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的圖書 |
![]() |
$ 290 ~ 372 | 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
作者:盧瑋鑾(小思)/ 著、熊志琴/訪問、熊志琴/紀錄 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1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60頁 / 18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六十年代就認識了青年的古兆申。儘管熟,合作機會也不少,仍對他有太多不理解。只覺時代不同,他思想變化也多樣。例如對於他由美國回來前後的意識型態轉變,長生活於香港的我,實在無法理解。他在《盤古》的態度變化,我有點跟不上。他和溫健騮辦《文學與美術》、《文美》,走的路,許多我不能認同。他去巴黎,我取笑他是另類浪漫主義。在台灣解嚴前,他為台灣編《漢聲》,到內地採風取料,我說兩岸溝通,就靠你們搞民俗藝術先行了。八十年代,與戴天、黃繼持、鄭樹森等好友,辦《八方》,正不遲不早接上內地開窗迎風的時代,做好文化交流、中介平台的本份。過一陣子,他又一頭栽進茶文化、崑曲中,入迷得一生一世,使我這個只在外圍閒蕩的人,難以妥貼接近。但通過這次訪談,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幅讓人了解的古氏路線圖來。
雙程路,有來有往,有東有西,各種文化差異,要汲取,要認同,面對審美、政治、文化的殊異,未免有激動、喜悅、徬徨。經過幾十年的奔波,無數衝擊,曲折路上一再考量,他終於回歸中國優雅文化。這其實是他的一貫性向,調適了青中年時候的一切乍驚乍喜的翻騰,回環曲折後,遂重投純化的中國雅文化中。我相信有心的讀者會在本書裏,看出古兆申思想的多元而複雜變化,同時,又對中國文化之情的不離不棄 。在香港,這塊「奇異」的地方,作為多作反省的知識份子,大概都有似曾相識的認同。 ──小思
談到久矣不見的老朋友古蒼梧,自不然勾起對這位溫文儒雅卻又嫉惡如仇的詩人、崑曲愛好及推廣者的懷念之情。放下電話後,旋即找出蒼梧的作品來讀,古蒼梧的作品非但引古證今、說理證明,還洞徹玄微、勾勒要旨,以說其亦不勝嚮往,且也足以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關懷。 ──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