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於人,就像水之於土地一樣。沒有水份的土地是無法孕育生命的一片荒漠;同樣的,沒有智慧的人也跟行屍走肉沒什麼兩樣。更進一步而言,智慧的產生與使用,也跟水流於土地一般;在地勢低窪的坑洞裡,水流自然會注滿;在人世間有困阨紛雜的坑洞時,亦往往是智慧產生和充滿的時刻。從歷史的真實經驗來看,所有古今中外的成敗得失,無不說明智慧的決定性力量。怎麼說呢?桀紂的失敗由於愚昧,而湯武的成功由於智慧;項羽的失敗由於愚昧,而劉邦的勝利由於智慧。同樣的,隋朝的失天下由於愚昧,而唐期的代興由於智慧;宋朝的失天下由於愚昧,而元朝的代興由於智慧;元朝的失天下由於愚昧,而明太祖的得天下亦由於智慧。理解這些歷史大事的成敗關鍵,則一些小小的得失也可同理得知,這就是《智囊》一書裡所傳述的要旨。有人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異議:「智慧之高莫過於虞舜,然而虞舜卻屢屢被他冥頑不靈的弟弟所陷害;而智慧如孔子,也避免不了陳蔡之厄。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也往往可發現,有人飽讀詩書、一身才藝,卻有志難伸,甚至基本生活都形成困難;然而,也有人不學無術,卻能安享榮華富貴,這又和智慧、愚昧有什麼必然關聯呢」?我的回答是,就像平地鑿井一樣,同樣一片土石不毛之地,有智慧的人能找到深藏地底的水源,而使眾人得到井水供應的利益,而愚昧的人卻除了泥砂石頭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如困不是虞舜、孔子有過人的智慧,老早就被活埋於井底,餓死於陳蔡,哪裡能活著成為安治天下的聖王和傳揚道統的聖人?或者,又有人會說:「虞舜、孔子的智慧的確如你所言,然而西漢初年的晁錯聰明過人,號稱『智囊』,卻因為聰明惹禍,七國亂起而被景帝所誅,這又怎麼說呢?」我的看法是,晁錯的死並不是因為智慧,而是因為愚昧。當晁錯面對景帝侃侃而談天下形勢及封國的大患,的確讓景帝動容而深以為然;但等到七國亂事爆發,晁錯卻不智的建議景帝親征而自己負責留守京城,聰明一世,而愚昧一時,遂被盎所讒而身死族滅──這不是因是智慧,而是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