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新生報「疑難雜症治癒談」專欄結集出書,連載近十年之久,獲得讀者熱烈回響
★淺顯易懂、實用性高,在家自診自療的最佳參考指南!
本套書內容主要選自台灣新生報所發行養生文化報的「疑難雜症治癒談」專欄。該專欄於二OO四年開闢,前後歷時十年,旨在使「疑難雜症」的患者,有機會把他們患病以及長期摸索治療的經過,做一完整報導,供讀者參考。由於內容著重在「病情」與「摸索治療」的經過,參考價值極高,因此引起廣泛的迴響。
我國自古流傳偏方、驗方、祕方……均為漢醫學的一部分。漢醫學始自神農嚐百草為其濫觴,迄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由此可證其存在的價值。尤其自然醫學興起,不少疑難雜症患者期望擁有一本「淺顯易懂、實用性高,並可在家自診自療」的參考書籍,而本套書所收集之內容,則為患者就本身病況及治療經過所為之陳述,讀者可就文章比對自已的病情,從而選擇適合的方式治病,並期望能達到「自己的病自己醫」的目的。
作者簡介:
董益慶
台灣省嘉義縣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研究所畢業。
曾任記者、主編、主筆、總編輯、總經理、副社長等職;並在台北市報業公會、記者公會、記者俱樂部,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通訊事業協會,中國文藝協會、公關協會及徐摶九新聞獎學基金會等社團担任總幹事、祕書長、執行長、常務理事、常務監事等職。
任教於文大、世大、玄大及空大等校。
作品刊於報學、出版年鑑及新聞年鑑等刊物。著有《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健行文化出版)。
推薦序
做好保健,將來不用做復健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研究所副教授暨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賴東淵
從上古時期,神農氏嚐百草開始,便建立了「藥食同源」的觀念。
食衣住行乃人生之根本大事,食則為大事之首,無食則無他求。現代人追求的是:內在的健康+外在的時尚,健康己成為人們人生第一追求和提高生活品質的首選人生目標。也就是說越注重養生之道,尤其生活中最重要的飲食習慣外,尚有健身操、民俗療法等等,更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軸。
當今人們吃的太好、吃的太多,再加上生活步調緊張,使得人們紛紛為肥胖、腸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所困擾。為求醫看病而疲於奔波、受盡折磨。若能防範於未然,或是平日在家中就能藉由某些簡便的保健之法來舒緩不適,成為現代人最為關心的主要話題。
預防四兩力,治療千斤力。廚房替代藥房,食品替代藥品,飲食療法,既然是以食代療,以菜當藥,那麼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食療師」。與其經常進藥房,不如學會進廚房。急症靠醫生,老病靠自己。做好保健,將來不用做復健。
本書之每一篇文章大有學問,如同在閱讀故事,收集並書寫在日常生活中,飲食、運動、工作中遭遇到的有關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保健知識,甚至包含民間己失傳的民俗療法,有些小病小疾可以嘗試一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讀者閱讀後當會耳目一新。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包羅萬象,實用性強,可作為一般讀者養生保健最佳參考。
養生,長壽之道
台灣新生報董事長 詹天性
古諺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則說:「人生七十才開始」。
由於醫療科學的進步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依內政部每十年公布一次的「國民生命表」來看,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八十年來計增加了約兩倍(從40.94歲增加到79.12歲),而且還在持續成長。此外,據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後,有可能將人一生的「年齡段」重新劃定為:0至十七歲為未成年人、十八至六十五歲為青年人、六十六至七十九歲為中年人、八十至九十九歲為老年人、一百歲以上為長壽老人。依此觀之,現在所謂的「老人」,與重新劃定後的「老人」,計產生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差,也就是人的「餘命」,將大幅加長。
高齡化社會,可說是全世界各國所面臨的新問題。依行政院經建會推估,我國於一九九三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並將於二O一八年進入「高齡社會」、於二O二六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國民就有一個是「老人」。除此之外,根據統計,我國人口高齡化的速度,也位居各先進國家之冠,顯示我國很快就會成為「老人國」。
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加上生育率逐年下降,就形成了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影響的層面既深且遠,包括財政的負擔、經濟的發展、醫療體系的建構、福利政策的訂定、居住環境的改變等等,無一不受波及,因此值得正視。
如何讓「老人」活得健康、快樂、有尊嚴,並對社會持續做出貢獻;以及如何不讓老人過早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就成為政府及相關人士的共同責任。其中,「養生」則是每一個人都應追求的共同目標。
所謂「養生」,也就是依據人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以達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作為;它包括精神的調養、飲食的調理、身體的鍛鍊、寒暑的調適等等。
南懷瑾說:修心養性的根本,無非這六個字:靜、緩、忍,讓、淡、平。這就是養生方法的一種。
由於養生極為重要,因此本人於二OO一年接辦台灣新生報後,即積極朝養生的方向轉型,並於二OO四年增闢「養生文化報」,每天以四個版的篇幅報導老人養生、健康維護、醫療保健以及休閒娛樂等資訊,希望在高齡社會快速來臨的時刻,對老人的醫療保健與養生盡一份心力。
鑒以大部分的人生病後,從求診、檢驗、投藥到痊癒,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摸索,並在摸索的過程中受盡各種折騰;也鑒以每人的體質不一(寒與熱等)、病情不同(虛與實等)、藥性有別(煎與煮、錠與粉等);為使讀者能對各種疾病的病情以及用藥有所依循,本人特請深諳醫學常識的資深媒體人董益慶君開闢一個名為「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專欄,讓疑難雜症的患者能透過這個專欄,把自己摸索治療的經過報導出來,藉供讀者參考,並避免有同樣病症的人重蹈摸索的覆轍。此專欄於二OO四年開闢後,即引起廣泛的重視,前後連載長達十年。
由於許多讀者到報社蒐集剪報時,都建議報社出單行本,以使他們能典藏備用;為此,董君乃於二O一四年將其中一部分資料整理後,輯印成書,取名《醫生不會告訴你的疑難雜症小偏方》。詎料,此書出版後,市場反應亦極熱烈,不少人並透過出版社,希望能擁有「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完整資料,以備不時之需。為了滿足讀者此一需求,董君乃又選擇另一部分與日常生活較有關係的資料,再度輯印成書,取名《日常小偏方》,希望能幫助更多的讀者。
偏方之所以能在我國流傳五千餘年,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而大陸女科學家屠呦呦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又進一步證明了「中醫藥」在醫學及藥理上的地位;此外,屠呦呦在提煉青蒿素時,先以傳統「水煎」的方式測試失敗,後受「肘後備急方」一書的啟發,改以「絞汁」的方式試驗,才使得對鼠瘧原蟲抑制率從百分之六十八提高到百分之百,卒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這除了驗證中醫藥的效果外,也說明了不同的藥材和不同的提煉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唯有依據不同的病情選擇不同的藥材及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也就是所謂「對症下藥」的道理。而這個道理,正與當初開闢「疑難雜症治癒談」的想法與動機是一致的。值此董君結輯出書之際,特將當初開闢「疑難雜症治癒談」的動機與目的作一說明,爰為之序。
做好保健,將來不用做復健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研究所副教授暨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賴東淵
從上古時期,神農氏嚐百草開始,便建立了「藥食同源」的觀念。
食衣住行乃人生之根本大事,食則為大事之首,無食則無他求。現代人追求的是:內在的健康+外在的時尚,健康己成為人們人生第一追求和提高生活品質的首選人生目標。也就是說越注重養生之道,尤其生活中最重要的飲食習慣外,尚有健身操、民俗療法等等,更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軸。
當今人們吃的太好、吃的太多,再加上生活步調緊張,使得人們紛紛為肥胖、腸胃病、糖尿病、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