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除了購買貨幣,貨物還有其他許多用處;但是,除了購買貨物,貨幣就一無所用。所以,貨幣必然追求貨物,而貨物卻並不總是或無需追求貨幣。
亞當‧史密斯(AdamSmith,1723~1790),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的主要創建者,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前夕集大成的經濟學家,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最偉大的代表。
他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小鎮上。青少年時期的亞當‧史密斯在家鄉蘇格蘭求學。一七四○~一七四六年間,他就讀於牛津大學。一七五九年,三十六歲的亞當‧思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論》(也有譯為《道德情感論》的),顯露了他博大精深的社會哲學思想,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一七八七年,他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又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亞當‧史密斯酷愛藏書,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一七七六年,他的《國富論》問世了,這本書是舉世公認的劃時代的、不朽的名著,它的問世標誌著政治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富論》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了許多方面的經濟理論,它所包括的不僅是政治經濟學,而且囊括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
在這本書中,史密斯締造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概括了古典經濟學在它的形成階段的理論成就,最先有系統地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各個主要學說,對它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世人尊稱亞當‧史密斯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在史密斯看來,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一般人認為,分工越是完全的製造業,越是不重要。次要製造業的分工,實際上並不比重要製造業的分工更為周密。但是,目的在於供給少數人少量需要的次要製造業,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必然不多,而從事各部門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廠內,使管理者能一覽無餘。反之,那些大製造業,要供給大多數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門都雇有許許多多勞動者,要把這許許多多勞動者集合在一個廠內,顯得很不現實;要同時看見一個部門以上的工人,也不可能。像這種大製造業的工作,儘管實際上比小製造業分工更細緻,但因為這種劃分不能像小製造業的劃分那麼明顯,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
有了分工,相同數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一是分工使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大大改進;二是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會浪費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避免這種損失;三是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時間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史密斯指出,行業的分工,並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儘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並且人們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種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生活自然發展的結果,這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