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中國是世界古文明國家之一,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產,以及不同民族多樣的文人景觀,交織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資產。其中最令人目眩神馳的各種古文物,不但早已在人類藝術史上大放異彩,它們所蘊涵的先民智慧,更是令人贊歎不已;睹之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歷史情懷?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國人卻已逐漸忘卻先民締造的優雅文化。是由於時空的阻隔?還是由於無從認識、了解而產生的漠視與輕視呢?經過不斷的思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以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達給廣大的群眾。也鮮有人告訴我們只要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藝術,任何人都具有感受美的天賦,都能培養出品賞藝術的能力,就像先民一樣,以平凡素樸的心,自然就能渾然天成的創造出精巧無比的藝術品,也能無礙的享受藝術所帶來的喜悅。雖說藝術並非生存所必須,然而,少了它,整個歷史文化將呈現一片死寂與空白,個人生活也將因之單調無趣。基於此,身為炎黃子孫且從事文化工作的我們,自應責無旁貸的負起這傳承歷史與美化人生的文化使命。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從時代洪爐中所淬鍊出的人,要有建設時代、開創新局的抱負;從社會的賜與中成長茁壯的人,當具關懷文化、回饋人群的心願。因此,我們精心策畫了「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結合了海內外古文物方面最權威的專家共同撰寫,除了幫助讀者培養品賞古文物的素養,增加精緻生活的素質外,也提供文物收藏者作為鑑別參考之用,當然,這更是展現中國人高深智慧與追求真、善、美的一大創舉。
做為一個文化機構,幼獅公司的一貫目標即是「以服務散播書香,以書香美化社會」。我們衷心希望這套「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能為現代人開啟一扇認識歷史的大門,引領讀者步入泱泱華夏的文化殿堂。
【序】
自古以來,陶瓷鑑賞就是一門相當引人入勝的收藏課題,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陶瓷收藏的風氣,但是從一些傳世的著錄上來看,做假骨董來騙人侔利,則早就是一種古老的行業了。西元一三六三年,時值元末至正年間,那時刊行的一本書《至正直記》中,就說:「乙未冬(西元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爐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指出在元代晚期,為了滿足當時藏家喜好收藏宋代就是行家也很容易被騙上當的。
明代人沈德符寫了一本《萬曆野獲編》書計三十卷,其中記述明末時陶瓷界文物飛漲的情況說:「窯器初貴成代,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到了清初康熙的時候,古文詩詞家朱彝尊也寫了一本《曝書亭集》,記述當時骨董見聞說:「嘗以月之朔望,觀京師慈仁寺集。貴人入市,見陳瓷碗,爭視之。萬曆窯器索白金數兩,宣德、成化款者倍蓗。至雞缸(成化鬥彩小杯),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得,有力者不少惜。」一鎰是二十兩銀,五鎰就是一百兩銀子了。看起來若以成化雞缸小杯為例,明末時一對一百兩銀,清初一個也是一百兩銀,足足上漲了一倍,似乎已經很貴了。但是如果他們地下有知,曉得今天國際拍賣會上,一隻同樣的杯子,要值台幣四千多萬元,真不知要做何感想了。
由於古文物是一種年代愈久、數量愈少的東西,價值既日高一日,仿冒的情況也就愈來愈嚴重。就目前所知,從史前到現代,只要稍有名氣的窯器,已經到了無所不仿的地步。因此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中,關於鑑古辨偽的著錄也不在少數。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代科技的發達,是古人所難以夢見的。因此,撰寫一本著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探討古陶瓷的真偽,並彰顯出各種窯器在審美上的價值,便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了。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從史前到唐末五代,下冊起自兩宋,終於清末,以歷史朝代為序列,將歷代所傳之著錄文獻,與近年來田野考古知識相結合,並參照現代磺物學和其他相關科學技術,對窯址標本所進行的研究測定數據,綜合寫成此文。再配以大量參考線繪圖和彩色圖版,相信對有興趣於陶瓷鑑藏的讀者,可以提供一些實質上的幫助。也敬請學者方家,不吝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