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如是說:「股市賺錢的必備條件是『特殊的賺錢氣質』,而『不必有過人的智慧』,精明與投資獲利之間不能畫上等號。」 巴菲特曾經這樣說:「當代眾多的投資者在技術方面是不分上下的,而區別那些贏家和輸家的主要依據,是看其是否一如既往地運用其熟悉的投資策略。」 巴菲特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投資者說:「投資要有耐心,要學會靜若處子、守株待兔」。與此同時,巴菲特也說:「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關鍵時候要斬釘截鐵,動若脫兔」。 投資而非投機 擁有現金的你總是這樣想:「X股現在應該已經跌到谷底了吧?今天買進後天賣出就可以大賺了吧?」投機者都是賺錢的急性子,恨不得手裏的錢馬上翻個幾倍。然而投資大師巴菲特卻不這樣想,他總是把自己當做企業的投資人,管理自己的股票就像是照顧自己的企業,遇到好的企業無論股價如何都捨不得拋。這就是他的投資態度。 投資與投機是漂流在股海裏的朋友們經常談論的話題,雖然大家都不願戴上投機的帽子,但僅從技術角度來講,投資與投機並無二異,甚至有人乾脆這樣解釋:「投資是一種成功的投機,而投機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至於其中的好壞,我們暫不作評述。關於投資與投機我們可以做如下的定義:投機者是一個不注重內在價值,只力圖從市場的投機買賣活動中尋求利潤的人;而謹慎的投資者則注重股票的內在價值,只在價格受到其價值的有力支持時才買進,並在市場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的投機階段時堅決減少自己手中的股票。 短線投機客考慮的往往不是企業是否有價值,他們更關心的是能否以更高的價格賣出。打一個或許並不是太恰當但能夠具有說服力的比喻:投資者尋找的是婚姻,而投機者渴望的是一夜情。成功的婚姻是晚年生活樂趣的保障基礎,一夜情除了帶來短時間的刺激,幾乎不能對未來帶來什麼——如果硬要說有的話,多數是麻煩。 關於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甲乙兩個和尚,在山腰的少林裏拜師學藝,老和尚吩咐他們先練習挑水兩年,每日日落之前寺廟的十幾口大缸必須注滿水才行。 甲和尚一心向佛,心眼耿直,就照師父的話一五一十的去做。從山下的小溪裏到山腰的寺廟三里有餘,十幾口大缸挑滿的話,一天要挑一百擔。山勢陡峭,山路曲折,累得兩和尚腰酸背痛,兩腿發直,腳底起泡。沒過幾天,兩人就爬不起來了。然而老和尚的命令又不能違抗,怎麼辦?甲和尚雖苦不堪言,但覺得師父說的有理,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學成,於是,每日紅日初升他就出門下山了,一直挑到月朗星稀。 同門的乙和尚聰明好動,鬼點子多,看著甲和尚拼死拼活的樣子就覺得好笑,自己挑了幾擔就想另尋其他的方法,後來他發現山頂有股清泉,於是偷偷將水順山勢引到寺廟旁,從此,他無需整日的受苦,除了偷鳥打獵就是遊山玩水,缸裏的水照樣天天滿滿的,而且甘甜爽口。 讀者閱讀至此可能覺得還是乙和尚聰明,不像甲和尚那樣笨頭笨腦,此乙和尚乃學習的榜樣。然而不幸的是,是年山上洪水大發,沖了寺廟,眾和尚棄廟而逃,因為每日挑水上山,甲和尚早已練就了健步如飛的本領,翻山越水不在話下,很快就飛奔逃命而去,然而乙和尚卻由於偷懶,不但不適應曲折打滑的山路,自身體態肥胖,哪裡趕得上洪水?就這樣乙和尚自食後果,白白的淹死了。 甲和尚投資受益,乙和尚投機送命,其投資與投機孰優孰劣不言而明。 巴菲特一方面堅持認為投機行為是證券市場中的合理現象,另一方面告誡投機者必須更仔細地研究和檢查投資行為,還要先做好損失的準備,否則你的投機行為是十分危險的。我們不反對在面臨市場機會時的投機行為,但在股市裏的長久之計非投資莫數。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提倡的是一種正確的投資態度,並非講技術層面的技巧,他認為投資優於投機的關鍵在於,投機者戰戰兢兢,做「賊」心虛,因為他有「盜竊」的心理,而投資者從從容容,穩健「經營」,有「功勞」之感,投機與投資態度的差異對投資人的心理的影響是深藏不露的,但同時卻是深刻的。 如果你在市場上投機,你看重的是企業的內部消息,別人的投資行為,以及影響股市走向的政策因素或是其他的難以琢磨的因素,這就讓你遠離了股票的本質,這些不確定的無法度量的變數增加的投資的風險性,同時影響了你的內心的穩定性。而投資者,自然以企業的長遠發展為重,注重分析股票背後的企業的運營情況,深諳影響股票的本質因素,自然能看透市場行情,最終贏得投資。 如果你想像乙和尚那樣貪顧眼前甜頭,最好提前打起背包下山,否則,後果難料。 要真正在股市裏長久馳騁就要學習甲和尚的一本正經,苦練基本功,打消投機的念頭,專營投資。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提倡的是一種正確的投資態度,並非只是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