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推薦序
從象牙塔到菜市場
我是在成為台大化工新鮮人的那一天就認識作者,算算已經十幾年了。因為謝博士和我的學號的最後三碼是一樣的,他於是成為我的直屬學長;這位直屬學長不僅給我許多學業上的建議,也讓我見識到他願意為自己的理念付出的堅持與勇氣。
比方說,當時系上決定聘任一位備受爭議的教師,像我這樣的普通學生,就算心裡有點困惑,也只是選擇默默接受。但學長卻挺身而出與系上、學校溝通,理性提出此事的爭議與風險。身為一個學生卻站出來跟系上管理階層對抗,我很難想像為什麼有人要去承受這種壓力?後來才明白,這就是謝博士不去做,他心裡會不痛快的事情。
謝博士從學生時代就如此仗義執言,因此當我後來讀到謝博士的《長化短說》系列文章時,一點也不驚訝:看不下去社會上流傳錯誤的觀念、大眾被操弄或蒙蔽,非說些什麼不可,這就是謝博士的個性。每次學長有新文章發表,我都會認真拜讀,並且佩服他於的文筆――因為在大學任教,我很清楚在學校課堂中,最困難的就是將專業知識,轉為學生能夠迅速理解內化的資訊;但要知道,在我課堂上的大學生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謝博士專欄的讀者卻是更廣泛的一般大眾,因此文章內容不但要具備正確的專業知識,還要能夠平易簡單讓讀者能夠理解信服。要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不但要有深厚的科學知識背景,還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我所認識的謝博士除了是專業化工人,閒暇的興趣竟然是文學和歷史;我想,除了謝博士之外,大概很難找到第二人選來寫「長化短說」這樣的化學科普專欄。
謝博士在求學時期由調配玻尿酸原液,引發事業靈感,這至今仍是學弟妹們津津樂道的故事。直到現在,他的團隊已是十年有成的國際公司,但在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從學生時代就不曾改變的,對於事實以及理念的堅持;我想這應該是支持謝博士在忙碌的空中飛人生活中,持續為讀者撥空撰寫專文的最大動力。
隨著網路發達,我們已經身處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對於沒有專業背景的人,被行銷廣告欺騙、被網路謠言蒙蔽、或被媒體標題恐嚇,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謝博士的文章不僅提供讀者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教育讀者必須先了解事實再下評論,所以我認為「長化短說」專欄的價值遠遠大於傳遞化工知識的平台。因此,我非常開心看到這本書的誕生,也由衷推薦給對於事實以及理念有所追求的讀者們。
王翔郁(美國普渡大學化工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2》
推薦序
AI時代仍不可或缺的化學素養
一個寒冷夜裡,田妮妮在宿舍打code趕作業,因為手凍僵了code愈打愈慢。她想起抽屜裡有滕正男送的暖暖包,於是開抽屜、撕封套取出印有一隻像棉花糖狗狗圖案的暖暖包。反覆搓揉後,手暖了,接著田妮妮用這溫暖小物捂著冰冷的臉,想到滕正男的貼心,她更覺溫暖了。隨著暖暖包愈來愈熱,她心裡OS:「真神奇,搓揉數秒就變熱!」因冬天剛到,她決定到動感網路市集找找便宜、好用又好看的暖暖包。在琳瑯滿目廣告中,她一眼就看到最符合她氣質美的商品,那正是滕正男送她的,心有靈犀呀!這牌暖暖包還標榜100%無化學添加、奈米發熱快又久、無毒無害、環保可分解呢! 會心一笑,田妮妮決定掃貨買五箱。點選數量、輸入地址、確認結帳……大功告成後理應繼續打code趕作業,但她心裡又OS:「真神祕,究竟暖暖包是怎麼製造和作用的呢?上FB社團問大神好了……」才登入FB還沒找社團,動態時報就神奇地出現剛買的商品新聞:「日本野原公司遭踢爆其熱賣狂銷的棉花糖牌暖暖包驗出含塑化劑致癌物質且所用的奈米粒子會加速肌膚老化、皺紋生成,生產工廠還偷排放PM2.5……」一瞬間,田妮妮捂在臉上的暖暖包落下打到鍵盤,心中浮現隱隱恐懼。溫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陣涼意……;而在家裡的滕正男莫名打了噴嚏,他房間牆上那隻小白兔娃娃好像也跟著發抖起來……
故事雖是虛構的,類似情節卻常發生在你我周遭。我們享受現代化學科技便利的同時,也承載著化學源自中古世紀煉金術那份認知與記憶。時至今日,人們大抵已不相信煉金術士尼樂•勒梅還活著,更不相信有那麼一顆小哈利和佛地魔相互爭奪、可點石成金、煉製長生不老藥的魔法石真實存在,但我們仍對化學抱持類似的想像力。基於這樣的想像力,科學家和工程師攜手創造了媽媽會愛上露營的防風潑水外套、爸爸能輕易下廚煎蛋包飯的不沾鍋、阿嬤不必怕追劇追到iPad斷電的充電寶,以及能幫助阿公享受美食的降血糖藥。然而見證神奇之後,我們若不能知道其作用原理與限制,就會心存神祕感,讓江湖術士能找著操作誇大與恐懼的空間,進而讓我們買下或腦補這些誇大與恐懼。
那麼我們該如何知道現代化學科技的作用原理與限制,並學會判斷相關廣告說法、新聞報導與LINE轉傳訊息的真偽呢?當然教授們最喜歡大家回到學校來好好修課、考試並多多查閱科學文獻,最好還進實驗室培養點研究實證精神。但,這太難了,也不是終身學習的範式。對大多數人而言,比較可行、有效且可靠的方法,還是找本有趣、讀得下去、能對生活有益的科普書籍,從一篇篇文章中,累積自己的化學知識與鍛鍊科學思維。
在《謝玠揚的長化短說2》裡,作者謝玠揚博士承續前一冊《謝玠揚的長化短說》的幽默筆觸,應用自身紮實豐富的化工醫美知識與文獻分析能力,以案例與思辨對話方式深入淺出解說關於廚房衛浴、健康食品、疾病新聞、食安議題、美容保養、生化常識與環境保護等七個面向三十七個化學科普題材。其中許多題材都是當下新聞或網路社群熱議有關健康、安全與環境的FAQs。例如矽膠製用具可以放烤箱、微波爐嗎?不沾鍋的塗層為何?「塑膠湯匙」上的編號又代表著什麼意思、使用上要注意嗎?化妝品、保濕品的美麗祕密是?細菌、病毒有何差異?可分解的吸管真的那麼容易分解嗎?當然書裡也包含著田妮妮很想知道的暖暖包原理。因為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謝玠揚的長化短說2》讀起來頗類似現代版的《十萬個為什麼》,讀者在了解為什麼的同時也能增加科學知識、生活常識以及對廣告、網路消息的分辨能力。雖屬大眾讀物,但此書仍極富科學精神,尤其是作者能不斷引領讀者理性思考化學劑量效應與避免陷入顧名思義的無限腦補想像,進而還給化學其原本該有的科學定位與角色。
因與作者多年同窗情誼,很榮幸能在本書面世前先睹為快並為其作序。從大一到博士班期間,作者在同學們眼中,向來就是一個博學多聞、成績傑出、才華出眾並富有正義感的學霸型斜槓人物。畢業迄今,我除對作者創業有成與有榮焉外,也對他能保有如此熱誠、願將難說難懂的化學知識以生活故事誌方式介紹給忙碌、訊息過載的社會大眾感到相當敬佩。所以我很樂意將生平第一個推薦序獻給這樣一位像《解憂雜貨店》老闆那樣認真為大家解惑的作者。
最後願讀者從《謝玠揚長化短說2》中獲得樂趣與知識進而實用在生活的諸多方面。
話說此推薦序寫完後,聽聞謝博從FB私訊中收到一個提問寫道:「謝博,小徹說水喝多會導致身體一氧化二氫中毒是真的嗎?怎麼辦,我喝了好多水啊……」問題下方署名永遠五歲的新之助。謝博,是真的嗎?
陳林祈 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
自序
喜歡買「不含化學成分」的用品?其實,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
知知名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Chemistry)最近以「無添加化學物」為主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內文這樣寫道:
「食品、化妝品的製造商在行銷宣傳中大量使用『無添加化學物(Chemical Free)』這個字眼,這個字常常被錯誤地使用,並暗示該產品是健康、源自天然的。我們徹底檢視並分析了這些產品,包含乳液、化妝品、草本食品、家用清潔劑、食物和飲料。本文將列出所有我們已知正確使用『無化學成分』的所有產品。」
你以為在這段文字之後會看到一長串的產品清單,並且打算從此在賣場中遵循這個清單採買?很遺憾,在這段文字之後顯示的是──本文以下空白。根本沒有任何一項產品被列在這裡。《自然》用這篇看似正經的文章,諷刺所謂的「無添加化學物」的產品其實根本不存在!
看到這篇文章,我心裡真是百感交集:終於越來越多人肯出來說真話,不再放任市場上那些欺騙大眾的行銷字眼了。
舉一個最有趣的例子,這幾年在台灣民生消費市場上吹起一片風潮的「無添加」,尤其是在健康食品及美妝類商品,有時根本直接在商品名稱前面冠上這三個字。再加上這幾年民生用品、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可以看到有很多業者大大的標榜他們是「無添加」產品,嘗試取得消費者的信賴。不過,所謂「無添加」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
台灣有許多的語彙都來自於日本,譬如目前當紅的「小確幸」來自於村上春樹的作品,便利超商的「御飯糰」、「宅急便」也是日文詞彙嫁接而成。「無添加」的來源也是日本,但就像原本代表乾脆、爽口的「阿莎力」,飄洋來台變成豪邁、海派之意一樣,「無添加」在台灣的理解已經不同於原始的內涵。
「無添加」到底是沒添加什麼?這個詞的由來要追溯到日本的厚生省(化妝管理部門)早在五十年前(一九六○年)制定的「藥事法」,以先審再上市為原則,定義了一○二種「表示指定成分」,包括了防腐劑、界面活性劑、乳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人造色素、人造香料、螢光劑等等。如果業者有使用這一○二種成分,就必須標示在包裝上;如果沒有,包裝上可以完全不用列出成分表,直接標注「無添加」。所以「無添加」在以前的日本,是有明確的意涵的:本產品不包含日本法規所定義的一○二種成分。
「以前的日本?」
對,以前的日本。因為早在二○○一年四月之後,日本就實施了全成分標示——簡單說,現在在日本根本就沒有「無添加」的產品了。所以現在廠商宣稱所謂的「無添加」,其實根本就沒有明確標準,也沒有主管機關把關。況且,就算是拿五十年前規定的一○二種成分來看,很多號稱「遵守日本厚生省無添加規範」的廠商,大概根本就沒去翻過規範:因為產品成分表上列出來的成分,根本就在一○二種之中啊!
所以,不只化妝保養品,食品以及其他民生用品也一樣,「無添加」根本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行銷術語。看到這三個字,務必要張大眼睛看、仔細想想,到底是無添加了什麼?
針對市場上常見的幾種宣稱方式,我們來看看到底有沒道理:
◆ 無添加色素、香料
這個是可能的。
◆ 無添加防腐劑
這個就有趣了。很多廠商只是玩弄文字遊戲,把事實上是防腐劑的成分,改稱呼為其他名字。真正要做到無添加防腐劑,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無菌充填、無菌包裝。如果是一次用不完的東西,還得搭配上不會逆流、不會讓空氣進入的密封式瓶罐,才能真正做到無添加防腐劑,同時保障產品安全。我只能說,的確是有認真用心的廠商推出這樣的產品,但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少。
◆ 無人體有害物質添加
這句話根本是笑話。連喝水喝太多、鹽巴吃太多,都有可能中毒了,哪有可能保證絕對沒有「人體有害物質」呢?
◆ 無添加人工化學物質
別鬧了!除非是純天然,未經加工,也沒使用任何肥料或除蟲劑的農產品,否則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化學物質的。
身為明智的消費者,我們要有個觀念,看到「無添加」,第一個就要去問、去想,到底是無添加那些東西?而不要盲目地相信什麼化學成分都沒有添加。況且,許多業者在宣稱「無添加」時,是相當有爭議空間的,他們自己替無添加下了個定義,用小到不能再小的字印在包裝、DM角落,再把「無添加」三個字大大的展示出來。
實際上去搜尋所謂的「無添加」產品,有趣的是,舉凡從化妝品、食品、民生用品,這些大喇喇打著無添加字號的商品,要嘛就是沒有全成分表,讓你根本無從判斷無添加什麼、添加了什麼;要嘛就是成分表裡面赫然出現他們宣稱不加進去的東西。
很多事情了解了就不怕。以防腐劑來說,防腐劑是必要之惡,一罐長滿細菌的商品,絕對比有添加防腐劑的商品來的更可怕;再舉個例子,石化、化學原料。只有完全沒有知識背景的人,才會見到黑影就開槍,說出「這些名字看起來就是化學原料的成分,怎麼可以用在人體?」這種傻話。
菜餚裡有氯化鈉、飲料裡有乙醇、甜點裡有β-D-fructofuranosyl-(2→1)-α-D-glucopyranoside,看起來都好可怕,你一定會覺得不能吃,但它們其實就是鹽、酒精跟蔗糖啊!與其盲目追求、相信「無添加」、「純天然有機」,倒不如好好選擇有清楚標示全成分的商品,判斷到底安不安全。
本書謹獻給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你和妳,一句老話,知識就是力量,懂得越多,就越不會被這種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
《謝玠揚的長化短說2》
自序
為了救海龜,害了北極熊?——Less is more
看到海龜鼻子裡插著塑膠吸管奄奄一息的照片,每個人都打從心裡覺得難過、不忍。你覺得應該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於是立馬上網買了不鏽鋼吸管,替海龜盡了一份心力。但是,如果我跟你說,其實不鏽鋼吸管,不但沒有比塑膠吸管環保,還會害死北極熊!你一定會覺得我在胡言亂語。
但,這是事實。
製造一隻不鏽鋼吸管所耗用的各項資源、產生的碳排放,比塑膠吸管多太多太多倍了!再加上不鏽鋼吸管的清洗刷具、塑膠套,以及清洗時耗用的水、清潔劑……如果不鏽鋼吸管沒有重複使用達到一定次數以上,真的比一次性的塑膠吸管更不環保!
「謝博士,這只是你的猜想吧?」
二○一八年二月,丹麥的環境及食物部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考慮對環境的整體影響,常見的聚脂纖維購物袋需使用三十五次、紙袋要四十三次、棉布袋要七千一百次,有機棉布袋則要重複使用達二萬次以上,才會比傳統塑膠袋更環保。看到這份數字,再想想堆在家裡各式各樣的環保袋、購物袋、環保餐具:為了愛地球買下這些「環保商品」,卻沒有養成重複使用的習慣,北極熊的棲地已經因為製造這些商品的碳排放,而更加惡化。
所以,我們到底是真的為環境保護盡了一份心力,還是只是想讓自己好過一點,買了「贖罪券」,不但對對環境沒有幫助,還造成更多傷害?
寫長化短說專欄四年多,累積了近百篇的文章。看著讀者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從對食品、生活用品安全的疑慮,到對極端氣候、環境破壞的焦慮,我常常覺得,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有一個共通的源頭,讓我們的生活籠罩在不安之中。
答案很簡單,就是「過度的慾望」。
每個人都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期待新科技、新產品可以讓生活更便利。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個「便利」的背後,都是有成本的。但對美好生活的過度渴望,讓我們產生「執念與盲從」,只接受願意相信的,而不願面對現實與真相。
因為渴望健康,看到「天然有機」、「植物來源」就不分青紅皂白百分百的信任而過量使用,最後傷了荷包也傷了身體;知道抽菸對身體不好,又想享受抽菸的樂趣,於是改抽電子菸,卻不願面對電子菸也有健康風險……這些「執念與盲從」,最後的結局,往往都是不但沒達到所追求的目的,反而付出意料之外的代價。如同一開始提到的不鏽鋼吸管:讓家裡多出一堆衝動消費的「垃圾」,而地球也在哭泣。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慾望」,讓我們變的盲目與無知;而過於豐富的物質供給,更讓我們忘了分辨哪些只是衝動性的趕流行,哪些才是真正的需求,把「想要」跟「需要」混為一談,使「慾望」一發不可收拾。過多的慾望,伴隨產生的是更多的恐懼與煩惱,以及更多的資源消耗,不只無法安心過生活,也讓地球環境遭受無情的破壞。
想安心過生活、同時愛護地球真的一點都不難!除了從科學角度去說明、解釋,讓大家心安之外,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概念是:Less is more。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真的有需要那麼多嗎?分辨「想要」與「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消費與浪費,就是最好的開始:逛街時看到可愛的環保餐具,先想想家裡是不是已經有了,就不會害了北極熊;出門自備水壺,不會產生瓶裝水的垃圾,也不用擔心喝下溴酸鹽、微型塑膠;與其盲目相信「超級食物」,花大錢追求快速減重,不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來的經濟、健康,無風險。
安心過生活,就從現在開始。身體力行,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就是保護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地球永續的機會。
「那……謝博士,到底要不要用不鏽鋼吸管啊?」
嗯,好問題。想要同時保護海龜跟北極熊,最好的選擇就是:Less is more,盡量少用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