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1940年,旅英愛國華僑舞蹈家戴愛蓮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曾在香港參加募捐義演,此乃中國新舞蹈紮根香港的前奏。香港藝術舞蹈的崛起始於40年代中後期兩批內地文藝工作者南下香港,先後組建的「中原劇社」(簡稱「中原」)及「中國歌舞劇藝社」(簡稱「中藝」)。他們不只是排練、創作、演出了大批具有民族底蘊又富時代精神的舞蹈作品,還積極深入學校、社團的學生、工人與各界人士,傳授舞藝,舉辦講座,使「新派舞」(即由「中國現代舞之父」吳曉邦創立的「新舞蹈」)被為數不少的香港市民所掌握。由是,本地的舞蹈藝術活動逐漸展開起來。如今,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一種充滿濃厚中國民族格調,又具本土色彩與時代精神的香港舞蹈已在久經坎坷之後拔地而起,並在舞台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回顧中國舞50年來在香港的發展軌跡,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播種萌芽期(1949以前)
2.民間自發期(1949─1969)
3.繼承發展期(1970─1979)
4.邁向成熟期(1980─1999)
本港之所以能創作出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藝術舞蹈,主要由於40年代中後期「中原」與「中藝」來港的演出、教學和講座活動。因此,梁倫等內地舞蹈前輩堪稱是香港中國舞的先驅,而他們留下的佳作則成了不少舞蹈團體創作的淵源。
但是,「中原」與「中藝」僅屬本港舞蹈發展的外來因素,他們的舞蹈「種子」之所以能在香港萌芽、長葉,更依賴於香港市民那種發自天然的民族情懷與學習中華文化的迫切心態。因此,這些舞蹈種子是在極其「自發」的情況下萌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