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自脊來》
你的生活型態,就是你的健康狀態
肩頸酸痛、腰酸背痛雖然不像高血壓、糖尿病,有危及生命之虞,但跟「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一樣,大大影響生活品質,以前多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出現頸椎退化、脊椎側彎、骨盆歪斜、五十肩、長骨刺…等各種症狀,但現在這些毛病的患者年齡層大幅下降,「酸痛族」人口多到令人咋舌,酸痛已成現代人的一種文明病。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腰酸背痛、肩頸酸痛等各種酸痛問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造成各種症狀的不是你的年紀,而是你怎麼過日子!
為什麼貓狗比較不容易長骨刺?
在老一輩觀念中,他們從年輕操勞到老,所以年老時身體退化,腰酸背痛是自然也正常的,他們對現在的年輕人並沒有過度勞動,卻已經這裡酸那裡痛,著實難以理解。
「老了」只是腰酸背痛其中一個原因,如果年輕時甚至自小就不注重保護脊椎,隱性傷害長期累積,「時間到了」就出現各種顯性症狀,而這個「時間到了」,未必是「年紀大了」!
以骨刺來說,過去骨刺患者的確多是老年人,因年歲漸長、脊椎老化,不免長出骨刺,但現在長骨刺已非老年人專屬,姿勢不良的年輕人、愛穿高跟鞋的女性,都會因脊椎受壓迫而長骨刺。
我常在演講及上課時詢問聽眾及學員,有沒有想過,同為哺乳類動物,人類有脊椎,狗跟貓也有脊椎,為什麼人類容易長骨刺,貓狗比較不容易長骨刺?(動物比較不容易長骨刺只是一種概略性說法,事實上腰身較長的狗如臘腸狗、西施狗等,也有長骨刺的困擾。) 每次拋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都五花八門,有人說因為貓狗常啃骨頭有充分鈣質、有人說牠們不時伸懶腰做伸展運動、有人說牠們不用打電腦、有人說因為人類兩隻腳狗貓四隻腳,賓果,最後一個答案對了!
有句玩笑話這麼說:「直立是人類最大的特徵,橫躺則是不變的結局」,道出人類與其他動物結構上最大的不同點。人類經過漫長的演化,最後終於擁有直立的脊柱,前兩足進化為雙手,能夠站著活動,但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頭的重量會往下壓到頸椎,身體的重量會壓到腰椎,而狗跟貓像桌子一樣有四隻腳,背部朝天,頭不會壓到脖子,身體的重量分攤到四隻腳,所以相較而言,人類脊椎負荷大。
正因為脊椎負擔大,有學者及醫師從人體結構的觀點,提出一種似是而非且消極的說法:「腰痛是人類必然的、逃脫不了的命運」,理由就是人類上半身的重量都落在腰椎上,腰椎除了支撐上半身的重量,還成為軸心協助上半身做各種轉動的動作,因此長時間使用後,酸痛與退化是必然的。
從力學作用的角度來看,這麼說好像沒錯,但這等於承認人類的身體還沒有進化到能夠直立運作的程度就用兩條腿行動,導致脊椎受累,造成腰酸背痛。
但事實非如此,腰痛雖然是人類獨有,並不完全是結構問題,人類由於大腦日漸發達,生活型態與功能改變的同時,體型也隨之改變,因此,擁有直立身姿的人類,只要姿勢正確,脊椎支撐功能絕對能滿足日常活動所需,腰酸背痛絕非人類直立的代價與宿命。
行立坐臥姿勢大檢測
不好的姿勢如何傷害脊椎,讓我們從「頭」說起。
◆ 頭擺錯位置,頸椎當然出問題
一個人頭部的重量大約是自身體重的十分之一至十三分之一,以成年人而言,頭部約有五至七公斤重,同等重量的東西拿久了手會酸,頸椎承擔這麼重的頭,多數人想當然爾,長時間下來頸椎當然「凍未條」。但如同前面所言,人類進化到可以直立,有它的道理跟條件,當我們身體打直,頭部擺在正確位子上,就算在頭頂上再加個二十公斤,像峇里島的農民這樣走路,頸椎都不會出問題,可是現代社會多數人都把頭擺錯位子,才造成頸椎狀況連連。
什麼叫把頭擺錯位子?我們來親身體會一下:在椅子上坐直身體,然後仰頭看天花板,是不是覺得頭的重量都壓在彎曲的脖子關節上?這個姿勢讓頸部關節受壓、肌肉緊繃、血液循環不良,呼吸跟講話都覺得困難,非常不舒服。但我看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幾乎都用這種姿勢吃東西、聊天、打電腦、看電視……,長此以往,頸椎不出問題才怪。
一定有人提出異議,誰沒事會一直仰頭?沒錯,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長時間仰頭看天花板,但類似的姿勢卻時時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很多人喜歡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東西,食物放在沙發前的茶几上,茶几比餐桌低,必須身體前傾才吃得到東西,此時要看電視,不抬頭是看不到的,於是這個人的姿勢就是:坐在沙發上身體前傾(駝背)、抬頭下巴凸出。
照一張X光片,就可以看出,這個姿勢對頸椎的壓迫,跟仰頭看天花板是相同的。
想一想,你上班打電腦時、在家邊看電視邊吃東西時,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姿勢?所以,別以為只有仰頭看天花板才會傷害頸椎。
還有很多人不只坐下來駝背,走路及站立也駝背。
當一個人挺直身體走路,視線自然而然看著正前方,但駝背的人因為頭往下垂,視線也是往下的,走在路上時為了有比較高的視線看前面,一定會「抬頭、下巴凸出」;站著不動時更糟,不只駝背,還凸小腹,若要與人交談,也必須「抬頭、下巴凸出」。
「駝背、抬頭、下巴凸出」是駝背族每日必奏的三部曲,但這是荒腔走板的曲調,頭部長時間擺在錯誤的位子壓迫頸椎第六節及第七節,能不出問題嗎?
◆ 坐臥不當,腰酸又背痛
放錯位子的頭傷頸椎,歪斜的身體傷腰椎。
我在演講時常問聽眾的另一個問題是:站著與坐著,哪一種姿勢腰部的負擔比較輕?多數人都以為坐著比較輕鬆,然而科學研究的結果,坐下時腰部的壓力反而大,因為坐著時雙腿雖然得以休息,但腰椎還是得「工作」負荷身體重量,如果坐姿不良,對腰的擠壓比站立時還大。
偏偏行立坐臥這四件事,「坐」占去大多數人每天最多的時間。曾有統計指出,上班族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平均超過十小時,此外,三餐坐著吃、開車坐著開,晚上回家坐著看電視、上網,連假日與朋友相約聚會,從吃吃喝喝到看電影唱KTV,統統都坐著,對脊椎的傷害不言而喻。
不良的站姿跟坐姿,都會導致腰部側面至大腿內側的腰大肌緊縮,長時間下來,就會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穿高跟鞋走路還多好幾重傷害:由於腳跟被墊高了,身體重心前移改由前腳掌支撐,不但踝關節穩定性變差,容易扭傷腳踝,連鎖效應還有膝關節磨損退化、骨盆前傾、腰椎過度彎曲等。
到了晚上睡覺,脊椎總可以休息了吧!NO、NO,如果你的睡姿也不良,脊椎就必須繼續忍受折磨。
有駝背習慣的人很難平躺仰睡,因為平躺腿伸直,腰大肌就緊縮,力學作用讓腰部朝天花板拉高,會感覺腰部懸空很難受,側睡或趴睡就舒服多了。但很多人因枕頭高度不夠頭部下滑,變成耳朵靠著肩膀睡的姿勢,雙腿彎曲則讓臀部歪斜,往往一覺醒來發現落枕了,然後膏肓(背部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柱的地方)也不舒服,年紀再大些還可能手麻,不少人的五十肩是這樣睡出來的。
《好姿勢,救自脊》
第一章 脊椎弧度決定你的生命曲線
上了年紀的人常常變矮了,也就是台語說的「老倒縮」,但人老了身高一定會縮水嗎?為什麼會縮水?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椎間盤變扁變薄了。
人體有二十三個椎間盤,一個人只要每個椎間盤少一公釐,就矮了兩、三公分!但失去這兩、三公分,不是身高矮了兩、三公分這麼簡單,它其實是身體發出警訊,提醒你脊椎有狀況了!
人類直立靠脊椎,但脊椎並不是直挺挺的像一根棍子,它是有曲線的,頸椎、胸椎、腰椎各有其彎曲的弧度。脊椎要健康,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們生活中立行坐臥所有姿勢,都要保持脊椎原本的生理曲線,才不會壓迫或磨損脊椎,造成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等問題。
脊椎椎管內的脊髓,是人體最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人體有三十一對神經從脊椎分布到全身各處,每一對神經根影響不同的肢體部位,像頸椎神經與頭、頸及手臂功能關聯重大,腰椎的神經攸關臀部和雙腳的功能,當椎間盤變扁變薄或突出、長骨刺,就會壓擠神經根,造成症狀、酸麻、疼痛,這就是為什麼人體骨骼、肌肉、筋膜、神經的問題,幾乎都跟脊椎有關。很多人長期肩頸酸痛、腰酸背痛、膝蓋疼痛,癥結也都在脊椎。
從脊椎的曲線又稱「生命曲線」、「療癒曲線這點看來」,就可以知道擁有健康的脊椎是多麼重要。當任勞任怨的脊椎以各種症狀及疼痛提醒身體的主人:「拜託不要再折磨我,我已經過勞了」時,請正視脊椎的呼救。
姿勢異常導致功能失常
我演講時常常告訴聽眾,一個人腰酸背痛的原因,其實台語六個字「姿勢壞,欠運動」就說完了,專業一點的用語是「姿勢異常」與「功能失常」。
什麼叫「姿勢異常」?就是生活中各種不良姿勢。什麼是「功能失常」?就是身體的肌肉、筋膜無法發揮功能。
一個人如果總是姿勢不良,比如站著就是挺肚駝背三七步、坐著就是歪著身體蹺二郎腿、看電視就是癱著坐、打電腦就是佝僂著腰抬頭下巴凸出……,用不對的方式使用身體,長期下來,肌肉、筋膜、關節功能失常,肩頸酸痛、腰酸背痛、膝蓋疼痛就一一上身了。
姿勢異常讓功能失常,更多的姿勢異常導致更多的功能失常,進而產生更多的症狀,以致於人們一直在處理症狀,追著醫師問自己肩頸僵硬怎麼辦?腰痛怎麼辦?長骨刺怎麼辦?
破解健康與酸痛的三大迷思
從事脊椎保健教學的經驗讓我發現,社會大眾對「健康」這件事,普遍有三個錯誤迷思。
迷思一:錯把身體當物體。
人體是有生命有心性有靈性的「mind body」,並非「physical body」,但很多人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手機、電腦般的用品,壞了就是送修,所以當身體有狀況時,就到醫院「進廠維修」。當你習慣只用醫療解決身體的症狀時,你就是在物化自己的身體,而且依賴他人來對待你的身體。
迷思二:錯把痛點當重點。
台灣醫療「俗擱大碗」,造成民眾高度依賴醫療,一旦疼痛出現,無論頭痛、牙痛、胃痛、肩頸酸痛,患者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痛點上,一有疼痛就找醫師。但處理痛點就能根治症狀嗎?不能的!因為痛點並不是重點,處理疼痛真正的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產生的原因。
既然功能失常是姿勢異常造成的,想讓脊椎、肌肉、筋膜、關節的功能恢復正常,必須從改掉壞姿勢做起。可是多數人卻只聚焦在處理症狀,而沒有去阻斷創造症狀的源頭,本末倒置了。
以肩頸酸痛來講,請大家做一個動作:豎起左手食指,然後右手食指按在左手食指指尖上,用力往後壓,此時左手食指連接手掌的地方是不是會痛?這個痛點的產生,是因為有外力壓著指尖所致。
肩頸酸痛就好比這個情況,當我們胸前肌肉短縮,肩頸背部就繃緊了,長時間下來就產生疼痛,但大家往往只處理出現疼痛的地方,卻沒有想到,放鬆胸前短縮的肌肉才能徹底消除疼痛。以剛才請大家做的壓手指動作來說,如果把被用力往後壓的左手指尖放開來,痛點自然就會消失。
迷思三:錯把不痛當健康。
當症狀被療癒、疼痛消失了,大家就以為自己恢復健康了。但沒有症狀、無病無痛並不等於健康,因為痛點只是在醫療處置下暫時消失而已,只要你沒有從根本解決疼痛發生的原因,一段時間後它會再度發作。
以上這三個錯誤的迷思,讓很多人認為身體同部位同症狀的毛病周而復始產生是「正常」的,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只在每一次症狀又發作時,趕緊求助醫療。就醫時,醫師當然是針對症狀給予治療,醫師跟患者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消除症狀,而忽略了姿勢異常跟功能失常這樣的惡性循環。
但我們不是因為有痛點才不健康,我們所有的症狀、不舒服、疼痛,都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模式而產生,痛點只是呈現最終的結果。
醫療只能讓你解除症狀,無法讓你更健康
「早日康復」是大家探病時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家有沒有留意過,「康復」的意思是恢復健康,然而醫療的功能只是幫助生病的人消除疾病或症狀,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症狀消除就恢復健康了,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症狀消除後,仍然持續在生活中創造症狀,壞習慣沒有改掉,所以不但沒有恢復健康,身體還一天比一天更衰敗。例如閃到腰或椎間盤突出的人,被醫師治癒之後,若持續以不良姿勢過生活,他的腰只會更脆弱。
想要更健康無法只靠醫療,更必須靠自己努力,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疾病管理靠醫療,健康促進靠自己」,全依賴醫療,自己不願付出,所有的疼痛症狀將伴隨你到老,永遠沒有辦法更健康!
但台灣的醫療太方便太便宜,讓大家覺得「生病去看醫師就好了,學如何變得健康做什麼?」以致人們普遍只有處理症狀的需求,沒有創造健康的動力,結果就是台灣已經進入「活得長、活得久,但活不好、死不掉」的年代,生病的老人家平均臨終前臥床六、七年,拖著病體的當事人痛苦,照顧者也苦不堪言。
人體絕大多數肌肉、筋膜、骨骼、關節、神經的酸麻疼痛,都是功能不好造成的,而非病變,所以,請好好想一想:你的種種症狀,是真的生病了,還是只是功能不好?相信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自己其實只是功能不好罷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生病了,你的思維就是「疾病取向」,你專注在特定症狀上,期待醫師提出明確的治療方案解決你的問題,讓你得以逃避症狀帶來的疼痛;如果你覺得自己只是功能不好,你就是用「功能取向」的思維面對問題,你會專注在如何恢復身體所有功能及如何讓功能更好,努力做到力所能及的部分,創造自己想要的健康。
上面這兩種處理方法的差異在於,「疾病取向」是「因為不懂,所以依賴(醫療)」,心態是消極怠惰的;「功能取向」則是「因為不懂,所以學習」,心態是積極進取的。
因此面對脊椎造成的各種毛病及症狀,你真正要做的絕對不是只有看醫師,身體疼痛不舒服時的確需要就醫,但除醫療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改變你的生活型態,建立正確的動作認知,以及進行功能訓練,才能不只擁有健康,更能創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