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香港文化腳印的圖書 |
![]() |
$ 111 ~ 130 | 香港文化腳印
作者:羅隼 出版社:天地圖書(香港) ![]()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香港刊物掇拾
(一)鄉土半月刊
五十年代中期,香港有一份綜合性半月刊出版,這刊物集魯迅字體「鄉土」兩字題名,督印人兼總編輯吳其敏。吳先生戰後從事電影編劇之業,勝利後香港拍攝的第一部粵語電影「郎歸晚」就是出自吳先生手筆。後來他又是粵片「七人影評」的一員。任該刊經理者是畫家陸無涯先生,他的畫集《風雨集》,寫戰時戰後苦難人民的悲慘生活,為畫壇重視,吳先生是總的負責人,而陸先生則是以設計封面、插圖、版面裝幀,同時也撰寫稿件,除這兩位外,編輯莫朗朝兄分擔日常工作,還有另一位陳鵬翥兄負責會計和發行。
《鄉土》半月刊由「新地出版社」出版,社址設在尖沙咀的康和里,除出版刊物外,還印行單行本,多是利用雜誌原排好字粒拼版,先打好紙型,湊足一書出版。香港一般圖書單行本多用老五號字,而鄉土用新五號字,因此字體細小而行與行之間也逼窄,原因就是每稿一排兩用之故。
《鄉土》當時作家陣容包括部分國內稿件,而大部分則是由香港作家供稿,國內的作家如「知堂老人」的散文,還有其他人用化名寫的古典文學論述。
香港方面的作家,有阮朗、夏易、高旅、羅孚、曹聚仁、葉靈鳳、黃蒙田、陳君葆、李怡、雙翼、林蓮仙(用「蕖蒲」為筆名)、羅漫……等人的文章,包括散文、雜文、詩歌、特寫、報道文學等,是一本圖文並茂讀物。雖說是綜合性的半月刊,其實卻是文藝氣息十分濃厚的刊物,因而在該刊登文印成單行本的都是趣味性和文藝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