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質樸中的深情
作家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就像鏡子。有時作品如哈哈鏡,折射出作家的某一個面貌;有時又如放大鏡,誇張出作家的一時癖好;有時則又像魔鏡,強化了作家的神格。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作家在追尋過各式各樣的神奇魔鏡之後,都希望尋見一面普普通通的鏡子,照見自己真實的內在。
曉珍的內在有許多聲音,總是讓她想嘗試文字的各種面貌。即使是童話,曉珍也在一路探尋自己的聲音。質樸的語言,似乎是她最早的嘗試。然後,幽默不甘寂寞,搶到幕前,立刻變成她的童話主要聲腔,嬉鬧、喧騰又搞笑,繽紛多彩時,有如童話萬花筒;偶爾失控時,則不免像主人不在的化妝舞會。
近年,曉珍的童話似乎有回返早年純樸語調的跡象。然而,在同樣的質樸文字中,密度不一樣了,節奏不一樣了,強度也不一樣了,這是作家多年修煉後的成果。
譬如說,《狐狸的錢袋》。在這本書中,曉珍又回歸到童話的單純和溫暖。延續同樣的關懷,在接續下來的《小小猴找朋友》裡,曉珍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文字和故事結合得更緊密、更有張力,彷彿現代版的《小紅和小綠》(中華兒童叢書的絕版書,我小時候最愛的一本書)。
這一本《魔法紅木鞋》,顯然也承續了同樣的風格、同樣的關懷。
原本為了醫治小女孩長短腿用的紅木鞋,被放進美術館裡變成了藝術品。東西沒變,看待它的眼光卻變了。美麗的紅木鞋是應該專屬於小女孩?還是應該為更多人欣賞?爸爸的愛和一大筆可以改善家庭環境的鉅款,究竟哪個更迫切、更重要?擁有決定權的小女孩應該如何決定呢?
一雙紅木鞋,交集了小女孩、父親和藝術經理人。三個人,三種立場,三種心情,在故事中不斷交盪、對抗、斜傾、妥協……一雙用來矯正兩腳高低不平的紅木鞋,真正矯正的,卻是人心裡的高低不平──人們對人事物的認知、關懷與信念,還有,表達情感的方式。隨著故事的進行,小木鞋在小女孩心中走出了一條充滿擔憂、疑惑與微笑的成長路。
曉珍連續幾本在小天下出版的童話,人物內在的深層情感都取代了外在事件的快速變化,為「曉珍童話」重新定了調。在「笑鬧童話」盛行的此刻,這樣的童話尤其顯得珍貴。身為「童友」(寫童話的朋友),我很高興看到曉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童話聲音。然而,真是這樣的嗎?也許哪一天,曉珍心中那個老是安定不下來的小孩又會蹦出讓人嚇一跳的答案。我在高興、羨慕之餘,也不免繼續期待著。
林世仁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選書緣起
在自己的土地上栽種
「故事奇想樹」系列的每本故事,文字量在一到兩萬之間,用字淺顯易懂,幾乎每個跨頁都有插圖,不僅可以提升低、中年級的閱讀趣味,還可以奠定孩子的語文能力和美學涵養,而透過一則則幽默的、冒險的、溫暖的、生活的故事,孩子還可以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應對能力,潛移默化自己的品德修養。
歡迎小讀者、老師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品嘗,你會發現它們和引進版權的作品很不一樣,味道是那樣熟悉,意象是那樣鮮明,想像空間雖然遼闊,讀起來卻又充滿親切感,真是說不出的好滋味呀!
小天下編輯部總監 李黨
作者序
又古老又美好
我的床頭音響壞了,小小一臺機器,我想送到舊家附近那間熟識的電器行修理。
沒想到,電器行不見了。問了路口賣飯糰的歐巴桑,她說五年前早關了。
「不是經營很久了嗎?從小,我們家的冰箱、冷氣、洗衣機都是在老闆那裡買的。」
「時代不同了,之前聽過電器行的老闆娘抱怨,說現在生意難做,大家都改到大賣場買電器了。」
喔,又一間傳統行業的店面消失了。有愈來愈多家庭經營、充滿特色、人情味濃厚的小店,都在大賣場和量販店的低價促銷壓力下,紛紛舉白旗投降、關門。
我記得原先那間電器行隔壁是家棉被店,小時候我跟媽媽上市場經過,都會看見一位歐里桑在裡頭「彈棉被」。他拿著一把像大型弓的工具,很有架式的,咚咚咚的彈得棉絮一朵一朵飛起,常吸引我站在門口看了好久。這間店很早以前就不在了。
還有,距離電器行一公里左右的昌平路,當年窄得根本是條小巷子,聚集著好多家皮鞋店和製鞋廠。小時候,爸爸、媽媽帶我騎著我們的小白速克達,到那裡買皮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那些鞋店、製鞋廠一間間消失,馬路拓寬成大道,沿路盡是賣吃的連鎖店,農田也不見了,蓋起了一棟棟千萬豪宅。
前不久我喜歡的一把藍色傘壞了,踏遍臺中市中心找不到修傘的鋪子,只好買把新傘。傘店老闆告訴我:「現在沒人修傘了。」其實我知道應該還有的,但不知藏身何處,只能靠熟識的人口耳相傳了。以前在市中心最熱鬧的繼光街上,還有修補絲襪的小攤子呢,如今那些老師傅還在嗎?誰還會拿幾十塊錢一雙的絲襪去修補呢?我心疼又有一門特殊技藝失傳了。
那個人們單純的相信,只要擁有一技在身——會修皮鞋、會做蒸飯木桶,就能養家活口的年代,幾乎已經成為神話。
我是個懷舊的人。回臺中這幾年,最愛到沒落、破落的臺中市中心,重訪那些中學六年走過的街區,和母親帶我去過的商店。當然,大半的店家都不在了。有時,發現了一間老店,或是遷移後的新址,都會讓我感動萬分,彷彿重獲老友。當我跟人家說,以前民權路上有一家做日式榻榻米的店,常看見一位老爺爺伏趴在地上縫製榻榻米,大家都難以相信。
我腦中的思緒如潮,竟忘了自己已經站在路口多久、紅綠燈已經變換過幾次了?我手中提著壞掉的床頭音響,不曉得接下來該走去哪裡?
穿過街,去跟幾位老鄰居們打招呼吧,怕以後很難再見了。未來因為捷運興建工程計畫,我們舊家那排老透天厝面臨了被迫拆遷的命運。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體系運作下,總是有人獲利、有人被犧牲。老鄰居們說,只要還沒來拆房子,就暫時過一天算一天吧。於是,陳叔叔還守著他的腳踏車修理店,王媽媽還在賣老牌子「X氏秋水茶」,李媽媽也還在賣機車安全帽,只有兒時玩伴阿香的爸爸不做麵包了,現在由她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大姊在門口擺了個鹽酥雞攤子。
我的心中浮現了一雙小小的紅鞋子,那是我要上小學時母親送我的禮物,她教我學會自己綁鞋帶、走路去上學。我慢慢長大,這雙紅鞋子變得太小,穿不下了;它們停留在過去,成為我心中一個古老又甜美的影像,紅色漆皮永遠閃閃發亮。
我想用文字保留我所珍惜的舊日記憶,所以,我寫了這個故事——《魔法紅木鞋》。儘管我知道人要活在當下,走向未來,但我也相信,「記得過去」能帶給人力量,回憶是塗上了色彩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