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是熱愛行山的,因而很致力於推廣這種活動,常在本港報章上發表遊記文章,目的就是向大眾宣揚行山時對體能的衝擊,對身心壓力的釋放,認識山野迥異於城市的自然風貌,使心情自然得到調劑。然而行船走馬三分險,行山亦有山不可欺的誡語,故老一輩旅行隊縱不開險線,仍不能避免偶發的意外事故,他們的處理手法,往往是諱其隊名,諉於“小組活動”,但這手法不能抹煞行山確有風險存在。
香港也有以險著稱的山徑,如狗牙嶺、閻王壁、南天門、黃龍坑澗、羅漢頭、馬鞍山V字崖、吊手岩等等,可幸幾十年下來未鬧出事;但近年,不過幾個月光景下來,這些地方一一破戒,頗足令人神傷,叫我們這些推廣行山活動的熱心者,當頭潑下冷水,究竟是怎麼搞的?每次在意外發生後,傳媒都訪問行山專家提供安全意見,但大眾似乎充耳不聞,繼續我行我素,於是又有人出事,又再請人發表意見……如此循環不息。
行山需要意志,這裡隱含“勇”字,但這勇字需源自一定條件:第一,當天的身體狀況,而且在平常經常有足夠的體力運動作底子的;第二,估計在日落前可以到達山下平地,踏足村路;第三,對於這條路線預先瞭解其地形,全線各點的情況,若有懷疑或未明者,應先行查探明白,盲目前進易出亂子,特別是帶隊,絕對不宜,所謂“成竹在胸”,就是這個意思。我舉一個例子:繞船灣淡水湖一圈,叫“船湖環走”,走到老虎笏漁場區,離灘上岸,這路很怪,沿路直走的路徑很清晰,但這路衹上長牌墩。環湖走都不直取長牌墩,而是離灘後有較隱蔽草徑於左方出伯公咀而到溢洪大壩。大隊行進時人跟人沒問題,獨行俠就全盤靠自己,他們便往往直上長牌墩。崗矮而面積遼闊,看不透地形,不敢再行,其實也可到伯公咀;但他們害怕越走越遠於是不敢走動,有資深行山者也曾迷路在這卧看夜空,累得民安隊、水警大舉出動營救。最近又有人重蹈覆轍,嚇得家人報警求助。筆者第一次行環湖,已意識到這裡會有這種迷路的可能,不意竟然重複發生,其實此處應豎指示牌才對。而這些迷途者若能做足和擁有上面所提三個條件,本身已自能解決難題,不需動用大批人力去協助。
行山確確實實需要毅力、勇氣和意志,好像看見長長梯級擋在前面便立即被嚇怕的,只適宜行商場逛街;但是,要是你能勇闖梯級,直登峰頂,看到堡壘好像雪姑屋般可愛,看到大海水連天的壯闊,沙灘的壯美雪白,遠山連綿的壯麗,此時心境的興奮與豐收感覺,甚麼辛苦也值得,甚至可以引以為傲。
本書以發掘一些不大為人知的歷史舊痕、遺跡、美好景物為主旨,特別尋找偏遠鄉村中令人值得尋味的史實,更不惜三四回往返查探核實。敬請先參閱書末的“後記”。
黃梓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