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 不漏洞拉是越南話「從今以後」的音譯
是難民潮的標記,也象徵越南船民渡海的絕望、希望與聚散飄零……**
「從今以後,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從此,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分設法進入香港者,將被視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回越南。」——一九八八年,香港政府向越南船民解釋新難民政策的廣播文
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基於對共產黨統治的恐懼,以及政治與經濟上受到的種種壓迫,大批越南人逃出家鄉,跨越海洋,試圖尋求新生活。這樣的一群人,被稱為越南船民(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七○年代至今,世界仍不斷發生一波波令人震撼心痛的難民潮,成為國際必須共同合作面對的人道問題,而從援救、難民營到收容國的機制,就是從越南船民開始的。
在海上沉浮的船民們,據聯合國統計,大約有二十萬到四十萬船民死在海上,獲得救援者,往往也在各難民營與收容國間輾轉,希望獲得西方國家的移民資格,不幸的遭遇讓馬來西亞比東島被稱為父老悲痛島。當時,被指定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湧入大量船民,讓原本人口密度就已吃緊的香港更顯逼仄;船民與香港人之間,固然有摩擦與扞格,但收容越南船民的義舉,卻也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動。
本書作者黃雋慧是香港出生的七〇後,在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前移民加拿大,認識了幾位同樣移民當地的越南船民。同為離散的移民者,卻曾是收容者與被收容者的不同命運,喜歡歷史的她因此展開對船民記憶的考察之旅,以七個越南家庭第一手的訪談資料,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間記憶逐漸滑脫的歷史。
本書特色
@越南船民的第一手口述歷史
有關於越南在國際出版上的呈現,多半以越戰為主,難民潮至今只是印象式的記憶,以及當時國際會議的處理,本書作者深入採訪越南難民網絡,呈現當時船民搭船的逃難細節,以及各國難民營情況。本書呈現真正的第一手資料,甚至超越目前國際版權市場所能提供的出版品。
@不間斷的難民潮及衍生的思考
二〇一三年開始,大量的難民從敘利亞逃出湧向歐陸與土耳其等國,三歲男孩趴在沙灘上的屍體,以及美麗月光下漂浮的難民船震撼了全世界。其實,自聯合國難民公約擬定六十六年來,難民浪潮從未停止,一場戰爭或是局勢改變,就會讓原本安居的人們在一夕間失去根底,而在無須流亡的國度中,接納難民以及給予身分,也是不斷在擴大中的問題。越南船民的那一段過往,除了是必須被記載的歷史外,移民的安置與融入,對於面臨難民問題的各個國家來說,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官方的詮釋以及生命史的對照
越南船民的故事,曾經在上個世紀六七〇年代,因為符合臺灣當時的政治需求,在島內以「南海血書」喧騰一時,但後來「血書」被疑為偽作,人們的記憶則在世代間隱去。由中我們也可看見歷史的荒謬性:因為合於政治環境所以被大肆宣揚,因為不再合用就棄置不顧,但是難民們個人的生命史並沒有因此就不值得被閱讀,人性的醜惡與無私,往往在極端狀態下更被彰顯。史觀轉換的荒謬本質以及人抵抗橫逆奮鬥的過程,構成了本書不一樣的閱讀魅力。
@東南亞二十世紀延續至今的問題
經過二十世紀的分裂與殖民動盪,東南亞各國在歷經發展與倒退之後,在二十一世紀重新回到全球化的舞臺,成為經濟大國眼中的發展應許之地,臺灣政府在面對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困境時,也把前進東南亞市場做為重點項目。然而我們並不曾建立對東南亞脈絡的立體認知,甚至因為移工引進,造成偏頗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從出版的角度,逐步建立對東南亞的深刻理解,以及與臺灣的關係,這本書會是其中一個入口。
名人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馬家輝(香港作家)、劉致昕(商周、報導者特約記者)推薦
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黃宗鼎(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劉吉雄(紀錄片導演)專文導讀
對於本書,他們這麼說——
香港和越南關係源遠流長,從保大帝、胡志明、越戰到越南難民和船民,都和香港息息相關,然而探討港越關係的著作甚少,誠一遺憾。本書講述越南難民和船民在香港的歷史,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故事,從他們的經歷,我們可以以小見大,看見更大拼圖的全貌,填補了研究的空白,很值得閱讀。——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
當一個人在難民營裡住上五到十年以上,永遠配不上第三國的條件時,難民營成了永久居留地,人性的黑暗在黑暗裡滋長……有三個越南姑娘因逃亡遇上壞人遭強暴,被迫回到營區,逃生的希望破滅,分別在營區山裡的同一棵樹上把自己吊死了,結束沒機會燦爛的生命。
一本用命換來的書,我一定要看。——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作者是香港九七移民世代,與書中越南船民之間有著奧妙的生命交集。「不漏洞拉」,原來只是「海外失根者」的共同標籤,但船民已用生命拚搏出新的意涵:「從今以後」,便是人生的新頁,曾經被「祖國」刺傷的心,期盼不再有漏洞。——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越南難民是怒海出逃的佼佼者,看著一個一個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越南難民娓娓道來逃跑的理由,就像拾起掉落一地的拼圖,這些拼圖可以拼出近代越南的發展;換個角度,也能拼出台灣,至於為什麼,答案都在雋慧的新書中。——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正值前蘇聯十月革命百年的此刻,身處在東亞島鏈與北迴歸線交界處、且曾經作為軸心國殖民地的臺灣,如何能以獨立思考而不依傍他人的、特有的(endemic)解殖構圖,重新看待這一段「姓資或姓社」的難民公案?或許,生活在此方的「我們」自身,在這寂寞地球也正像是無國籍(stateless)難民吧,而上世紀的兩次大戰從來就沒有結束過。——劉吉雄(《例外之地》紀錄片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