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電腦生命天演論的圖書 |
$ 45 ~ 246 | 電腦生命天演論
作者:喬治.戴森 / 譯者:王道還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1-01-30 語言:繁體書 共 3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電腦被用作各種工業和消費裝置的控制系統。這包括簡單的特定用途裝置、工業裝置,及通用裝置等。儘管電腦種類繁多,但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著基本功能的電腦,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電腦能做的事情。因此,理論上從智慧型手機到超級電腦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電腦總是在效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通過網際網路,電腦互相連接,極大地提高了資訊交換速度,反過來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在21世紀的現在,電腦的應用已經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了。
自古以來,簡單的手動裝置——就像算盤——幫助人們進行計算。在工業革命初期,各式各樣機械的出現,而初衷都是為了自動完成冗長而乏味的任務,例如織機的編織圖案。更複雜的機器在20世紀初出現,通過類比電路進行複雜特定的計算。第一台數位電腦出現於二戰期間。自那時以來,電腦的速度,功耗和多功能性則不斷增加。在現代,機械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完全被電腦所取代。
電腦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電腦的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電腦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稱為微型電腦,在中國地區簡稱為「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電腦」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電腦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嵌入式電腦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裝置——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位相機。
同電腦相關的技術研究叫電腦科學,而「電腦技術」指的是將計算機科學的成果應用於工程實踐所衍生的諸多技術性和經驗性成果的總合。「電腦技術」與「電腦科學」是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概念,它們的不同在於前者偏重於實踐而後者偏重於理論。至於由資料為核心的研究則稱為資訊科技。
傳統上,現代電腦包含至少一個處理單元)和某種形式的記憶體。處理元件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並且排序和控制單元可以回應於儲存的資訊改變操作的順序。外圍裝置包括輸入裝置、輸出裝置以及執行兩種功能的輸入/輸出裝置。外圍裝置允許從外部來源檢索資訊,並使操作結果得以儲存和檢索。
維基百科
自然演化出了人類,人類創造了電腦。
以網際網路串連的電腦,最後會不會形成一顆「地球心靈」,超越了人類,超越了所有的自然物?
本書識見深邃、文字優雅,書名源自英國人巴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1863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巴特勒見到新型機器體積逐漸縮小,又有複製能力,而且機器之間的常距通訊也方興未艾,他預言:人類仿冒自然的智慧,一時間似乎風生水起,彷彿即將征服自然,可是最後「自然」勢必反撲,「人類的創造物」(機器/電腦/網路)終將重歸自然指揮。戴森在本書討論的是人類以機器模擬智慧的歷史,從 17 世紀的霍布斯談起,眼界不凡,以遠距數位通訊與數位電腦的發展史,發揮巴特勒的論證,從達爾文出生之前 150 年,談到現代──達爾文的眼界不及之處,正在地平線上逐漸現身。電腦是馮紐曼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成功的,而他已指出人腦運算的邏輯與電腦的不同。電腦正在自行演化……
作者簡介:
喬治.戴森(George Dyson)
1953 年出生,父親是著名物理學家傅利曼.戴森(Freeman Dyson, 1923-),從小就生活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而高等研究院是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地,這可說是本書的因緣。喬治高中輟學,離家出走,最後自修成名,與父親和解,成就了一段學術佳話。本書展現的眼光,為自修者立下了新的典範。
譯者簡介:
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台大人類學碩士。曾赴哈佛大學受生物人類學訓練,目前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生物人類學實驗室。譯有《達爾文》、《性趣何來》、《好小子貝尼特》、《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紅色皇后》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