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西方凝視的僵化印象
從伊朗自身視角觀察歷史
開啟觀看西亞區域歷史的新可能
「歸功於國王的卓越領導,伊朗成為這個世界紛爭地帶中的穩定之島。」
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在一場宴會中如此恭維伊朗國王巴勒維。然而僅僅一年之後,伊朗國王的世俗政權就在人民的怒火中倒臺,新的伊朗政府更擺出與美國誓不兩立的敵對態度,伊朗的政策究竟為何會出現如此天翻地覆的轉變?
◎破除來自西方媒體的「伊朗迷思」
自建立神權政府之後,伊朗彷彿蒙上一層面紗,落後、保守的形象揮之不去。外界的人們無法理解曾經西化的伊朗為何會選擇「走回頭路」,「退步」到神權統治並與美國相對抗。但,真的是這樣嗎?本書透過長時間的分析,解釋伊朗自十九世紀以來外交政策的擬定邏輯,觀察伊朗如何在種種勢力的角力下形成今天的樣貌。
◎列強對伊朗的壓迫
伊朗位處交通要道,且盛產石油,這使伊朗在擁有深厚經濟潛力的同時,註定會遭受帝國主義的入侵。十九世紀被迫簽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英國對石油利益的無情榨取、兩次大戰的被迫捲入,再再呈現伊朗長期受到列強擺佈。1953年美國CIA甚至策動政變,直接推翻對外強硬的伊朗首相穆沙迪克。對外界的警惕與巴勒維內政產生的問題連帶發酵,終使伊朗發生外界始料未及的鉅變。
◎來自臺灣本土學者的宏觀分析
作者身為本土學者,也留意到中華民國與伊朗間的長期互動。透過檔案的還原,讀者能看到兩國如何因為相似的處境而建立關係,更曾身處同一陣營而互動密切,最後又因國際現實與伊朗國內局勢的改變而再度漸行漸遠。
本書從伊朗角度出發,回顧近代伊朗與外界互動的歷史,不僅觀察伊朗與列強之間的互動,也梳理西亞各國與伊朗間的紛爭。透過宏觀視角的觀察,破除我們在西方媒體影響下對伊朗產生的種種迷思,引導讀者重新思考伊朗百年來的外交歷程背後的脈絡。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包修平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景安 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二十世紀英國與伊朗外交關係、中華民國與西亞外交關係。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另著有《以色列史——改變西亞局勢的國家》(三民書局)、《伊朗史——創造世界局勢的國家》(三民書局)、《縱觀百年西亞:從阿以衝突、庫德族到伊朗核協議,歷史糾葛與當代議題》(臺灣商務)、《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國際強權與區域勢力競爭中的邊界劃分、消逝、再劃分》(時報)。
章節試閱
在專家議會制訂憲法的過程中,巴勒維國王正欲入境美國治療癌症。伊朗境內的反美聲浪逐步高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也受到騷擾,導致美國政府對於是否要讓巴勒維國王入境治病一事,表現了躊躇的態度。在何梅尼回到伊朗之後,美國大使館已經受過伊朗群眾攻擊了,沒多久後美國駐伊朗大使蘇利文便離開伊朗,成了美國在伊朗的最後一任大使。1979年11月4日,包圍美國大使館的伊朗人突破使館大門,挾持了館內的外交人員。前文提到巴札爾干與布里辛斯基的會面,代表臨時政府與美國關係密切,再加上巴勒維國王要入境美國,對何梅尼陣營來說這都破壞了伊斯蘭革命的精神。因此,支持何梅尼的群眾主張,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才能表示伊朗人民對於國王入境美國的不滿。佔領美國大使館的群眾,有不少人大喊「追隨伊瑪目」(Following the Imam's line) 的口號。這裡提到的「伊瑪目」,指的便是何梅尼。
雖有幾名館員逃離,但另五十二名人員在四百四十四天之後獲得釋放。這起美國人質事件,導致了美國與伊朗斷交。即使何梅尼並非人質事件的主導人物,但美國人質事件卻是他反美立場所創造出來的產物,也藉此可以作為何梅尼打擊美國的工具。此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只剩建築物,外圍牆面已充斥著反美標語及圖像。在學者崔普(Charles Tripp) 的研究之中,指出這類的圖畫或塗鴉,都有宣傳特殊意涵的用意,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便是一重要例子。人們多認為何梅尼政府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但已故學者薩依德在《遮蔽的伊斯蘭》書中提到,「大家似乎有共識,認定伊朗人民占領美國大使館的行為形同開戰;幾乎沒有人會想到,1953年的美國推翻穆沙迪克也是戰爭行為。」換句話說,美國在1953年推倒穆沙迪克政府時,伊朗就有理由開戰了。這也可看到國際輿論偏頗之處,西方強權的行徑鮮少人批判,但那些曾受到壓迫的國家或社群一旦反擊,就成了輿論譴責的對象。
人質事件發生後,巴札爾干辭去首相一職,臨時政府也解散。巴札爾干並非何梅尼支持者,本與何梅尼也沒有太多接觸,只是因為革命而成為反巴勒維政府勢力。但革命之後沒多久,巴札爾干還沒有任何作為,何梅尼已拿走整個局勢的主導權。畢竟反美並非巴札爾干的主張,即使要改變過往巴勒維國王的作為,也並非如何梅尼及其陣營般,要以全盤否定的態度來決定內政與外交。巴札爾干說「臨時政府是把沒有刀刃的刀」(The Government has been a knife with no blade)。此後,何梅尼成為了伊朗的最高領導人(Supreme Leader),有些人視他為回歸世上的第十二位伊瑪目,甚至開玩笑說他是第十三位。在何梅尼回到伊朗的那一刻,有宗教人士提到:「那位隱遁的伊瑪目,竟然會乘坐波音七四七出現。」這句話或許有點嘲諷的意思,若何梅尼是那位第十二位伊瑪目,重現人世的方式竟然如此非伊斯蘭。
在專家議會制訂憲法的過程中,巴勒維國王正欲入境美國治療癌症。伊朗境內的反美聲浪逐步高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也受到騷擾,導致美國政府對於是否要讓巴勒維國王入境治病一事,表現了躊躇的態度。在何梅尼回到伊朗之後,美國大使館已經受過伊朗群眾攻擊了,沒多久後美國駐伊朗大使蘇利文便離開伊朗,成了美國在伊朗的最後一任大使。1979年11月4日,包圍美國大使館的伊朗人突破使館大門,挾持了館內的外交人員。前文提到巴札爾干與布里辛斯基的會面,代表臨時政府與美國關係密切,再加上巴勒維國王要入境美國,對何梅尼陣營來說這都破壞...
作者序
序
二十多年前筆者開始接觸伊朗現代史,至今都覺得這是一段相當意外但也收穫滿滿的旅程。在這漫長的學習期間,筆者除了學術研究的發表之外,曾在報紙投書做時事評論,也獲得機會撰寫國別史、網路專欄、歷史普及類的著作。儘管學術的主要興趣聚焦在英國與伊朗外交關係,但也有其他相關題材的寫作,自覺幸運有這些寫作與出版的機會,不只是讓自己深入瞭解伊朗,還對整個西亞地區有更多的認識。今次再次受到三民書局邀請撰書,仍是心存感激。
以前聽過某個學者談及他研究伊朗的經驗,他說在多年前家人知道他要研究伊朗時,都覺得這個想法相當地離經叛道。畢竟自1980年代開始,伊朗的反美立場,還有對伊拉克的八年戰爭,不少國際輿論一直渲染著伊朗動盪不堪的形象,也強調伊朗正在發展核子武器,有破壞世界和平的可能性,進而冠上恐怖主義國家的形象。伊朗由宗教人士領導國家,也是許多人難以想像為何會有這種與主流政治局勢格格不入的體制,甚至覺得那是保守、退步的代表。
即使到了這個時代,研究伊朗可能還是有點離經叛道。在國際媒體之中,伊朗形象仍是負面、邪惡,除了信仰狂熱,也是個相當封閉、不自由、沒有人權的國家。再加上長久以來西亞局勢總與戰爭、革命、自殺炸彈有關,多數人因而把伊斯蘭信仰與保守、激進劃上等號。十多年前筆者前往伊朗學習波斯語,友人質疑這樣的「行徑」是否過於瘋狂?或者學習那裡的語言究竟要做什麼?不過,感謝家人的支持,筆者才有機會繼續這個「離經叛道的瘋狂行徑」。
早期的英國勢力深入伊朗與西亞地區,許多派駐在當地的駐紮官、領事官、公使都留下了相當多的紀錄,也存放在英國外交部檔案裡面。因為如此,不僅研究外交需要運用這些外交檔案,連研究伊朗社會、經濟等面向的發展,都需要使用英國外交檔。要從西方世界的視角來瞭解伊朗與西亞世界,英國外交檔的運用成為最基本的「研究配備」。而英國在控制印度時期,也留下了許多重要資料,甚至英國的印度總督對於亞洲事務的態度,也會影響倫敦外交部的決定。有前輩提醒筆者,要能夠把英國對於西亞的政策研究透徹,一定要使用印度的英國檔案。以前在英國留學期間,筆者時常是一早就抱著愉快的心情到檔案館報到,蒐集到的檔案都是無價的「紀念品」。
從過往的檔案內容中,可看到英國介入伊朗事務甚深,也可看到還有其他歐洲強權欲在伊朗取得優勢的企圖。若是讀者瞭解近現代中國遭到歐洲強權壓迫,又被迫讓強權劃分勢力範圍的那段歷史,其實不難理解近現代伊朗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鄂圖曼帝國也是一樣。然而,透過伊朗與西亞地區的角度,看到的不是這區域的衰弱與病入膏肓,而是歐洲強權的蠻橫與無情箝制,表面上強權提供穩定與進步的協助,其實是其利益的強取豪奪。從近現代英國(或西方)角度看到的,是「理性」、「啟蒙」、「現代化」等所謂西方優越特色,讓其他世界從停滯不前、如一灘死水的狀態逐漸改革、活絡、脫胎換骨。但是,從伊朗或西亞世界的角度來看同一時期的歷史,卻是他們失去自主性,若有所抵抗反而遭致西方的更多壓力,甚至是批判與譴責。
這其實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有趣之處,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可看到不同的面貌,也可以去反思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歷史,是否只反映出某些特定立場而已?筆者基於對近代英國與伊朗外交關係的研究,看到歷史的另外一面,看到伊朗等非西方國家對於西方勢力的抵抗與掙扎,往自主的目標邁進,並非一般所知的保守、不知變通、西化失敗而陷入混亂的面貌。當然任何立場都有其價值,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追求多元角度來理解歷史,或有助於人們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世界發展的脈絡,觀察當代局勢也應該如此。
近年來一些以英文寫作的西亞歷史書籍,在臺灣已有中文譯本,其中有些是關於百年前鄂圖曼帝國後期的歷史,屬於比較特定專題的著作,但關於伊朗的譯介仍屬少數,或是多偏於通史類的書籍。筆者有時會開玩笑說,想為自己研究的對象打抱不平,希望能看到一些聚焦於伊朗某些特定時期、事件的著作,或許可以讓一些讀者多瞭解伊朗歷史中比較細節的部份。畢竟通史類的書籍只是看個大概、有點基礎印象,但若是要深入探討,就需要介紹某些特定的事情。例如當今伊朗與美國的關係緊張,那就有必要先行理解前一個時期美伊關係如何建立、又如何走上對立的過程。這不僅對瞭解歷史有所幫助,也可作為觀察當代國際政治的基本背景。
本書聚焦在近現代時期的伊朗對外關係,探討從十九世紀初期卡加王朝到二十世紀後期伊斯蘭共和國的伊朗,如何面對來自西方世界的壓力,以及為了捍衛自身利益與價值觀的努力與奮鬥。長久以來伊朗的發展雖受制於外來勢力,但向來就走在爭取自我權益的路上,只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在這過程中沒有特別要與誰為伍、與誰為敵。強權的壓迫若是為了他們自身利益,伊朗有所抵抗與挑戰又有何不可?
陳立樵
2025年3月寫於326咖啡館
序
二十多年前筆者開始接觸伊朗現代史,至今都覺得這是一段相當意外但也收穫滿滿的旅程。在這漫長的學習期間,筆者除了學術研究的發表之外,曾在報紙投書做時事評論,也獲得機會撰寫國別史、網路專欄、歷史普及類的著作。儘管學術的主要興趣聚焦在英國與伊朗外交關係,但也有其他相關題材的寫作,自覺幸運有這些寫作與出版的機會,不只是讓自己深入瞭解伊朗,還對整個西亞地區有更多的認識。今次再次受到三民書局邀請撰書,仍是心存感激。
以前聽過某個學者談及他研究伊朗的經驗,他說在多年前家人知道他要研究伊朗時,都覺得這個想法相當...
目錄
序
前言 近現代伊朗的觀察與書寫
第一章 伊朗卡加王朝成立及其發展
第一節 卡加王朝成立之前
第二節 歐洲局勢變化下的卡加王朝
第三節 卡加王朝的對外征討
第二章 箝制伊朗的外在壓力
第一節 伊朗的多方斡旋與利權簽署
第二節 伊朗立憲運動與外在壓力
第三節 《1907年英俄協定》及其餘波
第三章 大戰與伊朗
第一節 伊朗的中立政策
第二節 戰後伊朗的自主追尋
第三節 亞洲國家的接觸與結盟
第四章 冷戰起源與伊朗
第一節 英國與蘇聯的佔領
第二節 德黑蘭會議與戰後糾紛
第三節 亞賽拜然問題與冷戰起源
第五章 冷戰初期伊朗的對外策略
第一節 石油國有化
第二節 參與國際活動
第三節 蘇伊士運河戰爭與艾森豪主義
第六章 伊朗與波斯灣局勢
第一節 兩伊邊界再糾纏
第二節 爭取波斯灣主導權
第三節 巴勒維政府的獨立國家政策
第七章 伊朗及其周邊關係
第一節 伊朗對阿以衝突的立場
第二節 伊朗與其東西兩邊的關係
第三節 伊朗與中華民國
第八章 革命中的伊朗與世界
第一節 動盪中的伊朗政局
第二節 革命後的爭議
第三節 革命後的對外策略
結語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序
前言 近現代伊朗的觀察與書寫
第一章 伊朗卡加王朝成立及其發展
第一節 卡加王朝成立之前
第二節 歐洲局勢變化下的卡加王朝
第三節 卡加王朝的對外征討
第二章 箝制伊朗的外在壓力
第一節 伊朗的多方斡旋與利權簽署
第二節 伊朗立憲運動與外在壓力
第三節 《1907年英俄協定》及其餘波
第三章 大戰與伊朗
第一節 伊朗的中立政策
第二節 戰後伊朗的自主追尋
第三節 亞洲國家的接觸與結盟
第四章 冷戰起源與伊朗
第一節 英國與蘇聯的佔領
第二節 德黑蘭會議與戰後糾紛
第三節 亞賽拜然問題與冷戰起源
第五章 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