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屏東林邊的陳順勝是台灣早期同時擁有神經內科與精神科專業的專科醫師之一,他在高醫大求學期間,遇見了影響一生的啟蒙恩師蔡錫錦。
蔡醫師在寫給他的信中提到:「只有肯為這個社會做些事的人,才在神經精神科待得住。」
他沒忘記啓蒙恩師與隨後遇到國內外頂尖專家的教誨,在從醫生涯中致力研究本土環境毒理神經危害、投入偏鄉原住民醫療、無私傳承醫學與臨床經驗等,榮獲第69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多年來,陳順勝秉持公平正義的理念,協助醫治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二○一二年,他不顧當時社會逆風氛圍,挺身而出擔任前總統陳水扁的志工醫師。
頂著巨大壓力,他為陳前總統的醫療權益來回奔走,基於專業判斷爭取保外就醫;同時,他也記錄下這十二年間,對這位曾權傾一時、如今誤受爭議的政治人物之深度觀察。
八十年的歲月倏忽而逝,抬頭向前,陳順勝說,人生還有許多「期待」,等著他實現!
作者簡介:
陳順勝 MD, PhD & FANA
醫學博士MD & PhD、美國神經學會會士FANA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現職: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
顧問級主治醫師
退休神經學教授
高雄市甲仙衛生所負責醫師
重要經歷: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1995-1997)
台灣生命倫理學會創會理事長(2003-2009)
台灣醫學史學會創會理事長(2008-2014)
世界神經學法規會委員(1995-1999)
英國倫敦大學神經醫學研究所Queen Square研究學員(1980-1981)
美國紐約Motefiore醫學中心神經病理交換教授(1985)
法國巴黎Pitié-Salpêtrière大學醫院神經醫學交換教授(1995)
英國倫敦大學Saint Thomas醫學中心遺傳基因學研究是短期研究學員(1997)
2016年度醫療典範獎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
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04-2008)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序推薦|
陳水扁(前台灣總統)
陳永興(精神科醫師、人權文化工作者)
沈孟儒(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謝世憲(台灣南社)
楊麗珠(長庚醫學科技公司董事長)
|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正旭(立法委員)
王植熙(高雄長庚醫院院長)
余幸司(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林誓揚(社團法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
吳樹民(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
陳政宏(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黃文龍(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前會長)
程文俊(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劉景寬(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蔡篤堅(前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
名人推薦:|專序推薦|
陳水扁(前台灣總統)
陳永興(精神科醫師、人權文化工作者)
沈孟儒(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謝世憲(台灣南社)
楊麗珠(長庚醫學科技公司董事長)
|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正旭(立法委員)
王植熙(高雄長庚醫院院長)
余幸司(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林誓揚(社團法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
吳樹民(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
陳政宏(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黃文龍(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前會長)
程文俊(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劉景寬(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
蔡篤...
章節試閱
【第一章】身世篇(節錄)
孕育我的土地──對故鄉林邊土地的愛
林邊鄉舊稱「林仔邊」,屏東縣中西部,北臨南州鄉,東鄰佳冬鄉,西北連東港鎮,東北連新埤鄉,西及南濱台灣海峽。全鄉面積15.6233平方公里,是台灣本島面積最小的鄉,但是屏東平原又濱海,同時發展農漁業,奠定我深具農村與漁村的生活技能與文化。此地屏東平原,由林邊溪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林邊溪即自此鄉出海,地勢平坦,氣候上同屏東平原其他地區相同,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炎熱,適合種植各種如蓮霧、香蕉等熱帶水果及植物,因此更有「蓮霧之鄉」之稱,居民產業以農業及養殖漁業為主,但因為超抽地下水,導致出現地層下陷現象。
每年春天故鄉的親友送來應時的黑珍珠蓮霧,讓我覺得又欣喜又傷感。林邊鄉是南台灣的農業鄉村,您可以從日治昭和時代的農會(合作社)得知,此處很早就是物產豐富的農村。家鄉盛產的蓮霧,英文叫做Wax apple或Bell fruit。台灣的蓮霧是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台灣,蓮霧在我故鄉林邊大量種植的歷史,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大約就在我們林邊陳家渡海來台開基前後。早年我小時候吃的蓮霧是紅裡透白、或白裡透青的傳統蓮霧,果實又小又酸甜澀,只在庭園零星種植。五十年前在我醫學系畢業前都吃這種蓮霧。
長得高大、枝繁葉茂,所以遮蔭的功用可能還更大些。因為果實累累,家家戶戶前庭後院一定要栽種一棵龍眼、蓮霧或芒果,象徵多子多孫,大戶人家三種都種。林邊中林村陳氏是大宗族,庭院除了龍眼、蓮霧或芒果,還加種楊桃,十代下來子孫多了,土地分割變成大家小庭院只剩一顆不同的老叢。中午在蓮霧樹下涼個草蓆睡午覺,蓮霧會掉下來打在您臉上,叫醒您,當您發現是粒鳥啄過生鏽(熟透)的甜蓮霧,您會咬它一口。我們林邊人吃黑珍珠蓮霧不像您們切成一小塊,大家分著品嚐,我們是豪邁一整顆拿起來咬的。
林邊是沿海地區由於八○年代以前養殖草蝦業興盛,大量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使得海平面高於陸地,再加上當時堤防興建尚未來得及,以致於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時,大潮汐會造成海水倒灌。生長在高鹽分土壤的蓮霧,由於外在滲透壓高、根部吸收水分較困難,相對地就會吸收較多的鈉、鈣及鎂等鹽基成分,因而導致果實果肉硬脆、甜度高;這就是我的家鄉林邊出名的鹽水黑珍珠蓮霧風行果菜市場的原因。
直到一九七○年我醫學院畢業以前,蓮霧的經濟栽培在林邊仍然非常有限,即使如今遍地蓮霧樹的屏東平原,在當時不是水稻田就是香蕉園,蓮霧只是無足輕重的小配角。後來地層下陷出現鹽水蓮霧,與人工栽培種植,一九八三年間當時擔任省主席的李登輝到屏東視察,稱讚林邊蓮霧果然是水果中的珍品,從此黑珍珠蓮霧聲名大噪,消費者都知道,要吃極品蓮霧,就要吃林邊產的「黑珍珠」。
小時候鄉下長大,族產有農地,閒暇都要幫忙農作,從小幫忙過除草,拔粟子,種甘蔗、香蕉、花生與蕃薯,施過家用有機肥,蓋過築農舍,我深切體驗土地對我們的貢獻,也建立與土地深厚的感情。
在我們家鄉非常重視我們對土地的愛;家中的地基主一年需要拜六次分別是除夕、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而供品就準備一隻雞腿、一碗湯、一碗飯、米酒、二支卦金、香爐就去買類型花生罐頭或玉米罐頭的鐵罐,外面包紅紙,然後倒香灰或是米約八分滿,記得倒香灰或米時不要用壓的。供品放的地方在廚房找一張折疊桌或是放在流理台,前面放香爐依序飯、雞腿、湯、酒、卦金,而拜的時候人朝屋內拜。據了解地基主身材較為矮小。願能保佑我們一家人一切順利,然後插香,插香過後看香燒約四分之一的時候就可燒金紙。台灣的閩、客移民,渡海來台後,往往取得了平埔族的土地,為了對平埔族的先人表示敬意,都會加以祭祀,則尊稱為地基主。
林邊鄉也是臨海鄉鎮,放索村、崎峰村與田厝村是近海部落以捕魚或漁塭養殖為業。所以在林邊生長兼具農漁文化薰陶。宗族遠親在田厝村有大片魚塭,每個放養週期後,每年都必須讓池底充分的曝曬陽光,一方面是讓紫外線殺菌,一方面是活化底質,我們鄉下叫做「渴塭」。這個步驟,相當費時、費工、費體力、耗電費等資源。但是「渴塭」會露出不少的魚蝦蟹,親戚魚塭主人會利用額外豐富的食材,乘機辦流水席宴客,也順便讓賓客帶些水產伴手禮回家。
地質學上,屏東平原的最大特徵是沖積扇,根據沖積扇的位置,可以說明林邊養殖區和佳冬養殖區在先天環境上的不同點:林邊屬於低濕沼澤帶,而佳冬則屬於扇端湧泉帶及沖積平原帶的範圍。林邊鄉養殖型態,由於先天環境屬於適合養殖的低濕沼澤帶,因此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大規模養殖漁業的存在,到目前為止,主要產業一樣屬於養殖漁業。值得注意的是,林邊鄉的主要養殖區非常依賴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水質及土質較差的關係,所以在養殖型態中,只能以粗放或混養的方式存在,養殖密度較低。
土池為主的粗放養殖,密度較低,大多放養中、低經濟價值的魚種;但是養殖戶就以低密度的養殖型態因應,形成活成率較高的優勢。七○年代以後因全台養殖業興起,在成本及利潤的考量下,紛紛將農田改闢為養殖魚塭,進行大規模養殖。隨著養殖魚業的發達,那時林邊鄉開始推出一系列有名的海產店,最有名的三家──永興海產是我國小同班同學開的;永樂海產是我家房客(曾經跟我家租屋)開的;大福樂海產是我叔公輩開的。因而我回故鄉用餐或請客都得輪流關照,也請友人到林邊吃海鮮報我名字請老闆多關照。
但是林邊人並非食古不化,許多國際化的新養殖輸入國內,林邊很快跟進,台灣幾乎所有泰國蝦都是在林邊附近養殖,屏東是全台灣泰國蝦產量最多的,光是市佔率就有88%,每年有七億元的產值,而且像水月軒逐漸發展出「一條龍」的經營之道,養殖戶自己養泰國蝦,供應盤商之外,網路做宅配通路,和烹調好的即食品,活蝦餐廳標榜現撈現煮。
這應該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了。想不到二○二○年台杏的宜蘭人文教育進修行程,曾經宜蘭在地的陳永興醫師熟門熟路、人脈豐富,籌劃此次旅程計畫,第一天就安排晚餐到礁溪賣漁郎餐廳。「賣漁郎食酒處」位在宜蘭礁溪的田野魚塭間,讓我享受到幼年時期到親戚的魚塭家吃宴會餐的氛圍與感覺,感謝這麼貼心的安排!後來跟老闆聊天,他說為了養殖出品質好的水產品,曬池是絕對不能省略的;放養週期後,都必須「渴塭」讓池底充分的曝曬陽光,他的魚塭一定這樣做。我體會到任何改善水產與食材品質的是,他專業者的堅持。
我第一次在台灣碰到餐廳注重魚類的水產動物福利,以及對養殖及食材與服務品質的專業堅持,原先我還以為只有北歐才重視牛豬宰殺的動物福利,以及研究對牛肉品質的影響,想不到在宜蘭也開始注重魚類的「活締」(Ike Jime)。這值得所有台灣海鮮餐廳的學習,也堪為海鮮餐廳的楷模,有機會我會告訴我林邊鄉親效法。
【第一章】身世篇(節錄)
孕育我的土地──對故鄉林邊土地的愛
林邊鄉舊稱「林仔邊」,屏東縣中西部,北臨南州鄉,東鄰佳冬鄉,西北連東港鎮,東北連新埤鄉,西及南濱台灣海峽。全鄉面積15.6233平方公里,是台灣本島面積最小的鄉,但是屏東平原又濱海,同時發展農漁業,奠定我深具農村與漁村的生活技能與文化。此地屏東平原,由林邊溪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林邊溪即自此鄉出海,地勢平坦,氣候上同屏東平原其他地區相同,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炎熱,適合種植各種如蓮霧、香蕉等熱帶水果及植物,因此更有「蓮霧之鄉」之稱,居民產...
推薦序
【推薦序】救阿扁一命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副院長/前總統陳水扁
阿扁在高雄長庚醫院醫療小組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博士,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教授級主治醫師及長庚大學醫學系神經學退休教授。他不只是台灣最權威的神經內科名醫,也是最有社會責任和台灣本土意識的學者,更是德術兼備視病如親受人敬重的優質醫師,特別是阿扁一生最重要的救命大恩人。
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早就「意外猝死」在獄中;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停止審判;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離開鬼地方;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寫《新勇哥物語》及《扁擔物語》,也不會有機會主持《有夢上水》的勵志節目。
第一次與陳順勝醫師的結緣,是在阿扁擔任台北市長時,受擔任高雄醫學大學教師會創會理事長陳順勝邀請,演講《綠色矽島──廿一世紀的新台灣》,剛好是二○○○年當選總統的兩個月前。第二次則是擔任總統後,曾邀請陳順勝理事長與醫界聯盟前輩醫師到總統府,諮詢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相關事宜。在這之前,未曾與陳副院長約會見面。
阿扁在龜山鬼地方病了,陳順勝醫師看到民間醫療小組召集人柯文哲、成員陳喬琪醫師、郭長豐醫師與夫人陳昭姿上政論節目談論阿扁的病情,主動Call in發表專業看法,因而加入民間醫療小組。
阿扁因泌尿問題到署桃戒護就醫,MRI檢查發現前額顳葉出現白點,二○一二年九月十七日被告知疑似超過兩個月的小中風。陳順勝醫師會診判讀那是有意義的白點,但不像小中風,應送醫學中心進行PET正子斷層掃描檢查。經署桃及矯正機關同意轉院,阿扁才能飛越杜鵑窩住進北榮的精神樓。
隔天二○一二年九月十八日,陳順勝醫師隨即提出阿扁以額顳葉為主的腦神經退化症診斷報告,將會陸續發生氣質性憂鬱症、語言障礙、手抖症、動作失用症(小腦症)、泌尿神經障礙等症狀。之後也真的一一浮現,不得不佩服猶如神醫的阿順教授!
台北地院審理阿扁的公文案,二○一三年十月一日指定陳順勝醫師擔任鑑定人,十一月二十日提出詳實的鑑定報告,一個月後,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地院裁定停止審判。阿扁涉及的偽證案,高院亦在二○一四年三月四日引用陳順勝醫師鑑定報告跟裁停止審判。接下來未決案件亦全都比照停審。
二○一四年十一月底國民黨地方選舉慘敗。法務部長羅瑩雪成立擴大醫療鑑定小組十五人,慎重討論阿扁保外就醫事宜。在陳順勝醫師專業鑑定下,認為符合保外就醫新通過的六大基準第五項:病情複雜,難以控制,隨時有生命危險。並獲得全票通過。
二○一五年一月五日阿扁終於離開南屯鬼地方,高長立即成立醫療小組,以院長為召集人,資深副院長陳順勝為主治醫師。由衷感謝高長醫療小組九年多來無微不至的專業照顧。長期的治療及復健改善了阿扁的大腦功能和重度憂鬱,逐漸回復信心和活力!
陳順勝醫師引經據典,提出阿扁的職業是「政治」,為「維持日常生活及職業所必需」,為什麼阿扁保外醫治期間不能演講、不能談政治,不能接受媒體採訪?建議在妥善計畫與安排下,增加出遊、訪友與餐敘等職能治療活動,並增加治療頻率。醫療目標依職場經驗,「演講與寫作」是最重要的工作與溝通。阿扁才能從《新勇哥物語》寫到《扁擔物語》,也才有機會主持《有夢上水》的勵志節目,對阿扁而言,這是最有顯著療效的職能治療。謝天謝地!謝謝所有幫助拯救,醫療照護的團體與個人,恩同再造!
由衷感謝陳順勝主治醫師的救命恩情,大作《陳順勝八十回憶錄:人生無限好,昂首闊步在黃昏》即將問世,爰樂為序!
二○二四年七月四日
────────────
【自序】
這本書與其作為回憶錄勿寧說是三十年來每天的紀實與對年輕時的回憶。三十年前升任教授以後每天養成在電腦上書寫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從我的電腦檔案一千兩百萬字文章中萃取十五萬字,來敘述八十年來的自己。
從我的個人電腦史記錄章節,可知一九八五年擁有第一部電腦,三十年來我的電腦軟硬體不斷更新與時精進。人有大腦、小腦、中腦與腦幹等顱內腦構造處理我們的認知與表達反應,我是隨身外接筆電、iPad與iPhone當成我的大、中、小顱外的外腦,不斷記事與影像記錄自己本身與身邊發生的人地事物,特別是稍縱即逝的情緒感覺與感動。讓我有能力與方法記錄我的生活與典藏分類,還有快速的取出來(retrieve)。
我是一九四四年生,今年八十歲,台灣屏東縣林邊鄉人,在這兒出生成長,二十歲以後因求學與工作長期住在高雄,六十年的歲月使高雄成為我的故鄉,而故鄉林邊竟然漸漸成為他鄉。但是我一輩子受到林邊古典傳統融合農村與漁村文化、民俗與信仰的影響,熱愛孕育我的台灣土地、母語、人民與人文,這些是形構成我人格的基本要素。
我父親是日治時代做鐵道工人,後在母親催促下在職進修,讀鐵道學校出身的工程人員。我小學在林邊,中學就讀屏東中學,屏中畢業後考上成功大學數學系,一年後重考於一九六四年進入高雄醫學院,一九七一年畢業後先在省立高雄療養院(今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一九七五年前往台大神經精神科受訓,一九七七年升任高雄醫學院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及講師,一九八○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這期間也在高雄醫學院擔任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講師和副教授,一九八三年升任神經科主任,一九八五年再前往美國紐約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擔任神經病理學研究員,而後到林口長庚醫院擔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兩年再回高醫大。一九八八年獲得高雄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並兼任高醫生理學科主任,一九九一年升任部定教授,一九九四年英國倫敦大學Guys-Saint Thomas醫學中心遺傳病理學短期研究員,一九九五年與巴黎第六大學神經學科肌病研究室交換教授,同年被選任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二年後又獲選為學會的監事,一九九九年獲選為高雄醫學大學教師會理事長,也擔任高雄醫界聯盟的理事長,同年接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理局(CDC)委託研究計畫擔任主持人,負責「台灣庫賈氏症及人類海棉樣腦症之通報系統及研究」,可說是國內研究「庫賈氏症」的專家之一。
二○○○年我離開高醫,前往高雄長庚醫院,一年後整合次專科擔任神經內科系主任,二○○一年接任高雄長庚醫學教育委員會主席,二○○三年升任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六年後榮任名譽副院長。
我是神經內科的資深教授級醫師,更充滿社會責任感和台灣本土意識強烈的學者,對原住民醫療及環境職業疾病非常關心,不只有環境職業醫學的專科證照也負責長庚醫院本身及高雄地區許多勞工職業疾病的照顧,更常帶領學生和年輕醫師定期前往高雄山區原住民部落從事義診。和陳永興等高醫學弟共同組成台杏文教基金會,從二○○四年至二○○八年擔任董事長,任內協助時任高雄市衛生局長的陳永興,籌建了台灣第一座「醫療史料文物中心」,整理了非常寶貴的台灣醫療史資料,如今都還保存在我的電腦檔案中。
也因這貢獻催生了「台灣醫學史學會」,二○○八年擔任第一任理事長,之後交棒給台大歷史系退休專門整理台大醫學史料的張秀蓉教授,這個學會和日本的醫學史學會還締結兄弟關係促成台日之間的醫學史研究的交流!我也擔任高雄縣醫師公會常務監事十八年,對醫界的倫理和醫療糾紛的仲裁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更有趣的是我還考上英語觀光旅遊領隊的執照,帶隊旅遊可說是一大享受,我事先收集資料非常深入,每天導覽詳盡解說,晚上還會整理當天行程報導刊登於臉書,跟著我帶隊旅遊應該絕對值回票價!
我現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副院長、教授級主治醫師及長庚大學醫學系神經學退休教授。醫療專業上目前為神經科專科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及衛生署職業病診療醫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經醫學、神經科學、精神醫學、行為科學、職業環境醫學、神經毒理學、肌肉及神經疾病之臨床與基礎研究、原住民醫療、旅遊醫學、醫學史、醫學倫理及醫學教育。
目前有國內外著作二四○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多種國內工業或環境危害引致神經疾病,並探討其致病機轉;建立肌肉組織化學及電子顯微鏡診斷實驗室,研究多種肌肉或神經遺傳疾病;研究罕見疾病及罕見感染疾病,特別是庫賈氏病與腦神經退化疾病;落實臨床問題之基礎研究包括神經行為學在臨床之應用、神經疾病之機轉及流行病學研究、神經性藥物對精蟲影響機轉之研究、運動對肌肉生理影響研究、神經肌細胞共養實驗模式之應用及基礎神經科學研究等。
研究教學行政歷練上,曾任高雄醫學院教務處研教組主任、醫學研究所碩士班主任、神經學科主任、生理學科主任、附設醫院臨床教育訓練部主任、中華民國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衛生署與健保局多種委員會委員或召集人、世界神經學大會法規會委員,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感管、病安、醫品、幅安、醫教等委員會主席、癌症中心主任、神經內科系主任與副院長。
個人興趣為搜集台灣古地圖與早期西方之台灣出版品、研究台灣醫療史與人文醫學及生命倫理教育;已考過英語觀光旅遊領隊執照、業餘無線電人員操作執照,及通過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人資格。退休後,並從事業餘專欄寫作。
近二十年來參與台灣醫界社會關懷活動,除弱勢族群的醫療外,現任或曾任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高雄醫界聯盟協會理事長、肌萎縮病友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教師會理事長、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教會與南社會員、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長、台北縣、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等縣市政府醫療政策顧問、縣政顧問、醫師公會常務監事或公害糾紛調節委員等。
最讓我覺得榮耀的是從二○一二年起替陳水扁總統看病,二○一五年保外就醫後擔任他的主治醫師,曾到監獄中幫阿扁做檢查,看診後寫成詳盡報告,通過獄方法務部認定准予保外就醫,之後於高雄長庚組成醫療小組,給予阿扁總統長期復健,之後改善了阿扁總統的大腦功能和憂鬱,恢復了信心和活力!
本書的完成衷心感謝陳永興醫師的督促與建議;台杏文教基金會陳政宏董事長、成員黃文龍醫師、蔡式良醫師、陳琰玉女士與翁嘉綺小姐等,火速協助校稿。本書以不可能的時效付梓,要特別感謝秀威資訊科技公司責任編輯陳彥儒先生帶領的團隊,完成此艱鉅任務!
【推薦序】救阿扁一命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副院長/前總統陳水扁
阿扁在高雄長庚醫院醫療小組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博士,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教授級主治醫師及長庚大學醫學系神經學退休教授。他不只是台灣最權威的神經內科名醫,也是最有社會責任和台灣本土意識的學者,更是德術兼備視病如親受人敬重的優質醫師,特別是阿扁一生最重要的救命大恩人。
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早就「意外猝死」在獄中;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停止審判;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離開鬼地方;沒有陳順勝醫師,阿扁不可能寫《新勇哥物語...
目錄
【推薦序】救阿扁一命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副院長/陳水扁
【推薦序】令人感動的良醫濟世見證/陳永興
【推薦序】我的學術研究啟蒙恩師──陳順勝教授/沈孟儒
【推薦序】南社後輩綴序/謝世憲
【推薦序】最有趣的醫療歷史見證者/楊麗珠
【自序】
【第一章】身世篇
林邊陳家家世考證與心路歷程
孕育我的土地
住宿與遷徙
在傳統古典的家庭成長
幼年時期戰後清苦的日子
【第二章】家世篇
我的父親日治養成台灣鐵道人才
二二八,父親與我家幸運脫難
父親最後的皮影戲
母親節追憶媽媽
媽媽幼年時期的客家故鄉
兄弟姊妹手足情深
小家庭
大女兒的教育成長
二女兒的婚禮與傑出表現
【第三章】學習篇
林邊國小時期的追憶
神經內科醫師五十年的回顧
台大神經醫學訓練
出國進修與英國Queen Square
Queen Square神經醫學專業學習與訓練
從神經精神環境職業到全科醫學生涯
不惑之年攻讀醫學博士
【第四章】教育篇
醫學教育五十二年
教學門診神經理學檢查分段實作演示法
博士生的世事難料多變
我的狀元學生們
高醫大教師會的成立
五十年來注重醫學人文與歷史教育
【第五章】學術篇
台灣醫療典範獎學術成就
美國神經學會國外資深會士級會員
肌肉疾病診療研究四十年如一日
學術論文發表與社會參與,何者對台灣較有貢獻?
以史觀回顧醫學中心醫學倫理之模式
庫賈氏病二十年防疫成果史
台灣醫學史學會創會前六年理事長史話
【第六章】醫院篇
從高醫到高長團隊移民
SARS群聚感染控制模式
為陳前總統作證及鑑定人的心路歷程
醫療小組的世代交替
職場員工個人健康管理
【第七章】奉獻篇
專業社團領航工作的歷史回顧
經營台灣醫療文物史料中心
台灣行動醫療團,愛在瓜地馬拉
杜聰明博士與原住民醫療之肇始
偏鄉醫療
醫師公會監事長十八年完美的斷捨離
十二年期間近距離看陳水扁總統
【第八章】退休篇
退休前生涯規劃
退休後旅遊帶團領隊的角色
退休後的醫學教育與員工關懷服務
一紙泛黃的醫師證書道盡我的醫療滄桑史
恪遵醫師誓詞以分配正義投身偏遠地區醫療
【附錄】
隨著時代進步精進我的個人電腦
我的喝酒史與酒道
台灣古地圖的精彩對話
牛排餐的時光隧道
高雄災難醫療史
【推薦序】救阿扁一命的主治醫師──陳順勝副院長/陳水扁
【推薦序】令人感動的良醫濟世見證/陳永興
【推薦序】我的學術研究啟蒙恩師──陳順勝教授/沈孟儒
【推薦序】南社後輩綴序/謝世憲
【推薦序】最有趣的醫療歷史見證者/楊麗珠
【自序】
【第一章】身世篇
林邊陳家家世考證與心路歷程
孕育我的土地
住宿與遷徙
在傳統古典的家庭成長
幼年時期戰後清苦的日子
【第二章】家世篇
我的父親日治養成台灣鐵道人才
二二八,父親與我家幸運脫難
父親最後的皮影戲
母親節追憶媽媽
媽媽幼年時期的客家故鄉
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