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界勇者白手起家的故事
【本書特色】
◎全書厚達520頁,全彩印刷,12萬字
◎內文除回憶錄外,也記少當時的人文、地理、科學等知識
◎隨書附徵文比賽,首獎24K純金金幣一枚。
【本書簡介】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回憶錄,它也像歷史書或地理旅遊指引,立體的介紹李啟祥醫師生平成長的時空背景;它也像微型的理財手札,效法李啟祥醫師簡約的榜樣,守成為要。另外,文字間穿插的「小檔案」更補充回憶錄所缺乏的人文、地理、科學、病理知識及歷史典故,讓書本更有可讀性,但所有的努力旨在還原李啟祥醫師輝煌的一生。
作者簡介:
李秉家,為本書主角李啟祥醫師之二兒子,現職: 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章節試閱
先父出生在日據時代南部一座美麗的海港—東港,一個涵蘊著海納百川的包容與寬闊的小鎮,陽光與彩霞培育出對生命的希望,漁民拉網黝黑有力的雙手孕育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彷如「老人與海」的篇章。
然而,原本淳樸的小鎮,卻因為移民的遷入、戰爭時局的混亂而蒙上一層厚重的陰霾。
先父一出生,就是一個如此被制約的環境,從小被教導日語才是國語,遇到戴軍帽、人中蓄鬍的叔叔,有如遇到魔王,望之令人生畏;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會立即從喧噪的氛圍中安靜下來,每個人都以食指在嘴前做出「噓」的動作。大人也常恐嚇孩子:「日本警察來了。」這句話比任何管教都有用。
先父是家中的長子,備受阿公阿媽疼愛,父母也總把焦點放在長子身上,吃的用的都是手足間最好的,所以無形中培養出他長子孤傲的性格,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一份長子的使命感及責任感似乎也與生俱來的落在他身上。因此,先父在七個弟妹間顯得威嚴且嚴肅,先祖母說,先父童年時比較喜歡自己玩,說來有幾分孤僻,不過幾個弟妹都很尊重這位長兄,尤其在先祖父驟逝後,更視「長兄如父」般看待。
先父七歲時念東港國小,當年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積極推廣日語教育及改姓名運動。當時東港有兩所小學,一所是日本人辦的小學,稱為「小學校」,入學的條件必須符合「國語家庭」(即在家中只說日語,不說台語)的條件,並且必須用日本的姓氏及名字;另外一種是「國民學校」是台灣人辦的學校,即在家中講台語,也不用日本姓名者。
由於日本人當政,日文自然成為高階社會的主流,所以很自然的「小學校」的學生就會有一股優越感。那時先祖父認為人不能背祖忘典,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又哪有個人。冠著日本人的姓氏,說著日本人的語言,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丟了自己的本了。
所以,先祖父寧願讓孩子走遠一些的路就讀純台灣人辦的「國民學校」—東港國小。
可以預期的是,「小學校」與「國民學校」的學生會彼此鄙視心存芥蒂。「小學校」的學生或家長往往自以為高人一等,而「國民學校」的學生或家長則瞧不起背祖忘典的人,因此兩校的學生常有打架互毆的情形。二叔父,李鐘祥醫師在他的回憶錄中就敘述,小學時,他曾結群同學向小學校學生丟石頭洩憤的英雄事蹟,他說:「發洩了心中的怨氣,孰可忍孰不可忍。」我佩服二叔父小小年紀的勇氣。
不過,日語教育卻是免不掉的,學校每天升旗完都要唱日本國歌,念日本天皇詔文、報告日本大戰捷報,鯨吞蠶食的灌輸大日本帝國主義。先父從小就在這樣的日語環境下,自然而然日語成為母語,他曾正式上過一年半日語課,後來靠著自修,結果日語流利的程度,比中文還好。這大概是那個年代的民族的悲歌,就像現代二十世紀的台灣一樣,有些孩子英文能力非常卓越,但中文反而不行。
先父出生在日據時代南部一座美麗的海港—東港,一個涵蘊著海納百川的包容與寬闊的小鎮,陽光與彩霞培育出對生命的希望,漁民拉網黝黑有力的雙手孕育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彷如「老人與海」的篇章。
然而,原本淳樸的小鎮,卻因為移民的遷入、戰爭時局的混亂而蒙上一層厚重的陰霾。
先父一出生,就是一個如此被制約的環境,從小被教導日語才是國語,遇到戴軍帽、人中蓄鬍的叔叔,有如遇到魔王,望之令人生畏;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會立即從喧噪的氛圍中安靜下來,每個人都以食指在嘴前做出「噓」的動作。大人也常恐嚇孩子:「日本警察來了。」...
作者序
【作者序】
作家海明威的著名小說「老人與海」,敘述著老漁夫出海捕魚人海交戰的故事,其中有段情節描述,經過日以繼夜與魚的奮戰,老漁夫已深覺筋疲力竭,但他仍舊以瘦弱老朽的身軀卯盡全力與大魚及大海對抗,抓著釣竿的雙手滲出斑斑血跡卻仍舊不鬆手。
他常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老漁夫的精神是父親,李啟祥醫師的最佳寫照。父親一生堅毅勇敢,從不向逆境低頭,在他的病榻前,他以微弱的聲音斬釘截鐵地說:「我絕對不會在此倒下,我要東山再起。」仿若老漁夫累得癱軟在甲板上無力操縱船槳,船身拖著被鯊魚啃食殆盡的魚骨,隨著風航向歸航的路。漁夫微張著雙眼仰望著天上的星斗,確定這個方向可以回家,就放心的閉起雙眼任風推行。空蕩蕩的漁船內,這趟航程一無所獲,只有船尾拖曳比船身還長的魚骨。外在的體力雖然不支,可是老人的內心倔強不服輸,心裡仍舊吶喊著:「我沒有被打敗,只是出海太遠。」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最後安全歸航,我的父親李啟祥醫師卻沒有健康返家。最後死神沒有順遂他的心願,上天沒有給予父親東山再起的機會,生命的界線無情地拉下閘門,但我知道父親求生的意志力有如熊熊的火焰從未熄滅,他從未向任何逆境舉起白旗,他是一位真正不敗的勇者。
寫這本回憶錄是為了記錄一位生命的勇者,他是我摯愛的父親,也是一名良醫在他三年臥病期間,我親眼見證他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本書從第一章開始記載父親的家世背景,由先祖父李大國醫師開始記載,紀錄李家醫生世家的歷史,旁及父親與手足童年互動的軌跡,先祖母守寡五十年榮獲「模範母親」的辛酸點滴。第二章及第三章擴及時空背景的描述:日據時代,台灣人淪為殖民地的屈辱;國共戰亂年代,烽火流竄的顛沛流離;光復後「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衍伸的民族隔離。同時,東港故鄉的地理人文素描,時代變遷下歷經火燒東港、再造家園等物換星移的消長,也一一記錄。
再者,第四章、第五章及第七章敘述,父親失怙之痛下早熟的人格及其堅毅求學的歷程,尤其醫學院艱辛的杏林生涯,「吃苦當作吃補」、「賣血吃豬皮」刻苦完成學業的過程;父親以三千元成家立業,堅苦卓絕與母親白手起家共創「李啟祥內兒科診所」,從無到
有,由慘澹到輝煌的歷程。
第六章詳述母親的家世生平及嫁貧窮醫生的遠見,並且扮演賢內助與父親白手起家胼手胝足的歷程。第八章介紹父親的興趣,包括收藏古董、玉器的嗜好及音樂在他病榻晚年分憂解勞的角色,並概述中國歷代陶瓷的演進並展示父親收藏的陶瓷玉器。第十章描述父親晚年投入扶輪社社團的銀髮歲月,及其旅遊世界景點的足跡。特別的是第九章詳述父親投資理財買賣土地致富的訣竅,並補充我接手家產的個人理財心得,希望能幫助後代傳承先父苦心經營的家業。
最後,第十一章及第十二章寫下父親病痛三年與病魔爭戰的點滴,我陪伴父親進出醫院的折磨,並且所有從小到大歷歷在目的父子身影,及我對父親切切的思念。
至今,我的喪父之痛未及平復,每每思及我與父親的點點滴滴總令我悲從中來,這位從小陪伴我渡過關關成長坎坷的人,曾是我的導師、曾是戰友、曾是對手,最重要的,他是我心目中永遠勇者的榜樣,持續引導我在生命中成為不敗的勇者,即使未來的人生旅途上遇見任何風雨,我都可以望見我的父親如燈塔般不斷地散發著希望的光束切切引領,為我在前方指引迷津。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回憶錄,它也像歷史書或地理旅遊指引,立體的介紹父親生平成長的時空背景;它也像微型的理財手札,記錄理財節稅的小訣竅,提醒後進致富有道,效法先父簡約的榜樣,守成為要。另外,文字間穿插的「小檔案」更補充回憶錄所缺乏的人文、地理、科學及病理知識及歷史典故,讓書本更有可讀性,但所有的努力旨在還原父親輝煌的一生。
【作者序】
作家海明威的著名小說「老人與海」,敘述著老漁夫出海捕魚人海交戰的故事,其中有段情節描述,經過日以繼夜與魚的奮戰,老漁夫已深覺筋疲力竭,但他仍舊以瘦弱老朽的身軀卯盡全力與大魚及大海對抗,抓著釣竿的雙手滲出斑斑血跡卻仍舊不鬆手。
他常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老漁夫的精神是父親,李啟祥醫師的最佳寫照。父親一生堅毅勇敢,從不向逆境低頭,在他的病榻前,他以微弱的聲音斬釘截鐵地說:「我絕對不會在此倒下,我要東山再起。」仿若老漁夫累得癱軟在甲板上無力操縱船槳,船身拖著被鯊魚啃食殆盡的魚骨,隨...
目錄
第一章:醫生世家,綿延傳承
第二章:那個顛沛的時代
第三章:細說東港
第四章:父親的生平與成長
第五章:杏林園丁,捨我其誰
第六章:生命風雨,牽手相隨
第七章:父親的性格與胸懷
第八章:父親的興趣與休閒
第九章:理財有道,高瞻遠矚
第十章:銀髮歲月,充實精采
第十一章:病榻燭影,哀悽我心
第十二章:孺慕之情,切切思念
第一章:醫生世家,綿延傳承
第二章:那個顛沛的時代
第三章:細說東港
第四章:父親的生平與成長
第五章:杏林園丁,捨我其誰
第六章:生命風雨,牽手相隨
第七章:父親的性格與胸懷
第八章:父親的興趣與休閒
第九章:理財有道,高瞻遠矚
第十章:銀髮歲月,充實精采
第十一章:病榻燭影,哀悽我心
第十二章:孺慕之情,切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