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生比她的所有小說都更離奇
傳記文學天后露西.沃斯利隆重鉅作
首次從女性角度解密克莉絲蒂的傳奇人生!
她如何成為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她「失蹤的11天」之謎,
以及她如何打破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種種規範——
★英國@CrimeFest H.R.F. Keating Award決選入圍
★《衛報》、《泰晤士報》年度最佳圖書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Best Seller
「所有克莉絲蒂的愛好者都該閱讀這本傳記,原因就和閱讀她的小說相同!」──《泰晤士報》The Times
從「維多利亞女孩」到「戰時護士」到「謀殺天后」,
她的作品不僅是英國歷史的縮影,更是照見她生命歷程的鏡子,也代表了那個戰後的偵探小說黃金年代。
但關於阿嘉莎・克莉絲蒂本人,我們又了解多少?
作品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一個都不留》多次改編成電影,劇作《捕鼠器》創下史上最長公演紀錄。她因文學成就獲得「女爵士」(DBE)封號,她筆下最受歡迎的偵探赫丘勒.白羅過世時,訃聞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
如此超凡出眾的職涯成就,但終其一生,阿嘉莎.克莉絲蒂卻總在假裝成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這是為什麼?
絕對不是因為她生性保守,即使在女權突飛猛進的二十世紀,阿嘉莎的作風依舊前衛十足。她曾在夏威夷衝浪,熱愛開快車、異國旅行,對心理學這門新科學充滿興趣,甚至以此熬過了沉重的心理疾病。她拒絕為了家庭犧牲工作,因為:
「一旦養成寫犯罪小說的習慣,我就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停筆。就算是我兩歲的小女兒也無法阻止我。」
而她不只是推理佈局的天才,除了創造不朽的偵探形象,她以筆名「瑪麗.魏斯麥珂特」所寫的愛情小說,承載了她對女性心靈世界的細膩刻畫。她的創作更被視為「英國文化的體現」,從戰爭難民潮到1960年代以來的黑人民權運動、冷戰、流行文化,處處可見歷史演進的痕跡。她也跨足劇作與電影,直到80餘歲仍筆耕不輟。直到人生謝幕的那一刻,她的筆記本仍記載著尚未成書的謀殺點子。
謎樣的1926年,
阿嘉莎的「失蹤事件」是自導自演?還是有更複雜的真相?
然而創作為她帶來名聲與財富,卻也招來惡意與攻擊。在「雅俗之爭」的背景下,文壇作家批評偵探小說通俗、不入流,更有人認為「寫犯罪小說的女人,精神肯定不正常」。
1926 年,在出版代表作《羅傑.艾克洛命案》名聲如日中天之時,阿嘉莎卻面臨了母親逝世、丈夫外遇、婚姻瀕臨破裂的打擊。某天晚上,她在家中留下一封信,就離奇失蹤多日。
當阿嘉莎再次現身,她宣稱自己「失憶」、「精神狀態不佳」,卻引來輿論群起圍攻,認定她自導自演,為的是博取名聲與報復丈夫。「機關算盡的女作家,在婚變後用人生編織詭計」,這些論述處處可見「不信女性說詞」的父權陰影,而撰寫克莉絲蒂傳記的男性作家也助長了陰謀論流傳至今。
這「失蹤的十一天」真相究竟為何?那塊遺失的「小小的拼圖」是什麼?
爬梳信件、訪談與對讀小說文本,
重現阿嘉莎一生之謎的完整拼圖
作家筆下的奇案終要破解,作家本人的謎霧也終將撥雲見日。這次,不再是跟著阿嘉莎筆下的神探白羅和瑪波小姐解謎,知名傳記作家兼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爬梳過往罕受關注的私人信件、訪談,細讀小說文本,一一還原歷史情境與社經脈絡,嘗試解答偵探女王留下的未解之謎。
她小說中令人拍案叫絕的謎案,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構思成篇?她如何看待與自己同時代的作家與作品?她的卓越劇作成就為何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又是什麼原因,致使她總是聲稱「我不真的是一名作家」?
而與彼時的性別框架格格不入的她,在那個時代面臨了哪些困境?出身富裕的她,對階級和種族的思考有哪些侷限?這些意識形態是如何反映了二十世紀的英國社會?而她,又是怎麼突破種種框架,成為一位超越時代的不凡存在?
透過這本絕無僅有的精采傳記,你將重新認識這位阿嘉莎.克莉絲蒂所創造出來最偉大的角色──她自己。
本書特色
1. 依年代順序撰寫,完整含括阿嘉莎86年生涯,作者並在克莉絲蒂後代同意下,獲准使用大量私密信件、筆記等資料,彌補《自傳》中的不足、略寫與刻意隱藏之處。
2. 克莉絲蒂檔案信託機構(Christie Archive Trust)官方授權50張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地呈現阿嘉莎所生活的英倫年代。
3. 結合最新克莉絲蒂相關研究,包括心理學、性別理論、電影產業、酷兒理論等,多方剖析阿嘉莎的複雜面貌。
作者簡介:
露西.沃斯利 Lucy Worsley
英國著名傳記作家、歷史學家、主持人,曾獲大英帝國勳章。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維多利亞女王》、《珍.奧斯汀的家》、《英國謀殺的藝術》和《如果牆壁能說話:家的私密歷史》等。同時也擔任慈善機構Historic Royal Palaces的首席策展人、BBC歷史紀錄片主持人。2019年,她主持的BBC One節目《與露西.沃斯利探索婦女參政運動》贏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現居住於英國。
譯者簡介:
李佳純
畢業於輔大心理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媒體研究所,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口譯組。曾旅居紐約六年求學就業,返台後正職為翻譯,副業為音樂電影相關活動。譯作包括《疼痛帝國》(前言至第十章)、《喬凡尼的房間》、《白老虎》(2008年曼布克獎得獎作)、《大亨小傳》、《十一種孤獨》(2013年開卷好書獎年度好書翻譯類)、《邁向柏林》、《諾桑格寺》等。譯作賜教:sand.blind@gmail.com
薄文承
畢業於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筆譯組。希望未來能成為在各方面(心靈、時間、金錢等)都擁有充裕自由的專業自由譯者。譯有《疼痛帝國》(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等。譯作賜教:vincent104501050@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好評
●「所有克莉絲蒂的愛好者都該閱讀這本傳記,原因就和閱讀她的小說相同。」──《泰晤士報》(The Times)
●「引人入勝的傳記書寫。」──《衛報》(Guardian)
●「本書為克莉絲蒂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廣闊的歷史視角。」──《觀察家》(Observer)
●「克莉絲蒂是現代主義者、是偶像破壞者,更是一位先驅者。沃斯利仔細閱讀了克莉絲蒂的每一部作品,並對1926年的著名失蹤事件進行了謹慎的重新詮釋。加上私人信件和評論,成功地讓這個主題顯得嶄新。對於克莉絲蒂的書迷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沃斯利向我們展示克莉絲蒂如何小心翼翼地創造了『把女性的生活置於舞台中心』的敘事,以及她的個人經歷如何影響了她的作品。沃斯利帶我們走近幕後,揭示了經典『克莉絲蒂戲法』,深情且巧妙貫串了克莉絲蒂的生活和作品。」──《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一位卓越的女性書寫另一位卓越的女性:一個不可抗拒的組合。」 ──安東尼亞.弗雷澤(Antonia Fraser),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為讀者揭開偵探女王的嶄新一面。」──《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徹底打破了克莉絲蒂的小說是輕鬆讀物的傳統印象。」──《每日郵報》(Daily Mail)
●「這本傳記充分展示了阿嘉莎的性格,也表現出她作為戲劇和小說作家的獨特天賦。有人說,克莉絲蒂創造的最偉大角色就是她自己。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她一直在等待完美的傳記作者,而她已經在沃斯利身上找到了她。」──A. N. 威爾遜(Andrew Norman Wilson),英國作家
●「有史以來最好的阿嘉莎.克莉絲蒂傳記,沃斯利以雷射般的精準度描繪這位最偉大的推理小說女王,描繪她複雜、困擾而卓越的靈魂。未來數十年內將不需要再寫一本關於克莉絲蒂的傳記了。」──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
●「沃斯利的克莉絲蒂傳記和克莉絲蒂的小說一樣令人手不釋卷。引人入勝、揭示謎團,而又極其感人,這是對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作家的美好致敬。」──阿曼達.福爾曼(Amanda Forema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名人推薦:各方好評
●「所有克莉絲蒂的愛好者都該閱讀這本傳記,原因就和閱讀她的小說相同。」──《泰晤士報》(The Times)
●「引人入勝的傳記書寫。」──《衛報》(Guardian)
●「本書為克莉絲蒂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廣闊的歷史視角。」──《觀察家》(Observer)
●「克莉絲蒂是現代主義者、是偶像破壞者,更是一位先驅者。沃斯利仔細閱讀了克莉絲蒂的每一部作品,並對1926年的著名失蹤事件進行了謹慎的重新詮釋。加上私人信件和評論,成功地讓這個主題顯得嶄新。對於克莉絲蒂的書迷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出版者週刊...
章節試閱
序章:藏於顯而易見之處
阿嘉莎.克莉絲蒂靜靜地坐在火車上時,無意間聽到一個陌生人提及她的名字。
在同個車廂裡,她說,有「兩個女人在討論我,她們的腿上都擺著我的平裝本小說。」
這兩位女士並不知道這位同行中年女乘客的真實身份,繼續談論著這位享譽全球的作家。「我聽說,」其中一位女士說,「她喝酒喝得很兇。」
我挺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大致上概括了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生。
首先,這件趣事是她在一九七〇年為了慶祝自己八十大壽而發表的訪談中講述的。她過了一段如此漫長且跌宕起伏的人生!
生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她含著金湯匙出生:她的家庭繼承了龐大的財產、帶有舞廳的豪宅,和許多傭人。這一切都將消失,徒留阿嘉莎一人自力更生。這八十年的人生也帶她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的衰亡,以及近百年來劇烈的社會變革。她將這一切都詳盡地記錄在她的八十本著作中。這些作品不僅是令人不能自拔的娛樂,對歷史學家而言更是絕佳的考證資料來源。
再者,火車上的兩位女士都有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的平裝書。她們當然會有了。阿嘉莎的作品可說是無處不在,尤其是在戰後時期,「克莉絲蒂聖誕禮」(Christie for Christmas)成了一種年度儀式。克莉絲蒂是繼莎士比亞和《聖經》之後最暢銷的作家,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然而,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她不僅享有這樣的地位,而且還是以女性的身份做到的。她也不只是一名小說家,更是歷史上作品被演出次數最多的女劇作家。她的成就非凡,人們多認為她是位優秀的長青作家,而不是將她視作創新的先驅作家,但她其實兩者皆是。
第三點是誤解。有太多對於阿嘉莎的錯誤看法了!讓我們先回到火車上的兩位女士身上:阿嘉莎並沒有喝酒「喝得很兇」,她其實根本滴酒不沾,她一點也不喜歡喝酒,她最愛的飲料是純奶油(neat cream)。但那兩位女士卻認為這位作家肯定是酒精成癮、受過傷害且鬱鬱寡歡。
在那節車廂裡還有阿嘉莎本人的存在,她雖然在場但卻沒有被注意到,她用自己的一生來進行藝術創作。一名小說家無意間聽到有人說她是個酒鬼,這段具體的情節出現在阿嘉莎的小說《弄假成真》(Dead Man’s Folly)中,發生在小說中她本人的虛構化身──名偵探作家阿蕊登.奧利薇夫人──身上。
這個場景還包含了關於阿嘉莎.克莉絲蒂個人的一個重要事實。沒錯,她很容易被人忽略,幾乎所有過了中年的女人都是如此。但阿嘉莎卻刻意利用這個事實,讓自己顯得如此平凡無奇。這是她精心塑造出的公眾形象,用來掩蓋她真實的自我。
如果火車上的那兩位女士問她叫什麼名字,她也不會說「阿嘉莎.克莉絲蒂」,她會回答「馬洛溫爵士夫人」(Mrs Mallowan),那是她第二任丈夫的姓氏。他比她小十四歲,是一 名考古學家。他們認識沒多久便決定共度終生。
如果問她是做什麼工作的,她會說自己沒有在工作。每有官方文件要填寫職業時,這位估計已賣出二十億冊書的女士總是寫「家庭主婦」。儘管她取得了非凡的巨大成就,她仍保持著局外人和旁觀者的視角,不讓這個世界定義自己是誰。
在本書中,我想探討為何阿嘉莎.克莉絲蒂終其一生都在假裝平凡,而她其實又在打破各種限制與束縛。她曾說「我是全世界最不適合當女主角的人」。這樣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源自她那極度謙虛的個性,但也與她所處的世界有很大的關係,那個世界規定了女性能做什麼、又不能做什麼。本書是一本帶有歷史色彩的人物傳記,講述了一位女性的一生,而她的人生故事又與二十世紀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
每當我告訴別人我在寫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傳記時,他們第一個問題往往就是關於她在一九二六年戲劇性「失蹤」的那十一天,讓全國上下都在尋找她的屍體。人們常說她躲起來是為了以謀殺罪陷害她的丈夫,但這是事實嗎?
人們常說阿嘉莎終其一生都對這起眾所周知的事件三緘其口,但事實並非如此。她其實有談論過此事件,我整理了她對此的大量陳述。若仔細觀察,我相信所謂的謎團大多會煙消雲散。
阿嘉莎打破了二十世紀對於女性的諸多規範。與她處於同時代和社會階層的女性總被認為應該要有纖細苗條的身材,無法自力更生,盲目寵愛眾多子女,並且永遠為了他人奉獻自我。
阿嘉莎唯一完全做到的只有最後一點。她確實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她的勤奮努力、她的創造力、她非比尋常的才華與天賦—都給了她的讀者,也難怪她的讀者至今仍愛著她。
如今,我們不必將女性奉為完人,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在阿嘉莎.克莉絲蒂矛盾多變的內心中,有著相當黑暗的一面。這不只是因為她能憑空想出連孩童都能下手殺人的故事,也因為她作品中所帶有的那些種族和階級觀點,在現今是不為人所接受的。
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就應該要嗤之以鼻並視而不見,這點很重要,因為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已經代表了某種典型的英國人世界觀。她常在自己的小說中顯露她身處的社會階級與時代所抱持的那些偏見,而那些也都是二十世紀英國歷史的一部份。
儘管阿嘉莎的作品表面上看來是保守的,我還是認為她默默地以正面方式改變了她讀者對世界的看法。她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身材矮小、女性化,又有個滑稽姓名的「外國人」,能夠不靠蠻力,而是運用智慧戰勝邪惡。即便只是個緊張不安的老婦人,也能夠讓壞人受到應得的懲罰。膝下無子女的單身人士──赫丘勒.白羅和瑪波小姐都沒有結婚──不需要傳統家庭的滋養,也能夠成長茁壯。
最後我想要澄清的是,克莉絲蒂最初的那些讀者群並不「懷舊」,和「傳統」也扯不上關係。在孩童時代,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她的小說被改編成溫馨且闔家觀賞的劇集,但其原著小說其實是二十世紀打破傳統舊習的產物。克莉絲蒂本人過著「現代的」生活:她會去夏威夷衝浪;她喜歡開快車;她對心理學這新興的科學頗感興趣。而每當她的小說出版時,那些作品也是令人驚嘆地「現代」。
在本書中,我們將會認識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也是個不斷被貶低且一直受到誤解的人,她非凡的偉大成就儘管近在眼前,卻幾乎無人發現。
不過先讓我們回到故事的開頭,來認識一位有著一頭亞麻色頭髮的小女孩。
序章:藏於顯而易見之處
阿嘉莎.克莉絲蒂靜靜地坐在火車上時,無意間聽到一個陌生人提及她的名字。
在同個車廂裡,她說,有「兩個女人在討論我,她們的腿上都擺著我的平裝本小說。」
這兩位女士並不知道這位同行中年女乘客的真實身份,繼續談論著這位享譽全球的作家。「我聽說,」其中一位女士說,「她喝酒喝得很兇。」
我挺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大致上概括了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生。
首先,這件趣事是她在一九七〇年為了慶祝自己八十大壽而發表的訪談中講述的。她過了一段如此漫長且跌宕起伏的人生!
生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她含...
目錄
序章 藏於顯而易見之處
第一部: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孩──1890年代
第1章 我出生的那棟房子
第2章 家族中的瘋狂因子
第3章 屋裡的那東西
第4章 破產了
第二部:愛德華時期初進社交圈的年輕女子──1900年代
第5章 等待那個男人
第6章 維多利亞時期最好的廁所
第7章 傑奇瑞宮飯店
第8章 遇見亞契博德
第三部:戰時護士──1914年到1918年
第9章 托基市政廳
第10章 愛與死
第11章 進入白羅時期
第12章 莫爾蘭德飯店
第四部:前途似錦的年輕作家──1920年代
第13章 來到倫敦
第14章 蘿莎琳的到來
第15章 英國的任務
第16章 犯罪驚悚小說
第五部:1926年
第17章 桑尼戴爾
第18章 史岱爾莊之謎
第19章 失蹤
第20章 哈洛蓋特水療飯店
第21章 再次現身
第六部:富豪時期——1930年代
第22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23章 麥克斯上場
第24章 我想我會嫁給你
第25章 八棟房子
第26章 黃金年代
第七部:戰時作家——1940年代
第27章 炸彈之下
第28章 女兒就是女兒
第29章 人生相當複雜
第30章 瑪莉.魏斯麥珂特著
第八部:順水推舟——1950年代
第31章 浩大昂貴的夢想
第32章 巴格達風雲
第33章 戰後的克莉絲蒂樂園
第34章 正廳前座區第二排
第35章 迷人的老太太
第九部:復歸平靜——1960年代
第36章 克莉絲蒂財產之謎
第37章 奇特的一群人
第38章 女偵探
第39章 該下台的時刻
第十部:謝幕——1970年代
第40章 冬溪屋
第41章 葬禮之後
致謝
參考資料
各章註釋
阿嘉莎.克莉絲蒂作品出版年表
序章 藏於顯而易見之處
第一部: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孩──1890年代
第1章 我出生的那棟房子
第2章 家族中的瘋狂因子
第3章 屋裡的那東西
第4章 破產了
第二部:愛德華時期初進社交圈的年輕女子──1900年代
第5章 等待那個男人
第6章 維多利亞時期最好的廁所
第7章 傑奇瑞宮飯店
第8章 遇見亞契博德
第三部:戰時護士──1914年到1918年
第9章 托基市政廳
第10章 愛與死
第11章 進入白羅時期
第12章 莫爾蘭德飯店
第四部:前途似錦的年輕作家──1920年代
第13章 來到倫敦
第14章 蘿莎琳的到來
第15章 英國的任務
第16章 犯罪驚悚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