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美滿的家庭,都有九○%的時間是偏離軌道的。關鍵在於:他們知道目標何在、何謂「軌道」,他們會一次次返回軌道。
這過程很像飛機的航行。起飛前,駕駛員會擬定計畫,他們很明白自己要去哪兒,也會依計畫啟程。但飛行途中,風雨、氣流、其他班機的停降、人為疏失和其他變數,都會影響航行,使得駕駛員會稍微改變方向。所以,大多數時間,飛機並未依循預定的路線。但是,除非遭遇重大問題,否則飛機總能順利抵達目的地。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在飛行途中,駕駛員不斷的從偵測儀器、機場塔台、其他機器,甚至其他星球接收訊息。依據這些訊息,他們隨時調整,一次次返回航道。
我認為這是家庭生活的理想象徵。對於我家來說,「偏離航道」形同家庭分崩離析。家庭希望的源頭,是「擁有願景」、「規畫」和「不斷返回軌道的勇氣」。我家和一般家庭沒有兩樣;我也和常人無異。你仍然很有希望朝目標行進。關鍵在於:找到目的地、擬定飛行計畫,並且帶個羅盤。
成功家庭三大要素
本書的目的是讓你在理智和情感兩方面,都把「保有希望」視為第一要務。同時幫著你培養能讓你自己和家庭不致偏離軌道的三種能力:目的地、飛行計畫和羅盤。
一、明確的目的地
此刻的你可能正掙扎著挽回婚姻,或為破鏡重圓而努力;或許你婚姻幸福,但是你想追求更美滿的關係;你可能是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被種種要求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你的孩子可能正值叛逆期,或是被幫派、毒品或其他不良勢力所控制……
你希望孩子自動自發,做好他們該做的事;你希望不用在家中扮演多重角色(而且顯然是互相衝突的角色);你希望自己能更準確拿捏管教孩子的分寸;你希望擺脫養家的經濟壓力,多點力氣維繫家人感情;你希望別因為身兼數職,每日與所愛的人擦身而過……
也許你的家庭爭吵不斷;也許你和家人間情感淡漠;也許你跟伴侶間的愛情已經消褪;也許你關切子女的家庭,卻不知從何幫起;也許你和兒子或媳婦間關係緊張;也許你在成長過程或婚姻生活中長期遭受虐待,以致找不到模式或典範,因而不斷重蹈覆轍……
無論你家裡的狀況為何,都不要跟別的家庭做比較。沒有人能徹底了解你的問題。除非你相信他們真有這種能力,否則,他們的建議對你無足輕重。通常人們會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對方身上,然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冰山一角。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挑戰和包袱。
美妙的是,願景的力量超過包袱。比起醜惡的回憶或是眼前的問題,未來的目標——期許生活與心靈都獲得改善——更顯得強勁有力。
藉著建立「家庭使命宣言」,我們希望幫助各個家庭創造家人共享的願景與觀念。接下來我將說明怎麼發展這種宣言,闡述它如何統整與強化家庭。家庭使命宣言所蘊涵的價值,將成為你們的行為準則。
你可以帶頭建立更美好、更有效能的家庭願景。但是為了運作有效,家庭成員必須一起參與,協助這個願景成形——至少了解它、加入它。理由很簡單。你玩過拼圖嗎?或者你有沒有看過別人玩?先記下整體圖象很重要吧?一起玩的人是不是該記住相同的畫面?要是缺乏共享的願景,人們會各行其是,陷入迷航。我們主張在家庭裡創造一個共享的願景。目的地若明晰,你們就能一次次返回航道。事實上,旅程是目的地的一部分,「如何行進」與「目的地何在」一樣重要。
二、擬定飛行計畫
飛行計畫應以導向目的地為原則。讓我跟你分享一個例子。有位好友跟我談起他兒子,據他的說法,他兒子「叛逆」、「令人擔憂」、「忘恩負義」。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說:「情況糟透了。我要是想跟他一起看電視,他會立刻關掉電視離開。我跟他溝通過了,但沒有用。」
當時我正在教授有關七個習慣的課程。我說:「要不要來上我的課?我們就要上「知彼解己」這個習慣了。我猜你兒子覺得你不了解他。」
「我早摸透他了。」他答道:「我可以想見他不聽我的話的話會是什麼下場。」
「我建議你先別對你兒子做任何評斷。」
他上了一堂課,就覺得自己懂了。他對兒子說:「我想聽聽你怎麼說。我真的想了解你。」「你從來沒有了解過我,從來沒有!」他兒子回道,然後拂袖而去。
「史蒂芬,你教的法子不管用。」他說:「我這麼努力,他卻這樣對我!我真的覺得沒什麼希望。」
我說:「他在考驗你。他發現你不是真想了解他,只是要他規規矩矩的。」
「他本來就該這樣啊!」他說。
我說:「反省你的情緒。你氣憤、挫折、心裡在評判他。你能不能藉著最基本的傾聽技巧讓你兒子敞開心胸?你能不能收起對他的成見?你得改變自己的理智和感情。最後,你將學會無條件的愛他、真心傾聽他的心聲。必要的話,你要為自己過去所犯的錯向他道歉。」
友人再度回到課堂上課。不久他體會到自己有了新的態度,對兒子的感覺變得更溫柔、敏感、開放。
「好了。我要再試一次。」他說:「現在我覺得,就算他拒絕我所有的建議也沒關係。我會不斷提議,因為他值得我努力。」
某天晚上他在兒子身旁坐下:「我知道你覺得我沒有嘗試了解你。但是我希望你知道,我正在努力,而且會一直努力下去。」
男孩態度依然冷漠,他起身準備離開。朋友說:「抱歉,前幾天我不該在你朋友面前讓你沒有面子。」
他兒子突然轉過身來:「你根本不知道當時我有多難堪!」他的眼眶充滿淚水。
「看見兒子落淚的那一刻,」稍後朋友對我說:「我頭一回真心想聽聽他的想法。」
他做到了。男孩漸漸打開心門。某次在我辦公室的走道上,朋友含著淚告訴我:「史蒂芬,我找回我兒子了。」
人際互動有某些基本原則,依循這些原則及自然法則,對於高品質的家庭生活至為重要。前面的例子中,朋友跟他兒子原本都違反了「設身處地」、「尊重他人」的原則。然而,後來父親試著實踐它們——誠摯、抱持同理心傾聽兒子的想法,徹底改變了原來的親子關係。
高效率的人在生活各層面都有知彼解己的習慣。你若發現一項普遍(適用於任何地點)、永恆(適用於任何時間)與不證自明(為它爭論顯然愚不可及)的原則,便能身體力行以辨識真偽。人際關係的世界裡,立基於普遍、永恆與不證自明原則的七個習慣,就像地心引力原理般真實,它們掌管生活各個層面。這些習慣不是戲法、不是捷徑,不是練習方法或執行清單。它們是一套思考和做事的模式。
誠如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妮娜》中所言:「快樂的家庭都一樣,不快樂的家庭卻各有各的悲哀。」快樂的家庭總有若干可長可久的特質,這些特質都包含在七個習慣中。
前述那位友人學到的另一項原則是變化的本質——所有真實、持久的改變都是「發自內心」。他並未致力改變兒子,而是改變自己,由於發自內心的努力,他終於改變了情勢。這種「由內而外」的做法正是七個習慣的核心。藉著持續應用包含在習慣裡的原則,你可以促使情況往正面的方向改變。再者,在改善問題方面,「注意原則」比「注意行為」效果更好。了解原則會讓人更明白真實的本質與可能性,進而激發潛能。
時代正劇烈的變遷。過去,社會是家庭的盟友,提供家庭資源。人們身邊多的是角色楷模、典範、媒體強烈傳達的觀念,以及有利家庭的法律與支援系統。這些都有助於維持婚姻,建立穩固的家庭。然而過去三十年到五十年間,大環境從支持家庭(pro-family)轉變成反對家庭(anti-family)。我們駕駛飛機穿越動盪不安、不利於家庭的環境。然而強勁的逆風陣陣吹來,總輕易的把許多家庭吹離軌道。
過去三十年來,家庭的處境產生了劇烈的變化。一九四○年起,公立小學的管教問題從學生嚼口香糖、在走廊奔跑,轉為懷孕、強暴和暴力攻擊。
同時,雙親中有一人在家照顧孩子的百分比,由六六‧七%降為一六‧九%。今日兒童平均每日看電視的時間長達七小時,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卻不到五分鐘。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認為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觀念概述人類的歷史,就是:「沒有任何事物比成功更容易消亡。」
挑戰已經改變,我們必須培養因應新挑戰的方法。光有建立穩固的家庭的意願,仍嫌不足,我們需要新的想法和技術──也就是本書所談的「七個習慣」這個架構。即使在騷亂不安的環境,許多家庭仍能運用這個架構步上正軌。
我鼓勵你每週安排一段「家庭時間」。這段時間,避免意外狀況或不速之客的干擾。你可以用這段時間規劃事情、進行溝通,或者跟家人談笑。我也建議你和家人定期安排一對一的談心時間,由對方決定談什麼。如果你能做到這兩件事,你的家庭生活品質一定能迅速提升。
為什麼要擬定使命宣言?為什麼要安排家庭時間?為什麼要一對一談心?因為世界變化太快,若不設計新的模式或架構,家庭將會被吹離航道。
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說過:「靈活運用自己充分了解的原則,這樣的習慣就是擁有終極的智慧。」你不必試上百種新方法,只要一個基本原則的架構,讓你能在各種情況下加以運用。
這七個習慣建立了這種架構。藉由這個架構,你可以了解各種家庭問題,並開出解藥。你可以找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前幾個步驟。這些習慣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一種思考方法,使你逐漸明白該怎麼做、在什麼時候去做。
本書的第二項期許就是說明,無論你身處何種情境,七個習慣的架構都是極有效的工具。它們能讓你看出病癥所在,讓你由內而外積極改變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