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洋素養的推動,是當前國際海洋教育發展的重點。
1966年美國國會通過海援計畫(Sea Grant Program),1970年成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 NOAA)進一步接管與推展海援計畫。2005年NOAA與國家海洋教育者協會(National Marine Educators Association, NMEA)共同制定出美國的海洋素養架構(Ocean Literacy Framework)及內涵,進而促發2011年歐洲海洋科學教育者協會(European Marine Science Educators Association)及2015年亞洲海洋教育者協會(Asia Marine Educators Association)的成立。另外,1984年成立的澳洲海洋教育學會(Marine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也受到NMEA影響,進而在2007年成立環太平洋海洋教育者網絡(International Pacific Marine Educators Network)。也就是說,從美國、歐洲、亞洲、澳洲到環太平洋國家,一致以「海洋教育者」來整合發展力量,形構出國際間推展海洋素養的共同氛圍。
臺灣的起步有些晚,但在推動的組織架構上卻顯得相當具有系統性。關鍵在於2007年教育部頒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後,不但協助各地方政府設置海洋教育資源中心,更進一步設立「高中海洋教育資源中心」,以及統整與規劃全國海洋教育發展的「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於2015年起聯合各縣市推動海洋素養,2018年進行第一次全國海洋素養調查,將發展面向從國小、國中延伸到高中及社會教育,並透過「海洋教育者培訓計畫」研發與推動三階段系統課程,逐步建置出屬於臺灣自己的海洋教育發展體系,也漸漸成為亞洲地區發展海洋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於2018年10月1日至5日,繼澳洲(2008)、斐濟(2010)、智利(2012)、日本(2014)、印尼(2016)之後,由臺灣主辦「2018環太平洋海洋教育者國際研討會」。
國際海洋教育者逐漸關注臺灣的推動方式,讚譽聲出現之際,我們更應該誠懇省察自身的實際情形和可能問題。可以這麼說,臺灣十年海洋教育的推展只是在萌芽階段,促動了教育之後,更要有「百年樹人」的思維和準備,從學校延伸到家庭、擴展到社會,一點一滴讓海洋在文化底蘊裡著根,才可能真正讓人與海洋擁有永續和諧的互動關係。
對臺灣來說,海洋同時具有本土性與國際性。臺灣的歷史發展、政治背景、自然環境與人文韻味,皆與海息息相關。若有意識的透過教育歷程讓所有人從小接觸海洋,在語言、人際、文化、經濟、法律等各方面產生更寬廣的視野,才不致封閉於小島,而得以立基本土、走向世界。透過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推展海洋素養,能讓我們經由海洋走進國際,思維和生涯不被陸地局限,進而擁有更開闊的眼界及未來。
吳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