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黃河魚類誌: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簡體字版)的圖書 |
$ 420 | 黃河魚類誌: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簡體字版)
作者:李思忠 出版社:水產 出版日期:2015-09-01 規格:30*21*3cm / 初版 / 軟精 / 610頁 三民網路書店 - 科學‧科普 - 來源網頁   看圖書介紹 |
|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只有2.3萬平方公里。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95000平方千米。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於興建水庫以及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近年來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
黃河中下游流域為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與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黃河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維基百科
現有一億多人口、為中華文明發源地的黃河流域,迄今尚缺全面、系統描述黃河水系魚類及其研究歷史的專著。本書填補了中國主要江河魚類區系研究的一項空白。 本書作者李思忠故研究員,自1958年起開始研究黃河魚類,歷經坎坷,矢志不渝。《黃河魚類誌》根據作者約30萬字的遺稿校訂完成,並另收錄未見於中國知網(CNKI)的作者魚類學論文、科普文章、回憶等50餘篇(約17萬字),合集出版。
本書收集、分析了有關黃河土著魚類以及其研究歷史迄今為止最為豐富、完整的基本資料,系統描述、討論了黃河流域170多種土著魚類與虹鮭等引進魚種名稱的淵源、魚類形態、習性、分佈以及古文籍中的記載、研究歷史等。其中有關黃河水系及鄰近區域自然地理、魚類分佈的闡述及科普,對於國內外魚類學家、水產學家、水產工作者以及水產院校、大學生物系動物學專業的師生和自然博物館等有關專家和工作者,以及自然及博物愛好者、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等,都應有參考價值。
作者所寫的回憶(收錄於本書文集部分),對本書的寫作緣由有所記載,也敘述了一位生物學者跨越半個多世紀動盪年代的親身經歷、心路歷程、坎坷生涯,對於研究1949年後中國魚類學的發展、科研環境與時代氛圍的演變,提供了真實的人文素材,將有助於後人瞭解這段真實歷史,以史為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