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序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三民書局出版《談文學》,作為其叢書《三民文庫》之一,藉此普及國民,嘉惠學子。
《談文學》並非某人專題論述,而是民國六十年「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主辦「新文藝講座」,邀請十位名家就各自專長,分題講演所作紀錄的合集。由於其成於眾手,自然對「文學」之整體概念難有周延深入系統性之剖析與解說;由於其出諸演說時之記錄,非主講者親撰成文,因之章法散漫、浮言贅語亦有所難免。但因為出諸一時名家,其理論見解、眼識觀點,足供吾人今日厭飫甘旨、擷菁取華者,實所在多有。
本書署「鄭騫等著」,收錄鄭先生〈中國文學的精義〉。鄭先生為筆者業師,今日讀此文,猶似昔年在課堂上,聆聽先生循循善誘,興會盎然的引人入勝。他首先把「文學」的定義,就中國文學的意義與變遷提出討論。指出古人對文學的看法包括經書「詩言志」和韓愈說的「文以載道」,能夠做到道與志合一,也就是既和平中正又溫柔敦厚,才是中國文學精義的所在。接著他說到中國文學之美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優美與壯美,而強調皆出諸自然,如此才不失中國文學的特質。他從「聲音」和「顏色」兩方面舉名作為例,來說明中國文學的特質。就「聲音」而言,他以「四聲遞換」和「句子音節單雙式」來分析韻文學中語言所蘊涵的旋律音樂美;就「顏色」而言,他單以「黃紫朱白」等來概括語言所具有的情境思想意趣之美。雖然他沒有時間充分舉例來作完整周延深入的論述,但事實上已清楚的告訴我們,欣賞、批評、研究中國文學,應當從「詞情」與「聲情」之是否「相得益彰」入手,因為那是不可或缺的兩把鑰匙,可以開啟中國韻文學潛藏的奧秘。
像鄭先生這樣令我們「受益良多」的文章,合集中,譬如成中英先生〈存在主義與中國哲學〉,對當時「時髦的」西方存在主義之意涵與中國哲學之菁華,作深入淺出的比較和詮釋,給我們許多的啟迪。俞大綱先生〈國劇學理〉,可說是進入中國戲曲之門所應先讀的文章。黃得時先生〈臺灣光復前後的文藝活動與民族性〉則是我們了解臺灣文學史不可不讀的一環,而從中也使我們了解到日據時期,何以舊詩是臺灣文學的代表,以及二次大戰中,何以對祖國的思慕。
此外,錢穆先生〈學術與人才〉、邢光祖先生〈中國文學欣賞〉、崔垂言先生〈莊子對中國文藝的影響〉,潘琦君先生〈中國詩詞之演進及戰鬥性〉,葉維廉先生〈從比較的方法論中國詩的視境〉,彭歌先生〈佛洛依德、存在主義與文學〉;諸先生既皆一時俊彥,今日看來或已為先進前賢,讀者必可從中含茹其英華。也就是說,本合集為令人「開卷有益」的「談文學」之書,絕對是可以肯定的。
二○一九年四月十八日凌晨曾永義序於台北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