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
我是劉屏的粉絲
馬英九/中華民國前總統
「我是劉屏的粉絲!」我跟劉屏的交情雖然不深,可是對劉屏的文字卻是印象深。二○一八年十一月,「馬英九基金會」舉辦馬習會三周年研討會,基金會特別邀請劉屏回來演講,讓我對他的學識淵博,更加印象深刻。
我最佩服劉屏的,是他對慰安婦事件的追蹤。當初南韓慰安婦李容洙不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演講,沒有為日軍二戰慰安婦的暴行道歉,劉屏的筆將這一切記錄下來,後來才有後續各國對日本強烈的表態,劉屏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國際發生的大事(見〈太平島、慰安婦,誰扯後腿〉、〈民進黨看重的是日本人〉、關於紀錄片《二十二》痛陳慰安婦的文章)。
劉屏的文章我每一篇都會好好的閱讀,尤其是他在二○一七年撰寫有關美國加州一位日裔美籍眾議員本田實(Mike Honda,民主黨),如何特別關注慰安婦議題,透過他的奔波,促成美國眾議院也通過這項議題,要求日本應該道歉、賠償。劉屏先生把這個新聞寫了出來,讓我們政府非常之重視。
慰安婦議題又因為眾議員的關心,也讓歐盟二十八個國家跟進。最終,我國跟韓國結合最有效率的關注慰安婦議題的團體。這些成果,劉屏先生的報導可說起了關鍵作用。
我總覺得,劉屏只是暫時離開我們,他的精神永遠存在媒體界。「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四節)劉屏這麼快就被病痛帶走,真是讓人不捨、難過,可是他的文章與精神都讓人非常佩服,我希望新聞界能有人將劉屏堅定的信仰精神傳承下去!
(以上為馬前總統在劉屏台北追思禮拜之講詞。
追思禮拜於中華民國一○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在林森南路禮拜堂舉行)
推薦序
劉屏,樹立了記者的標竿
胡志強/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董事長
「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聖經》詩篇第一百一十六章十五節)
一九九六年,我在美國擔任大使時,劉屏已經是中廣駐華府特派員,他跑新聞非常認真,雖然中廣給不了那麼多薪水,但絕不影響他的工作熱誠。當時我覺得他真的是天才,與他相處時很能感受到那一代記者的情懷風骨。
後來,他加入《中國時報》,《時報》在華府當家的就是傅建中先生,誰能散發比傅老大更大的光芒?但劉屏非常尊重先進,做事也非常認真、勤快。他可以說是在駐美特派員傅建中的領導之下,表現最好的記者與特派員之一。
事母至孝
劉屏為人忠厚誠懇,我也常拜讀他的文章,心中暗自佩服他對中美外交的洞察力,也為《時報》深慶得人。劉屏與其他記者不同的是他很用心,他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努力的耕耘、挖新聞才有的,加上他博通古今中外,表示他平常精於閱讀,報導自然更扎實生動。
有一次他從美國回來找我,說他要從《時報》辭職了。我非常不贊成,問他:「你要去做什麼?」他說:「還沒決定。」當時我怎麼問他、留他,他都不說真正的原因是為了照顧高齡的母親,因為他不希望藉此沽名釣譽。
我曾說,可以想辦法看看,怎麼留下來繼續為《時報》效力?他答說,已經辭了就辭了,我後來知道真相,對他的為人更加敬佩。
找不到缺點的人
「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我常覺得像劉屏就是這樣的謙謙君子,是個在每一方面都找不到缺點的人,實在太難得了。我常會感覺到為什麼他會這麼早過世,大家都為他不捨、不甘。我並不覺得我比他好,為什麼他要過世?我甚至會覺得我年紀比他大,竟然還活著,有點對不起他。
他的去世也是新聞界的損失。在我們那個年代,記者為了追消息非常勤奮,常常不下班,那種新聞記者的熱情與使命感,相當令人感動,現在越來越看不到了。
過去我一直勸傅建中出一本作品集,希望能讓年輕一代看到記者的標竿,民眾可以看到當年中華民國跟美國的外交工作的努力與困難。如今,很欣慰劉屏家人能為他出版新書,書裡必然可以看到他所描述的中美關係,可以了解外交工作的種種過程細節。
記者寫新聞,某種程度就是在寫「史」!劉屏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新聞記者筆如千鈞,寫來篇篇都是歷史。藉劉屏這本書,希望能見證不只是一個時代的凋零,而是透過他的書,他的精神、他的努力、他留下來的故事,成為新聞記者的典範。
未完成的自序
劉屏
四月下旬,高雄市長韓國瑜被某人指拿了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四千萬元。曾是韓「志工護衛隊」一員的栗正傑義憤填膺,發LINE給我。他在高雄,當地時間是下午五時許;我在華府,清晨五時許。
我與栗正傑結交近四十年,那時我在高雄跑新聞,經由同業介紹,認識了這位陸軍官校五十一期的高材生。多年來,我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偶爾得知彼此近況,例如他在澎湖擔任聯兵旅旅長,又到小金門擔任戰地指揮官等等。他曾邀我循管道到他在外島的駐地一遊,可惜我長年在國外,只好忤逆他的好意。
栗正傑在LINE裡說「我堅信韓國瑜絕沒拿四千萬」。他是這麼寫的:
我以在韓國瑜競選市長期間擔任護衛志工所見實情說明如下,大家可以判斷韓國瑜有可能拿吳四千萬嗎?
一、韓競選期間連租個房子當競選總部都沒錢,只能用市黨部兼競選總部。
二、市黨部的打掃整理,甚至連水電線路的檢查修繕韓都沒經費,是志工團隊自發無償做的。
三、黨部沒錢請保全,市黨部門口警衛是官校四十七期學長組隊排班擔任,雖然選前最後一個月有請保全,但選後第二天就辭掉保全由志工擔任。
四、每次造勢活動結束場地的清潔打掃也沒請人,是志工打掃的(甚至勝選之夜都是)。
五、我擔任護衛隊期間一直到現在,交通費用甚至吃飯也都自費;如果不是拮据的競選費用,有可能拿四千萬競選經費嗎?
讀了這封 LINE,我隨即打電話給他。聊著聊著,窗外的天色漸漸亮了。晨曦中,我突然想到,這群「熱血中年」的故事,應該留下完整的紀錄。好讓大家知道怎麼有這樣一群人放下清閒日子不過,紛紛選擇了另一項「人生第一次」。其中一位說道,他戎馬半生,沒想到年逾花甲,改行做起門房,還起早睡晚,看得開開心心。另有一位,在軍中時,是最先進的「空中早期預警飛機」的駕駛員,那型飛機一架要價美金一億多元。如今從雲端回到凡塵,改開韓國瑜的競選車輛。
這樣的故事,誕生於特殊的時空環境,以往沒有過,以往也不容有。就像韓國瑜的「陸軍官校專修學生班」學歷。
一小時後,我和時報出版公司聯繫上了;再三小時之後,我到了醫院,醫師告訴我,我罹患了血癌,醫師擔心我能不能挺過這個周末。挺得過,意思是下周一骨髓穿刺,進一步確診;挺不過,意思是隨時可能倒下,必須立刻送急診。
我挺過來了,星期一完成穿刺。星期二,一早,血液腫瘤專科醫生來電……。
寫於二○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緣起
劉麗芳
資深媒體人劉屏自二○一九年四月三十日因急性白血病住院,三十五天後撒手人寰。在隔離病房裡,他依舊筆耕,以生命寫文章,他念茲在茲的,是原本要出一本書《誰?為韓國瑜擋子彈》。
身為外省空軍第二代的劉屏,因為生在屏東,父母為這第三個兒子取名「屏」。由於老家在屏東機場旁,從小耳濡目染,他熱愛軍機、軍艦、軍事故事和人物,此外,喜歡閱覽各類書籍,熟讀中外歷史和地理,甚至迷上說、學、逗、唱,打下講相聲的基礎。在高雄中學時,他展露了寫作長才及辯論口才,幫同學捉刀交作文功課,成為憶往趣事。
進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為國立台北大學)後,劉屏被選為學生活動中心(現稱大學學生會)總幹事。在當時戒嚴時期,他向學校力爭,成功的為大四生舉辦正式的畢業舞會。幽默風趣、開朗樂觀的他,和一群好同學,共同規劃了許多社會服務工作,將一群年輕人的青春、歡笑與汗水、淚滴,留在台灣的山區土壤和角落裡。品學兼優的他還獲選為大專優秀青年代表。
在廣播媒體的黃金年代,劉屏考進中國廣播公司,接受各種訓練與磨練。剛踏入中廣公司高雄電台時,他騎著摩托車四處跑新聞,中鋼、中船、軍事基地、警消單位、突發事件地點……都曾有他的車胎印痕。他以電台為家,在當時長官的眼中,雖不是科班出身,但全天候任事的態度,令他在短時間內不只迎頭趕上、青出於藍,而且卓然出眾。
由高雄台轉任總台(位於台北仁愛路)的新聞部,劉屏的工作觸角更加寬闊。一早跑立法院新聞,搶發及時消息,下午進播音室上現場新聞節目,有時晚上轉播瓊斯杯籃球賽;既報導新聞,主持節目,轉播國慶大典,還熱愛轉播當時風靡全台的另一項運動──棒球。
因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人生篇章裡,廣播頁面的彩繪亮麗。當他提起這段生動的年輕歲月時,會談到和同事三天三夜守候現場報導煤礦災變的經歷;會如數家珍的述說籃球和棒球大賽裡中華隊的紀錄;會詼諧的分享政壇上發生過的笑話以及軼聞趣事。至於曾以血汗耕耘榮獲的獎勵,隻字不提。
劉屏在美國進修兩年半後,返台服務五年,其間,他跨越聲音領域,進入文字世界,在《中國時報》開啟新聞工作的另一層面,從報導到評論。洞察、思考、分析、下筆,日趨成熟,別有見地。
一九九六年暑期再度出國。刻意落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華府),一面深造,一面繼續新聞工作。由於和中國廣播公司以及《中國時報》的前緣,他依然在華府前後為這兩個造就他的媒體盡心盡力,就這樣旅美二十三年。
對華府的新聞從業人員而言,雙橡園之春秋是必讀之史詩。劉屏一家初來乍到,當時的雙橡園主人是胡志強大使。我國歷任駐美代表從胡志強、陳錫蕃、程建人、李大維、吳釗燮、袁健生、金溥聰、沈呂巡,以至於當今的高碩泰,劉屏皆曾零距離的訪談,為文報導或評述之。例如,在雙橡園舉行的國慶酒會,在園內升國旗之重大事件,園內的國徽不見了,以及許多重要活動,都成為劉屏筆下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
華府是全美的權力中心,更居世界舞台的重中之重。白宮、國會山莊、五角大廈及國務院等各重要部門,是華府記者往返奔波之地。經年累月的採訪,使劉屏的視野寬度、眼界高度、觀察深度皆日益提升。
對劉屏而言,天地之間皆新聞,或自筆尖,或自聲音,或由影音,傳遞四方。生性耿直、愛鄉愛家的他,在國家民族議題上極為嚴肅,憂國憂民及滿腔正義經常化為鏗鏘有力的評論;敏銳的新聞鼻,也讓他在萬象中挖掘出感人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六十二個年頭裡,三十八年屬於他鍾愛的新聞工作,也就是一生奉獻給了新聞事業。
劉屏從二○一 ○年開始撰寫專欄。在他的專欄裡,有放眼天下的國際觀點,有針砭時政的嚴詞懇語,有尊崇軍魂的硬頸筆鋒,有弘揚人性的博愛情懷,還有寰宇小故事。字裡行間總讀得出濃濃的使命感。
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針對執政黨,他從華府發回的批判文章,經常獲得正面或反面的迴響,點閱率也不時創新高,而〈蔡英文的上甘嶺〉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後一篇,擲地有聲。
當「韓流」驟然平地颳起,引發閃電雷聲,劉屏曾獲得第一手資料,撰文〈為韓國瑜擋子彈的人〉。此一報導和讀者見面後,許多人好奇,這內幕怎麼會出自美國華府傳來的「劉屏專欄」?
「擋子彈」旋風成為媒體焦點後,被喻為「永遠的特派員」的劉屏特從美返台,擠入造勢晚會人群,以記者本色,跟著為韓國瑜擋子彈的勇士,再實地觀察路線和運作方式,親身體驗那股感人肺腑的無限熱誠和雄壯氣魄。他在萬頭攢動中探求真實,期待以文為台灣的選情和未來出路尋找脈絡。
一個在台灣生、台灣長的庶民,身在海外,心繫「韓流」,即使在癌症病房也不放棄振筆疾書的機會。這本文集是從劉屏近年發表於中國時報、台灣醒報的作品裡,揀選並分類為五部,分別是「美中台,風起雲湧」、「兩岸之間,關山阻隔」、「蔡英文,挑戰重重」、「韓國瑜,贏得庶民心」、「軍魂,國魂,靈魂」,祈在字字珠璣裡,回顧過往,鑑往知來。
尤其,總統大選向來是暗潮洶湧,詭譎多變,選民如何以雪亮的眼睛決定手中的一票? 每每選舉塵埃落定後,關係著台灣發展命脈的兩岸關係、台美外交,執政者怎樣以智慧定調?從華府來的論點足供參考。
此外,劉屏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住院手札」一併列入文集。即將折斷的蘆葦,依然向陽,其至情至性,一如其文,穿雲。
跋
這是我想寫的第一本書,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是在癌症病房寫的。
劉屏寫於二○一九年五月十一日
後記
劉屏,一個熱愛生命的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就在想完成他夢想的巔峰之際,跌入谷底,驟然離世,留下無語問蒼天!
在自台返美確定罹患白血症的前一個星期,也就是四月下旬,劉屏還在高雄的夜市裡,聆聽擺攤的商家暢談對高雄市選舉變天的看法。談到因「韓流」而大獲利潤的攤販喜孜孜的說,造勢那晚,「賣光光啦!賺多少?不能說?不能說?總之比以前多多了!」因此,劉屏想著,有好多故事要寫。
儘管,他緊急住院,住院的第一天就寫:「化療後的日子大概不好過,我已經停下各種工作。如果有點力氣,要努力做以前沒做過的一件工作,……」什麼工作呢?就是寫書。他不僅仍奮力寫稿、發稿,更在病榻上力撐寫下《誰?為韓國瑜擋子彈》序言,期待有機會以著作與大家見面。 此外,劉屏毫不猶豫的執筆「住院手札」,把面對病魔時的心路歷程和深層思考呈現在陽光下。
在華府採訪的歲月裡,他的發稿量相當大,甚至有一天發及時短稿多達六、七則的紀錄,被公認是多產的寫手。病房裡,直到化療後手指頭腫到無法打字,他才停止撰文,留下遺作手札十六篇。
住院三十五天,劉屏選擇六月四日天安門事件日歸天家,家屬在五天內獲致五萬多字的紀念文章,於華府出版《一粒麥子》紀念冊,在追思禮拜上致贈前來悼念的親友和粉絲。之後,仍有紀念文章湧入,因而繼續彙整七萬多字,於台北再次出版,同樣的,在台北的追思禮拜上致贈前來致哀的政要、同仁、親友、讀者,而《一粒麥子》紀念冊中的「住院手札」獲得許多回應說,感人至深。
劉屏無法親自完成寫書的心願,但他歷年的筆耕和「住院手札」皆充分流露了其思想、理念和價值觀。為了傳遞劉屏那大筆如椽的論點,劉屏的妻子和熱心友人組成工作小組,整理分類其文稿,集結成文集,並將「住院手札」納入,完成劉屏懸念已久的出書。
這是劉屏的第一本書,也是他的最後一本書。
但願劉屏的生命之筆穿雲,串串落下的文字能留在一畦畦心田,有如粒粒麥子,有發芽的一天。
※ 感謝工作小組成員何瑞祥、陳華威、郭詩灝、楊提、謝啟宇及林世玫夫婦。
※ 感謝中國時報和台灣醒報的大力支持,尤其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的鼎力協助;另有楊艾俐、王立楨等許多朋友的從旁協助,恕難在此一一致謝。
劉屏家屬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