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特寓言──開啟教育新紀元
甘特.鮑利與歐洲頂尖科學家跨界合作的寓言故事
沙漠中有巫婆可以解渴嗎?蘑菇能生產蛋白質嗎?
貓為何要改抓蜥蝪?鸚鵡要吃石頭治病?
誰是地球上活最久且超乎你想像的聰明生物?
大象為何想要有手指頭?大樹如何變強壯?
「不要期望地球生產更多東西,而要更善用地球已經生產的東西。」這是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的中心思惟。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從教育著手,創辦人甘特.鮑利寫出一系列的寓言,每個寓言都揭露了許多現實上的問題,希望改變社會制式的框架,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新的生產與消耗系統能符合地球上每個人的所有基本需求。而這樣的觀念,正需要深植到下一代的心中。透過閱讀這一系列的寓言,能讓我們的孩子學著思考,深入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認識地球與建立保育觀念。不但能增長孩子的學術知識,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商和藝術表現。
甘特寓言在每個寓言之後,特別設計了延伸思考討論的故事探索,增進孩子與家長、老師對複雜系統的了解。更讓孩子明白,每個小小的點相互連結,就能織成大大的未來,讓孩子相信自己,做個勇敢做夢、勇敢逐夢的孩子。
【甘特寓言:系列2】此系列,共有8本。
《走在水面上》
主題: 水
青蛙媽媽和水黽的家人都生病了,他們發現平常生活的水池裡有很多重金屬。因為人們在水裡加了清潔劑,讓水的表面張力變小,更能穿透衣服纖維,洗淨衣物。結果這些清潔劑破壞了水的結構,讓水黽無法走在水面上,而水裡長久以來的重金屬也就更容易穿透生物的皮膚,讓生態系統更加惡化與污染。
《香菇喜歡咖啡因》
主題: 食物
人們將咖啡渣或茶包丟到有機類的垃圾裡,引起蚯蚓抱怨咖啡因讓他不舒服,連乳牛也不能吃到有咖啡因的飼料,否則會精神緊張,讓生產的牛乳變少。但香菇卻因有咖啡因可以長得更好、更快而開心不已,還可以把咖啡因轉變成其他生物放心吃下的有機廢料。對某種生物不適合的東西可能是另一種生物的養分,將不同的能量串聯,使整個系統更有效率,創造出更好的生產力。
《家在哪裡?》
主題: 居住
在加拉巴哥群島上,有著全球唯一的熱帶企鵝,他遇上了感覺是外來客的紅鶴,企鵝詢問紅鶴:「你是來參觀的嗎?」紅鶴回答:「這裡是我的家,只要有足夠的藻類可以吃,我在哪裡都可以生活。」於是他們討論著誰才是外來種的問題,哪裡才是彼此的家?並發掘出自然界的法則:「規則永遠有例外」。因為自然系統有例外並充滿刺激,迫使我們必須永遠保持敏銳與警覺。\
《河馬美容院》
主題: 健康
河馬媽媽輕鬆的坐在河床上,就能享受美容院的各種服務。因為有很多好鄰居會幫她打理,魚類會把她的皮膚清潔乾淨,把長在背上的海藻吃掉,讓她更粉紅好看,還會幫她把牙齒清洗乾淨……,生物們利用各種共生的方式生存著,就像當我們生病或過敏,也會有無數個看不見的生物活動,負責保護我們的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蘋果會飛嗎?》
主題: 能源
貓頭鷹藉由成熟快落地的蘋果,試著想要教導老鼠有關地心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討論中,他們發現地心引力的數學公式,根本是一種處在真空狀態裡的假設,但生活中卻沒有地方真正是在自然的真空狀態。讓我們不禁思考:是否科學只是真相的概況,而不能真實反映出我們看到和經歷到的真相?
《魔術帽》
主題: 工作
魔術師羅伯特到德國為一位啤酒釀造師表演魔術,他用餵牛的穀渣變出了麵包、蘑菇和香腸。其實,這就像是一場大自然的魔術秀,運用釀酒廠不要的穀渣做麵包、栽種蘑菇,也做出蘑菇的素食香腸,免除傳統含有抗生素的香腸。這些創意的好點子,不但能提供資源再利用,也是健康又環保的做法。
《少偷一點不行嗎? 》
主題: 教育
約翰到教堂向神父懺悔,坦承自己常常偷東西,並表達要少偷一點,但神父回應他必須永遠不再偷東西才是好孩子,否則會下地獄。約翰困惑的引用父親工廠減少排放毒廢氣,卻仍是在污染環境,反而成為英雄受表揚為例來反駁。重新闡釋了人們對不同事情的雙重道德標準與對既定邏輯的再思考。
《親師手冊》
介紹系列中的書,包含:
.背景知識——各學術領域的背景知識。
.情緒智商——體會寓言主角的感受。
.藝術——提供相關的藝術活動。
.建立知識連結——建立知識系統的連結。
.落實能力——提供實際行動的策略。
.這裡的故事或延伸的討論——以台灣觀點,連結與寓言相關的本土經驗。
.更多的知識或故事的反思——以台灣觀點,連結與寓言相關的深入探討。
.故事的靈感——故事的真實基礎。
作者簡介
甘特.鮑利(Gunter Pauli)
1956年生於比利時,是一位經濟學家與企業家,也是「藍色經濟」模式創始人,1983年以27歲的年紀與施振榮、林懷民等人同時獲選為第一屆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是該屆最年輕的當選人。1994年成立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開啟有別於一般學校系統的教育計畫平台,推廣以無廢棄、零污染、低成本的方式來解決環境問題,以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