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拜財神獲財運,各種要素缺一不可
該如何拜財神爺才會有錢?拜財神爺時又該說什麼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假使你有看本章的內容,相信對於拜財神、補財庫、換錢母應有初步的認知,但我必須進一步說明,信仰是提振低迷生活的潤滑劑,許許多多問事者告訴我,他們花大筆錢補財庫、燒金紙化解冤親債主、接主神接財氣、大改家中風水……,最終只是補到別人的財運。我並非反對人們在經濟困頓時拜財神,而是想提醒大家,勿執迷相信某位神尊、某種儀式能讓我們大富大貴。
若真的想祈求神明幫忙,功德福報、內心正信力量和起心動念皆不傷害自己與他人,以及神祇本身是否有賜財的願力,都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因為拜神而短暫獲得財富的關鍵。如果現在你正處於財運低迷處,我在這裡分享幾個拜財神爺可以增加正面積極能量的方法:
◎明確說出想要提升正財或偏財的內容
很多人拜財神爺時,總是開口說:「請財神爺賜給我大富大貴的人生。」「請讓我有錢!」內容空洞,有說等於沒有說。
你應該這樣說:「我目前是從事○○性質的工作,希望○○財神爺幫助我這個月的業績提升二○%。」你也可以說:「我目前投資的股票有○○○○與○○○○,請財神爺幫忙在○○月底前讓我順利賣出。」這樣的請求方式能讓你在拜拜時釐清自己的投資與開源方向。假使你是一位白領上班族或公務人員,無論如何努力薪水都是固定的,在求財神爺前,請先想清楚是否瞭解或已開始有其他投資管道,不然,花再多時間拜拜,收入也不可能增加。這種求法的第二個好處是,有明確的內容,求財神爺時才能加強這方面的力量。
◎不要在拜拜前一味地抱怨沒錢
這是很多人在拜財神爺時常常犯的嚴重錯誤──拿起香後就一味地向神明抱怨沒有錢、生活如何困頓等等。要知道,鼓勵、讚美、抱怨和批評都是一種心念力量,而神祇的世界以心念溝通,你向神明投射何種心念,這些心念力量最終都會回到我們身上,當你一直跟神明發牢騷、抱怨沒有錢時,等於不斷暗示自己永遠都在沒錢的輪迴當中,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尤其在拜財神爺求致富的當下。
在神明面前,不要抱怨人生種種不如意,請明確說出想請財神爺增加財運的地方,例如工作升遷、增加第二份兼職工作、投資標地物能增加多少獲利等等。拜拜時,與其把專注力放在不如意的地方,將心力放在想要達成的目標上,才是拜拜靈驗的要領。
◎拜完財神爺千萬不要草率離開
每一尊正信的神祇都是一種願力顯現,不論是佛教、道教、西方神祇皆如此,如欲透過膜拜連結神明願力,請在上香膜拜後,靜靜站在神明前感受那寧靜的力量,就如同日前某山頭財神爺教導我的觀念:「人們在膜拜我的當下,他們的心就放下了一切雜念。」想要富足,必須先有一顆寧靜的心,如此才能從紅塵俗事中啟發致富的方法。心無雜念的寧靜,是連結神佛願力最大的來源,因此,拜完財神爺後不急著匆匆插香走人,請站在祂們前面把心靜下來,感受祂們的力量。
每尊神明都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瑤池金母是圓滿、關聖帝君是忠義精神,想當然爾,財神爺就是富足的力量,拜完財神爺後好好去感受祂的富足願力,有助於洗滌與增強我們身上的金錢匱乏能量。
◎花錢燒金紙、補財庫不如實際以行善功德交換財運
燒香與燒金紙是拜拜的習俗,然而,這幾年的環保風潮也颳到了拜拜儀式,不少廟宇響應減少香的支數,有的甚至取消燒香與燒金紙。其實,一顆虔誠的心遠比香與金紙更重要,站在「拜拜要靈驗」的立場,我反而建議:不如以善行取代燒金紙與過多的香。
我在《靈驗!我在人間看見拜拜背後的祕密》中提過正神助人的三個基本條件,神靈助人不只是為了得到更多香火,也希望人們行善於人間,因此,如果你希望拜財神爺能夠靈驗,不如在膜拜時同時許一個還願內容,以自己的「功德」回饋社會,當成與神明交換願力的方式,同時提醒自己行善積德的重要性。例如「希望在年底前投資能賺二○%,之後取盈利的一成捐助貧苦人家,願此功德迴向給神明以報答神明的保佑」或「目前想要轉業從事○○○性質的工作,希望財神爺保佑在○月底前轉職順利,事後會捐贈○○○元給○○○單位,願此功德迴向給神明以報答保佑之恩。」
解脫苦必須得由自身做起,當我們心中不再淪陷於苦當中,也能帶給他人快樂。欲拜財神祈求富足,自然也要懂得把自己擁有的富足回饋給社會,如此一來,就算拜財神爺無法讓你致富,上天也會來幫助我們,這就是自助而得神助的道理。
【摘文2】求神超度往生親人一定要懂的眉眉角角
有人問瑤池金母:「我還可以為已經逝世的家人做什麼?」瑤池金母回答他:「一個人往生後該往何處,取決於今世業力(泛指惡、善業與福報等),你難道不相信他(已逝親人)是良善的人嗎?」
我很喜歡一則佛陀教導人們如何以另一種觀點看待死後輪迴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一日,一位年輕人哭著來到佛陀面前,說他父親已於昨日往生,希望已經證得無上正正覺的聖者佛陀能超度他父親。佛陀告訴年輕人,逝世後投報到善道或惡道,全依一個人此生所造的「業」所決定。年輕人聽了,還是繼續請求,在印度有許多修行尚淺的術士、巫師、法師等在為死者舉行超度儀式,以期盼能為往生者打開天界之門,以避免墜入地獄,「像佛陀這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尊者,一定更能藉由某種儀式帶領我父親通往天界。」具有無上調御丈夫之稱的佛陀瞭解年輕人正因喪父而傷心欲絕,無心聆聽正法的教誨與開示,便答應他的請求。
舉行超度儀式需要準備一些物品,佛陀請年輕人準備三樣東西,分別是奶油、沙石和兩只陶壺。年輕人聽到佛陀答應了,便滿心歡喜去市集購買這三樣物品。待他買回這些東西後,佛陀便請他分別將奶油與沙石裝入兩只陶壺中,封口後再丟入池塘內。此時,池塘旁已站滿好奇的人們,包括修持各種信仰的巫士、術士以及僧侶,等待觀看佛陀如何進行超度儀式,年輕人內心也滿是期待。待兩只陶壺沉入池底後,佛陀命年輕人手執木棍把陶壺敲破。
古印度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儀式,他們深信:只要敲碎正在火化中的親人的頭顱,便能藉由火的力量讓往生者投報到天界,所以當佛陀要年輕人敲碎陶壺時,他開心地以為佛陀正以一種象徵性的儀式來超度他父親。
陶壺被敲碎後,奶油往池面浮了上來,沙石也在瞬間沉入了池塘底。
此時,佛陀突然開口了:「年輕人,這就是我為你父親所舉行的超度儀式。現在,你可以花錢請池塘旁的術士、僧侶前來念誦經文,來讓沉在池塘底下的沙石浮上來、浮上來,讓奶油沉下去、沉下去。」
年輕人直呼這是不可能之事:「尊貴的佛陀,您在開玩笑嗎?在自然的法則中,奶油比水輕,本就會浮在水面,沙石比水重,當然就沉下去,這道理大家都懂,又怎麼可能會因為僧侶、術士、巫士的咒語就改變呢?」
「大家都懂這個基本法則,那麼為什麼遇到了生死問題,大家就變得無知而盲從了呢?」佛陀點頭微笑,進一步以年輕人的父親為例說明,「如果你父親此生身口意不再執著於人世間的情感、貪愛和種種物質,業力就會如奶油般輕,那他往生後就會到善道,任何人都無法拉他下惡道;反過來說,當所作所為像石頭一樣重,往生後自然會墜入惡道,誰也無法拉他到善道,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自然法則啊!」
佛陀藉此譬喻來提醒我們,今生當下的心念已決定了投報去處,修行的目的不在於「得到什麼」,而是回到原本純樸的心。我很喜歡這一則故事,若你能了悟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對年輕人的教誨,就會明白:世間沒有一位僧侶、通靈人、大法師可以改變死者往生後的去處。因此,當某人告訴你改變風水或舉行什麼儀式能接引往生者至西方極樂世界,反而透露出他並不是真正地理解「因果循環」──真正能讓一個人從陽間通往更寂靜的世界,只有當下清淨的修行。
◎拜哪一尊神明能夠超度往生者到更好的靈界世界?
真正影響往生者到達靈界的鑰匙來自於本身在陽間時的心,包含了功德、良善、信念、思考……,這又受到世間法則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有、取、生、老死在運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限制性與制約性,神明能力亦無法破壞因果循環的道理,這就是天理。一尊正神必須遵守其天理行事,祂是在遵守因果循環之下才能成就自己,豈能有違反天理之事發生!當有某位大師告訴你,他的能力或透過某一種儀式、拜某一尊神明能超度往生者到達更高的極樂世界,就已經違反因果循環了。
◎家人、親人忌日時,除了準備鮮花、素果上香膜拜,還能為往生者做什麼?
拜拜儀式是為了收懾我們紛亂的心以專注於當下的行為,其牲禮多寡與樣式並非重點,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當我們拿香膜拜時,請以一顆非常虔敬的心專注在你的意念中,並詳細向往生者告知家中一切,切勿抱怨家中的事務和對他們如何思念與不捨,這樣做只會讓往生者更加不安。除此之外,想要往生者到達更好的靈界,與其準備豐盛的牲禮,不如以自己及往生者的名義多多行善、佈施,這樣不僅對自己好也對往生者好。你可以在上香膜拜的最後,發自內心地念這一句話:「願將我今年所行的一切善事、寧靜心的功德福報迴向給你,願諸佛菩薩能將我功德福報給我往生親人○○○,願他們能夠吉祥、平安、快樂。」
◎為往生者祈福,應該拜哪一尊神明比較靈驗?
華人信仰世界本就是一個泛靈信仰,每尊神明就是一種精神象徵,同時也代表一個系統,例如掌管廚房興盛是灶君,道教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為世間男女牽姻緣是掌握在月下老人的紅線上;而管理、負責往生者之事自然與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道教神明閻羅王、城隍爺有關……,神祇與世間事的關連來自古早的民間故事和鄉野傳奇,會有如此的聯想,主要來自人們將生活上婚姻、情感、財運、事業、健康、福祿、壽命等不順遂,寄情於某個有形且人格化的對象,才有後來的神明形象產生。
姑且不論祂們真有管理這些事情,在上億華人幾千年來的膜拜信仰所產生的強大力量之下,祂們儼然已形成某種真實不虛的精神代表。因此,如果你想為往生者祈福、祝禱,或者對往生者仍有朝思暮想之苦,不妨到全省各地供奉有地藏王菩薩者,或城隍爺廟上香膜拜,透過祂們的能力聊表對往生者的思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中國道教觀念中,分別代表陰陽、生死的神明是東木公與西王母(又稱瑤池金母),據說東木公掌管一切修行、健康、養生、修仙等術法,而西王母則是與人世間的健康、福祿、壽命和人們往生後的去處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你要是對往生親人仍然割捨不下,建議可以跑一趟花蓮慈惠堂,或有供奉瑤池金母的廟宇,將對往生者的思念對瑤池金母訴說,或許也能透過瑤池金母的力量,而讓投往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親人知道你的心聲。
◎該持何種經、咒給往生親人,它們才會收到功德,受到仙佛菩薩的庇佑?
常有人問這個問題,家中某某人的忌日將至,想在家祭拜並念經迴向給對方,到底該念什麼經才合適呢?
沒有任何一部經文通用於所有人(包含往生者),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心也是複雜的。換個角度想,所謂適合的經咒就是──我們願以哪一尊仙佛菩薩的願力為依歸和效法對象。一般人會認為持《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時的功德、願力,往生親人在陰間才能領受得到,因為我們認為它記載了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實,地藏王菩薩之大願包含了:「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意指任何人只要恭敬禮拜佛法,地藏王菩薩願現種種法相與願力度化眾人──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是要乘佛法之願力教化六道眾生,不單單是投報地獄界之眾生啊!
然而,站在持咒、念經的立場,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角度選擇適合的經咒:
① 持誦之人與何部經、咒較相應,平時有相應,持咒該經文才有力量,如無相應,力量會比較薄弱。
② 持誦之人與哪位仙佛菩薩較相應(經、咒都是特定仙佛菩薩之願力,例如《藥師咒》源自於藥師佛),如果持經咒的人平時有相應之仙佛菩薩,持經咒時相應心會產生更大的願力,迴向時,另一世界的親人才會領受。
③ 往生親人生前是否有特別信仰的仙佛菩薩、經咒,如果持經人與對象都無特別相應之經咒與仙佛菩薩,那麼念經對往生親人的幫助不大,這就像一個人生前不信菩薩,往生後又如何因持經《大悲咒》而被願力和菩薩被澤呢?
每位仙佛都是發大願、持大悲心才能成為天人,我相信只要在持咒念經時發願,並投注專注力、精神和虔誠心,無論持哪一部經咒,往生親人都能領受到仙佛菩薩的願力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