾所做的抽象概念討論,《錢包裡的世界史》選擇講述一個又一個實在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貨幣的誕生過程與發展脈絡。不過,與齊美爾相仿的是:這本書也同樣把貨幣看成理解當代世界的重要線索。
如同作者宮崎正勝在本書序言裡開宗明義地揭示:世界形勢的變化,乃是由貨幣所推動的。比如美洲白銀之於歐洲的物價革命,為了搶奪黃金而爆發的波耳戰爭,種種諸如此類的歷史大事,都與貨幣的作用力脫不了干係。
當然,書中呈現的這些觀點,在學界都已不是頂新鮮的事。實際上,以貨幣為主題的歷史書籍也早有許多。但相較於前人著作,本書的優勢在其「簡明」,每個小節都是一篇可獨立閱讀的短文,各別講述一件與貨幣相關的史事,讀來不費力氣。對於不熟悉貨幣史的讀者而言,本書會是一個不錯的入門捷徑。
宮崎正勝是十分多產的歷史寫作者。近二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新書付梓,許多著作在臺灣也都有譯本。這些書籍的主題包羅萬象,不管是飲食、交通、地圖、氣候,題目雖然不斷變化,「簡明」的風格則相當一貫。
在我看來,宮崎正勝的寫作宗旨,是著意從不同視角出發,嘗試拓寬大眾讀者的歷史視野,提示文明演進與個別因素之間的複雜關連,《錢包裡的世界史》亦是如此。讀完本書,不妨打開自己的錢包,相信你也會從鈔票、硬幣與卡片當中,驀然看見世界的形成線索。
【自序】
作者序──從「貨幣」追溯歷史,改變看世界的角度
▎世界由「貨幣」推動
當今的世界,無論政治或經濟都持續著不穩定的局勢。每個人都想知道世界局勢為何發生這樣的變化,究其最大的原因,必須歸根於一九七一年的尼克森震撼(The Nixon Shock,又稱美元震撼)。
所謂尼克森震撼,指的是共和黨出身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使得布列敦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軸的單一世界經濟)走向終點。
在那之前,美元與世界貨幣都是由「黃金」來擔保其價值,但在尼克森震撼之後,這些貨幣搖身一變成了「法定貨幣」(發行者沒有將貨幣對現成實物的義務,由國家賦予強制力的貨幣),其貨幣價值每天浮動,奠基於此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局勢當然就變得不穩定了。畢竟,貨幣價值的漲跌,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貿易。
當我們意圖探討「現今變動的世界」何以形成時,勢必得追溯到起點──世界史的變動。其中,世界史的每一次關鍵變化,大多都與經濟的轉折點一致。「貨幣」作為「經濟的血脈」,其問題也可說是一把解讀當代世界的萬用鑰匙。
因此,本書將以兩千五百餘年的貨幣史為主軸,透過貨幣的樣貌變化,也就是「銀幣→紙幣→電子貨幣」的系譜,來解讀世界史。
在進入本文前,各位讀者不妨先透過第十四頁至十五頁的圖表來快速瀏覽這段漫長的貨幣史,掌握大致的概念。
▎從通貨出現,到英鎊成為世界貨幣
距今大約四千年前,人類就開始將白銀當作錢使用,而西元前六世紀,發生在現今土耳其一帶的硬幣革命,則正式讓錢幣廣泛普及。
受此影響,當西元前五五○年出現世界史上第一個大帝國──波斯帝國,世界最早的通貨也就此誕生。所謂通貨,與單純的「錢」不同,是由王國擔保價值、強制流通的錢。
西元前三世紀,一統中原的秦國推行名為「半兩錢」的通貨,作為鞏固皇帝權力的手段之一。帝國貨幣的歷史從此開始,持續約兩千數百年。
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展,經濟蓬勃發展,東西兩大世界的銀幣、銅錢嚴重不足,於是便開始採用「紙」作為貨幣的材質。但是,紙本身並不具多少價值,因此必須藉由信用賦予其「表面的價值」。
在中國,皇帝被視為天神的代理人,支配著天下。時至宋朝,朝廷發行了紙製貨幣(交子),後來蒙古人建立了元朝,禁止使用銅錢,全以容易收取的紙幣作為貨幣。
另一方面,在曾經使用金、銀當作貨幣的阿拉伯帝國,由民間商人使用匯票、支票所形成的信用經濟興盛,補足了貨幣不足的問題。這就是「票據革命」。
伊斯蘭世界的「票據」普及於當時的地中海國際商圈,後來傳到義大利半島的城市,經由猶太商人的移動路徑,帶進了宗教改革後歷經宗教戰爭與殖民地戰爭而長期財政困難的荷蘭,再流傳至英國。
英國在十七世紀末的光榮革命後,與法國對立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效法荷蘭的金融體制,發展出公債體系(以國家發行證券的方式向外界借錢),然後在財政窘迫的情形下,又向民間商人貸款籌措戰爭資金,這些民間商人(英格蘭銀行等組織)因此獲得了紙幣(以不特定大眾為對象發行的票據)的發行權。
本書將「票據的出現」至「英國開始發行紙幣」為止的數百年間,視為信用經濟的連續性成長,稱為長期的票據革命。
席捲全歐洲的拿破崙戰爭(一八○三至一八一五年)將歐洲推向金融時代。戰爭結束後,英國的英鎊紙幣成為法定貨幣,英格蘭銀行成為獨享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
十九世紀時,英國成為遠遠超越蒙古帝國規模的海洋帝國,並帶動十九世紀後半奠基於金本位制的英鎊紙幣成為世界貨幣。原本以銀幣為貨幣的時代,便轉變為以黃金擔保價值的紙幣貨幣時代。
▎二十世紀中期崛起的美元,變成法定貨幣
二十世紀前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等歐洲國家的財政相繼破敗。新興國家──美國趁勢嶄露頭角,其貨幣美元紙幣開始主導世界經濟。這對美國來說,毋寧是幸運的發展。
轉折點為一九四四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該會議之後,美元發展為唯一可兌換黃金的貨幣,透過固定匯率制擔保全世界的貨幣價值。這是相當具有野心的可觀計畫,該體系又稱為布列敦森林體系。
然而,美國實際上缺乏足夠的黃金來維持布列敦森林體系。美國自以為擁有充足的黃金數量可用以兌換流通全球的美元紙幣,但終究只是幻想。
一九七一年,美國已無法再承受這樣的矛盾,於是尼克森總統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美元成為法定貨幣,此後全世界的貨幣瞬間成了由各國中央銀行擔保價值的「紙片」。尼克森震撼導致布列敦森林體系的結束,全世界一舉陷入了不穩定的情勢。
▎電子貨幣、比特幣的登場
此後至今的半個世紀,是經濟劇烈變化的時代。
美元脫離過往「黃金」的束縛後,美國華爾街便肆無忌憚地大量發行美元,引發了證券革命,使經濟持續虛漲。比起原先將貨幣視作易物的方法,人們更重視貨幣作為投資手段的價值。
另一方面,網路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普及,在一九九○年代以後成為重要的金融交易媒介,於網路複雜機制下發展的電子貨幣便普及到全球。
由網路支撐起來的金融經濟,看似發展為新的固定型態,但卻因次級房貸的破滅而引發「金融海嘯」(二○○八年),使證券經濟崩塌,留下了巨大的傷痕。時至今日,仍則處於金融海嘯過後的漫長修復過程。
在這樣的情勢中,二○○八年,運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於網路登場,並獲得了注目。雖然比特幣聲稱是透過網路裝置所打造的「世界貨幣」,但請先記住,除了用來當作投機手段的特質外,其他部分都與英國、美國民間企業發行紙幣的手法類似。
由於金融業者預估會有龐大的利益,便開始合理化虛擬貨幣的投資行為,煽動投資人的投機心理,利用各種方法強推虛擬貨幣。
但是虛擬貨幣本身存在諸多問題,像是其背後複雜的網路機制並不透明,人們對於資安問題也有隱憂,擔保其「價值」的人(或者物品)更是不明確。僅是短短數年的時間,虛擬貨幣便能夠超越英鎊或美元,躋身「世界貨幣」的地位嗎?這點實在令人存疑。
▎理解貨幣,才能看透劇烈變化的國際情勢
人類文明至今已發展五千年,要淺顯易懂地說明這五千年間的世界變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去探討世界史時,往往會以國家、民族、意識形態等觀點為主軸。然而,將視點固定於戰爭或外交等面向,並無法全面理解整個世界的演進流程。
在當代世界,貨幣是最強的武器之一,經濟和貨幣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我們向來不太關注貨幣的議題,課堂上學習的世界史也鮮少提及貨幣的歷史。請容我再次強調,貨幣及其背後的貨幣體系構成當代社會的基礎,如果想了解世界史,就不可能避而不談。
為了理解多變而令人眼花撩亂的國際情勢,避免迷失自己所身處的位置,也為了描繪出對於未來的展望,我們愈來愈需要了解貨幣的現狀與貨幣的歷史,並以冷靜而銳利的眼光認識這個世界。希望本書能助你一臂之力。
【推薦序】
推薦序一──透過宏觀視野,重新解讀貨幣世界史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日本世界史寫作快手宮崎正勝又有新書出版了,這回是今周刊出版社的《錢包裡的世界史》。本書原書名直譯為《用貨幣解讀世界史的真相》(世界史の真相は通貨で読み解ける),是河出書房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的作品。臺灣讀者真的很幸福,沒隔幾年就能讀到譯本。
說宮崎正勝是世界史寫作快手,一點都不為過。我還記得上一次幫他的書寫序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二〇一八年的事情。短短幾年,他已經又有...
目錄
推薦序 透過宏觀視野,重新解讀貨幣世界史──蔣竹山
推薦序 世界是怎麼形成的?錢包裡或許就有答案!──陳韋聿(Emery)
作者序 從「貨幣」追溯歷史,改變看世界的角度
CHAPTER1──四千年前,第一位用錢的人
尚未有通貨的時代,錢長什麼樣子?
古埃及人不把黃金當錢看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錢──陶籌
銀如何成為錢
銀是萬能的時代
CHAPTER2──化繁為簡:硬幣革命中誕生的「通貨」
硬幣──讓錢大量流通的偉大發明
「沒有比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
點石成金神話,以及亞里斯多德的金錢觀
波斯帝國,第一座以貨幣強化統治的帝國
一年把三十六.七公噸的銀變成貨幣!
亞歷山大將「帥氣」刻在硬幣上
羅馬創造了「薪水」與「錢」
濫造貨幣而走向滅亡的羅馬帝國
CHAPTER3──中原通貨為何不用金銀,而是「廉價銅錢」?
和錢有關的漢字,都有「貝」
秦始皇如何成為經濟的主宰者?
中國的銅錢為何有「洞」?
銅錢象徵皇帝的統治
CHAPTER4──伊斯蘭世界的「票據」如何成為歐洲的「紙幣」
伍麥亞王朝的阿拉硬幣
穆斯林商人開啟「亞洲大航海時代」
銀幣不足,匯票與支票趁勢崛起
長期的票據革命,讓歐洲誕生紙幣
「紙」躍上貨幣世界史舞台
經濟活絡後,金融業者是最大贏家
穆斯林的算術,讓義大利半島經濟起飛
CHAPTER5──元朝何以領先歐洲,成為「紙幣帝國」?
嫌銅錢不方便而發明的匯票:飛錢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北宋
元朝是世界上第一個紙幣帝國
CHAPTER6──新大陸的「銀」,徹底改變舊大陸
大航海時代,「銀」隨著動植物遷移
新大陸的銀拯救了舊大陸
過剩的白銀如何改變歐洲?
新大陸的銀為亞洲經濟注入活血
史上第一個「世界貨幣」如何影響現代?
CHAPTER7──長期的英法殖民地戰爭,催生「公債」和「紙幣」
海運國荷蘭的崛起,全拜鯡魚所賜
荷蘭東印度公司發放「超高股利」原因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壓垮無敵艦隊的最後一根稻草
打倒荷蘭的英國護國公
光榮革命後,英國建立起公債制度
為什麼民間銀行握有發行紙幣大權?
法國與美國的民間商人也能發行紙幣!
牛頓發起的「金本位制」成為歐洲的標準
不兌換紙幣如何與公債掛鉤
南海泡沫事件也是因公債而起
CHAPTER8──從「銀幣」邁向「紙幣」的時代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於小酒館
環大西洋世界所面臨的變化
法國大革命始於通膨,終於大通膨
拿破崙戰爭揭開「金融時代」
英國如何提高英鎊紙幣的信用?
英國的豪賭──與銀本位制宣戰
金本位制普及,帶動紙幣時代的開端
從英鎊符號一窺歷史痕跡
大蕭條促使「世界工廠」成為「世界銀行」
對「黃金」的渴望,引爆波耳戰爭
清朝的「白銀經濟」因鴉片而崩解
CHAPTER9──新興國家美國,如何建立中央銀行?
從前,美國曾有七千種紙幣與七百家銀行
南北戰爭後,為何美國經濟反而大躍進?
林肯惹民間銀行不開心而引來殺機?
大富翁摩根拯救了一九○七年的金融危機
美元不保證與黃金兌換
CHAPTER10──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從英鎊時代走向美元時代
總體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趁勢崛起
華爾街為什麼出手相救戰敗的德國?
美國發動的新資本主義與福特T型車
汽車社會催生「連鎖店時代」
美國的股市泡沫破滅,引發金融恐慌
掀起世界經濟恐慌的美股泡沫
列強的方便主義,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日戰爭爆發原因,竟是貨幣改革!
洞察戰後情勢,美國驚人的經濟策略
布列敦森林體系是遙不可及的「癡人說夢」
CHAPTER11──從非紙到有紙,再到無紙的貨幣
存在結構性矛盾的美元霸權
當美元無法再兌換黃金時
對了!就用石油守護美元吧
築起雙層結構的金錢與「證券革命」
「全球化經濟」如何展開?
「日圓升值」導致日本經濟失速
美元從貶值到升值,引發亞洲貨幣危機
美中曾經是雙贏關係
擺脫美元而自立自強的歐盟
金融海嘯使「證券革命」嘗到挫敗的滋味
中國「一帶一路」的目的
導入資訊科技,發展電子貨幣
CHAPTER12──比特幣為何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比特幣真的是革命性發明嗎?
私人生產與公共性的矛盾
賽普勒斯危機使比特幣一炮而紅
中國富人大量購買比特幣的原因
區塊鏈技術會改變通貨的概念嗎?
推薦序 透過宏觀視野,重新解讀貨幣世界史──蔣竹山
推薦序 世界是怎麼形成的?錢包裡或許就有答案!──陳韋聿(Emery)
作者序 從「貨幣」追溯歷史,改變看世界的角度
CHAPTER1──四千年前,第一位用錢的人
尚未有通貨的時代,錢長什麼樣子?
古埃及人不把黃金當錢看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錢──陶籌
銀如何成為錢
銀是萬能的時代
CHAPTER2──化繁為簡:硬幣革命中誕生的「通貨」
硬幣──讓錢大量流通的偉大發明
「沒有比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
點石成金神話,以及亞里斯多德的金錢觀
波斯帝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