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洞悉人心,優美又震撼。」──《科克斯書評》
★「靈巧、強而有力、令人印象深刻。」──《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本書到處充滿構思精巧、新鮮迷人的想像元素,別以為它只是本少年小說!」──《華盛頓郵報》
★「本書完全跳脫傳統少年小說的老套情節,將現實生活與幻想世界完美融合。」──《華爾街日報》
★「身為一個童話詩人,麥克安迪以荒謬與邏輯並存,嚴肅與幽默兼具的方式,將書中可信的與不可信的情節都鮮明呈現。」──《南德日報》
★「《默默》炸翻了境界之壁,像黃色炸藥那樣,顯示出自己的威力。」──兒童文學論學者本田和子
★「《默默》之所以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因為結合了兒童和成人讀者,而掀起了『默默時間效應』的探討熱潮。」──日本評論家小官彰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關於「時間」,歷久彌新的寓言式預言
麥克安迪擅長在現實中融合奇幻元素、奇幻中蘊含現實的反思,自成獨樹一格的魔幻寫實風格。他耗時六年完成《默默》這本巨作,以青少年小說的形式,點出真實存在於人類文明社會中嚴肅的社會問題,運用說故事的技巧,帶領讀者關注平時被忽略的議題,其深刻內涵跨越年齡時代、種族語言,自1973年出版以來一直是暢銷經典名著。
《默默》講述一名女孩默默,如何不畏「時間盜賊」的威脅,喚醒人們找回自己的生活樣貌。在物質社會、消費主義與工商文明的發展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變了調,演變成身心疲勞與惡性市場競爭等內外的隱性壓力。面對走樣的功利社會中如此複雜嚴肅的議題,麥克安迪用細膩的筆法找到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切入點,亦是書中反覆重複的核心概念──「時間」。創作本書時,他融入交易制度中「延滯費」(Demurrage)這個持有成本概念,點出人們對於「擁有」與「失去」的取捨與認知,進而對失衡現象提出省思的角度: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變得越來越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看似變得富裕了,為什麼卻越來越不快樂?當我們為了節省時間,力求更高的工作效率,用以換得同等代價的報酬時,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此外,「童年」一直是麥克安迪系列作品中很重要的題旨。在《默默》中,孩子們的角色即扮演成人社會中被遺忘的純粹。人們習慣無奈接受並說服自己,如此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卻忘了童年往往是喚回內心靈性的重要關鍵。過度追求理性的科學數字計算,形成了「時間就是金錢」的假設,讓人們失去感性的想像力與做夢的本能,陷入勞動的惡性循環中;過度提倡消費主義,造成人們心中填不滿的物欲缺口,讓不肖人士有利可圖。麥克安迪在上個世紀寫下的預言,至今仍是當代社會的問題。
小說出版至今已改編成歌劇、有聲書、廣播劇、動畫、電影等各種形式,可見其永垂不朽的深刻內涵。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內頁插畫出自麥克安迪之手,書籍封面則由當代德國超現實主義大師布赫茲(Quint Buchholz)親手繪製。奇妙的是,兩人的畫風彼此毫不衝突,前者用黑白手繪描繪每段情節的關鍵物件,帶領讀者沉浸於奇幻的故事情境;後者則在色彩和諧、畫面近似照片的柔霧背景裡注入真實的影子,開啟讀者的想像空間,各自相輔相成出《默默》虛實交錯的韻味。
「時間也就是生活。所謂的生活,就在人心深處。」閱讀《默默》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自己身處時間的洪流中,與周遭人事物交織成自己獨特的生命形式;讀完故事後,不妨跟著默默放慢腳步,偶爾回望過去的軌跡,相信心靈也會更自由寬闊,找回自己鍾愛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