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徹(蒯,音 kuai【快】)告訴韓信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象徵「政權」「帝國」「寶座」「國家」,秦王朝皇帝嬴胡亥,對他胯下之鹿,毫不珍惜,百般凌虐,鹿大人哀哀無告,只好一走了之。天下壯士,拿棒的拿棒,拿繩的拿繩;騎馬的騎馬,徒步的徒步,展開大規模搜索,誰先捉住鹿,誰就是鹿的老闆。
中國歷史發展,有異於日本,《三國演義》開宗明義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統一的王朝,在極度腐敗之後,可憐的小民,不得不掙扎起來自救,變民變軍,或一小撮,或一大群,各霸一方,互相嘶咬吞噬,最後,當人都快被殺光的時候,一個百戰餘生的傢伙,成了帝王,或被尊為「太祖」、或被尊為「高祖」,鑼鼓喧天,好不過癮。
變民也好,變軍也好,起初都不過只是為了餵飽肚子,保住老命,但殺人越多,欲望跟著也越高,形勢把他推到權力最高峰,他想洗手不幹都不行。因為中國野心家的宿命是:不是成功,就是死亡。是兩極的單選題,沒有第二條路。
這種殘酷的中國人殺中國人節目,我們稱之為「逐鹿型大混戰」,就好像民主國家的大選一樣,每隔若干時日,就會照原劇本重演一次。對手不死盡,自己不爬到高峰,決不罷休。讀史的時候,如果注意到戰前戰後的人口統計,印象當更深刻。自會升起一項盼望:盼望政府再不要腐敗,小民也再不要革命。革命,屬於逐鹿,不過是把原主人從鹿背上踢下來,而由自己的屁股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