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對佛教現代化的貢獻
體現在人間佛教的弘揚和實踐
本書是佛光山十八位法師及開山長老的訪談
記述近半世紀師徒「佛教靠我,捨我其誰」的故事
特別收錄「遠見創意製作」精心攝製
《佛教靠我》、《星雲傳承》影音雙碟
歷時四年製作、跨越八個國度取景
深刻影像記錄與專訪星雲大師和多位弟子
看大師與人間佛教,如何以無我慈悲
不分宗教、種族,用教育翻轉無數人的宿命
星雲大師出家八十餘年,佛光山開山亦逾五十載,培養僧眾弟子一千三百人,全球五大洲建寺院道場三百間。對漢傳佛教的振衰起敝,對整個佛教現代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人間佛教的弘揚和實踐。
九十四歲的星雲大師,寫過一首著名的偈,三個版本反映他人生的三個階段:
一:願心廣大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所願,佛光普照五大洲。
二:願力已成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三:走入眾中(成為佛陀座下佛教徒之一)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本書是十八位法師及開山長老的訪談,記述近半世紀師徒「佛教靠我,捨我其誰」的故事。
星雲大師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作為佛光山的未來指引。
他的傳承者已在全世界為光大人間佛教續添新猷。
《佛教靠我──星雲大師紀錄片》
歷時四年製作、跨越八個國度取景拍攝。以星雲大師接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專訪為主軸,看大師與人間佛教,如何以無我慈悲,不分宗教、種族,用教育翻轉無數人的宿命。
規格:DVD-ROM
片長:78分鐘
《星雲傳承──人間佛教的集體創作》
片長:34分鐘
以深刻影像忠實記錄與專訪星雲大師多位弟子,看星雲大師的「集體創作」的管理理念,實踐「給」的哲學。他的慈悲、遠見及創意,是宗教上的思索創見,集眾之力,共成共榮、發揚光大人間佛教。
規格:DVD-ROM
片長:34分鐘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曾參學金山、焦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一九四九年春來台,一九五三年創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的基礎。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三百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並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編著《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六十五冊,收錄畢生著作。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以地球人自居,對於: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理念多所發揚,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高希均(總策畫)
南京出生,一九四九年來台,一九五九年赴美讀書。於一九六四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一九六四―一九九八)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等。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顧問。一九八○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又創辦「小天下」少兒讀物,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與「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及《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行人,持續推動進步觀念之傳播。二○○二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二○一三年獲亞洲大學名譽博士;二○一四年獲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除英文著述外,中文著作在台出版逾二十種,其中三種獲金鼎獎,在大陸出版著作有七種。
王力行(總策畫)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四川重慶。自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在廣播、廣告世界中摸索興趣。直到一九七二年,自美返國後,進入《綜合月刊》,踏上雜誌之路。先後擔任《綜合月刊》編輯、《婦女雜誌》主編。一九七八年赴港,負責《中國時報》香港辦事處。一九八○年返回台灣,任《時報雜誌》副總編輯。一九八一年,《天下》雜誌創辦,擔任副總編輯。一九八六年任《遠見》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人。現任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總編輯。著有《請問,總統先生》、《愛與執著》、《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鬧中取靜》、《三人行看台灣新價值》、《字裡行間》、《思維遠見》、《與時代的對話》,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章節試閱
〈佛光山未來展望〉(節錄)
星雲大師
五十年前,剛創建佛光山時,我構思了佛光山未來的整體樣貌,請中油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協助繪製了一張草圖,西邊有佛教叢林學院、大悲殿、大慈庵;中間山脈從不二門、朝山會舘、到大雄寶殿,為信徒的信仰中心;東山有大佛城、文殊殿、男眾部等建築群,與西山高處的峨嵋普賢殿遙相對應。
那個時候的佛光山這塊土還是滿山麻竹,到處溝渠縱橫,都有二、三百尺深。我曾經有心把這塊地送給有緣人,但沒有人願意接受,不得已只好自己來開山了,哪裡會想得到,五十年後,佛光山果真如草圖上的構思,都一一的建設完成了。如今,佛光山是僧團所在地,代表僧寶;二○一一年落成的佛陀紀念館代表佛寶,今年代表法寶的藏經樓也即將完成。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人間佛國的淨土建設,算是圓滿了。
訪美眼界寬,誓發展佛教
還記得一九七五年佛光山大雄寶殿剛落成沒多久,政府派我代表佛教前往美國參加慶祝建國兩百週年活動,我帶了二百多個團員到美國參訪,忽然眼界變得寬廣,覺得自己應該要為佛教的發展轟轟烈烈做一番事業。從此,我就立定志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不管成功與否,不為個己求安樂,要把佛法弘揚滿人間。
感謝十方大眾的護持,佛光山從無到有,逐步實現了弘法五大洲的志願,目前在全世界有三百個左右的寺院道場,所謂:「眾志成城」,在大眾僧信合力之下,我們對於佛陀終於有了一些交代。
如今我九十歲了,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清、說話不標準、兩次中風、手腳也不方便,原本五音不全,現在更是一個「六根不具」的殘障老人,再也無法等待佛光山下一個五十年的榮景。我掛念徒眾是否能接好衣缽,團結一致,集體創作,光大佛教,續佛慧命,繼續把人間佛教發揚於全球。因此我在此對未來佛光山的發展表達一些心意,佛光山未來要靠有心的四眾弟子來發揚。希望大家都能謹記在心,繼續推動人間佛教。
〈堅定教育的信念──慈惠法師〉(節錄)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問:佛教要有未來,一定要有年輕人加入,大師從很久以前就非常重視年輕人的培育?
慈惠法師:一直是這樣的。大師早期在宜蘭弘法,很多年輕人開始時只是好奇,或家裡有長輩在念佛,就接觸看看,並不是真有什麼信仰佛的決心。大師就想佛教怎麼樣留住這些年輕人?
佛教有沒有路給年輕人走?我們現在回過頭看才了解,他為什麼做那麼多事,譬如辦幼稚園,叫我們在幼稚園教書,就留在幼稚園了。後來他在台北設了一個佛教文化服務處,應該說是出版社,讓慈莊法師跟我,從宜蘭到台北來,就在佛教文化服務處工作。有事情讓年輕人做,有方向讓年輕人努力,就留下來了。
問:大師一向很重視用文字弘法,他寫很多文章,出版很多書籍雜誌,做文化事業也爭取了很多弘法的費用。
慈惠法師:早期佛教信眾需要書報雜誌當精神食糧。大師辦了《覺世》旬刊,十天出刊一次。他叫我到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幫忙,他則四處弘法奔波,可是到了每十天一次要編輯的時候,他就會來看稿。我們把寄來的稿子集中,那個時候台灣人不大會寫文章,尤其是新聞稿,大師要自己改寫然後徵求人家同意。全部都排好了,就送到印刷廠,我就到印刷廠去校對,從早上進版到晚上印出來,每一版都要校對三次。現在回想起來,會辦這個雜誌,因為大師本身就很喜歡寫東西,雖然他弘法很忙,對於編雜誌,我從沒有看他為了稿源,為了缺內容苦惱過。
師父說,更早以前他編過《人生》雜誌,內容都是很深奧的佛學,有的人訂了看不懂就沒興趣看,為了引起一般民眾的興趣,他就去寫《玉琳國師》,寫《無聲息的歌唱》這種比較通俗的文章,在雜誌連載,讀者看了這一期,下一期還想看,用以增加訂戶,擴大弘法的方便。所以大師一枝筆寫得勤,寫作上沒有覺得困難過,我跟著編《覺世》也很定心,編了這麼久,從沒為稿源不足傷腦筋,因為沒有人寫文章,大師就能立刻自己寫。
問:大師的弘法方法,在當年很先進。如你所說,要對一般人講很深的佛法,等於把人推出去,不是留住;可是大師的人間佛教,一路以來都能用一些創意的方式,來引導大家進入佛法。
慈惠法師:開始的時候,也並沒有特別標榜說「人間佛教」,但大師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佛教要讓人懂,要讓人覺得有用,這很重要。所以大師演講,就不斷在思考讓人懂的方法。有時候怕聽眾不懂,演講結束後就穿插一些節目,歌唱、戲劇、表演,想辦法讓人懂佛法,需要它。有人問師父什麼是「人間佛教」,他說:佛說的,人要的。他認為再好的東西卻沒人要,就是沒用。譬如這一道菜我知道很好,但是我如何煮出你想要的美味?
讓很好的佛法被大眾所要,這是大師最根本的觀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寫文章要人懂,演講要人歡喜,凡事就是要適合大眾,適合這個人世間。
問:大師是給的哲學,喜結善緣,所以「四給」也是環繞著與人為善的思想。
慈惠法師:的確,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已經成為大師整個人很自然的流露,如果以修行來講,應該已經修到任何一個舉動、任何一句語言,揚眉瞬目間都讓人有「與人為善」的感覺。但有時候也難免有人利用他的這個弱點佔了便宜,可是他知道了以後,一點都不難過,他認為與人為善就是一種給的精神,是對的。
現在大師說「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當然範圍更寬了。早年剛到宜蘭生活困苦,大師就不吝於給。大師寫文章,海外崇拜他的讀者很多,那時香港、菲律賓生活比較好,讀者就寄派克二十一型鋼筆之類的東西送給他,他收到馬上就轉送給我們這些幫忙做事的人,「這個給你!」那時我還沒跟隨出家,大師就給了我很多的筆,我說這個很名貴,買不到的;他說因為你的字寫得很好,我願意送給你。對年輕人,這真的是很大的鼓勵和歡喜。
到現在也是這樣,一有東西,就想這個給誰,那個給誰。能夠給人方的,他都給人方便,處處與人為善,大師本身就是這樣的性格。
〈佛光山未來展望〉(節錄)
星雲大師
五十年前,剛創建佛光山時,我構思了佛光山未來的整體樣貌,請中油工程師謝潤德居士協助繪製了一張草圖,西邊有佛教叢林學院、大悲殿、大慈庵;中間山脈從不二門、朝山會舘、到大雄寶殿,為信徒的信仰中心;東山有大佛城、文殊殿、男眾部等建築群,與西山高處的峨嵋普賢殿遙相對應。
那個時候的佛光山這塊土還是滿山麻竹,到處溝渠縱橫,都有二、三百尺深。我曾經有心把這塊地送給有緣人,但沒有人願意接受,不得已只好自己來開山了,哪裡會想得到,五十年後,佛光山果真如草圖上的構思,都一一的建...
作者序
【序】
總策畫序
「人對,事對」的集體創作
高希均、王力行
今年九十四歲高壽的星雲大師,弘法八十年期間,創立百千座道場、學校、圖書館、美術館等,他如何治理這龐大的文教事業,以及傳承聯繫僧信二眾的心?
大師曾在二○○六年〈怎樣做個佛光人〉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做為他的指導原則,這是運用到宗教上的創見。
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已進入一個既少權威、也少英雄,以個人為主的年代。因此,制度難以推動,典範難以建立。影響所至,大到國家議事空轉,小至人人各行其是,「一事無成」、「缺少共識」變成了民主化的代價。此刻再度研讀與推動星雲大師「集體創作」的管理理念,雖是宗教上的思索創見,放在企業管理上、社會大眾心態上,也可以相互呼應。
什麼是「集體創作」?
大師說:
這個世間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經過多少人的經驗,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來成就,才能成功的。
——《人間佛教語錄.宗門思想篇》(二○○八「香海文化」出版)
在中華文化裡,君子有成人之美,稱讚、成就別人的善行,這當中就是「人」與「善行」,所以人對了還不夠,事也必須對了(須是善行),才有可能成就一件好事。星雲大師一生奉行「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凡事先要求自己,以「無我」去成就別人,我在眾中,廣結善緣。放在入世的觀點來看,他以「集體創作」的無私無我,積極開創,培養人才,成就今日佛光山叢林道場,以文化、藝術與教育弘法。
大師對集體創作的看法,充滿智慧:
集體創作是大眾,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共有,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真理,真理不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輔相成。
集體創作的核心是方法要集中、觀念要溝通;主管必須要有屬下的擁護,屬下必須要服從主管領導。能夠「互相成就」,才能發揮集體創作,才能共成共榮。
——《人間福報》二○○一年三月六日
「集體創作」使星雲大師有大成就,同時也使人間佛教在全球流傳。本書收錄了卷一「大師的話」這篇重要文章:星雲大師談佛光山的未來展望;卷二則是「遠見創意製作」在二○一八、二○一九年特別專訪了心保和尚、心定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依空法師、蕭碧霞師姑、慧傳法師、永光法師、_慧東法師、慧顯法師、滿謙法師、滿潤法師、覺培法師、覺誠法師、妙士法師、如常法師、覺元法師、妙穆法師,追隨大師多年的十八位弟子們,細述了人間佛教的發揚與集體創作的成就。
本書順利出版,特別謝謝特約主編項秋萍,一支筆傳寫動人的故事,吳佩穎及天下文化編輯團隊賴仕豪、陳珮真等的精心編輯,遠見創意製作團隊駱俊嘉、葉政榮、賴興俊不眠不休日夜投入,顧問楊棟樑以獨特視角,掌鏡拍攝本書封面,正是共同成就的「集體創作」,也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近三百位同事對星雲大師的集體敬意。
大師曾自述「生於憂患、長於困難,一生喜悅」,我們在大師的身教與言教,看到了人間佛教與佛光山安頓人心的力量。追隨與仰慕大師的海內外信徒與大眾,不能僅僅是看到與體會,更要好好地傳承與發揚。
寫於二○一八年八月十日
二○二○年四月八日補正
【序】
總策畫序
「人對,事對」的集體創作
高希均、王力行
今年九十四歲高壽的星雲大師,弘法八十年期間,創立百千座道場、學校、圖書館、美術館等,他如何治理這龐大的文教事業,以及傳承聯繫僧信二眾的心?
大師曾在二○○六年〈怎樣做個佛光人〉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做為他的指導原則,這是運用到宗教上的創見。
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已進入一個既少權威、也少英雄,以個人為主的年代。因此,制度難以推動,典範難以建立。影響所至,大到國家議事空轉,小至人人各行其是,「一事無成」、「缺少共識」變成...
目錄
總策畫序 「人對,事對」的集體創作 高希均、王力行
【卷一】大師的話
佛光山未來展望 星雲大師
【卷二】人間佛教的集體創作──佛光山法師訪談錄
․人生有法無礙—心保和尚(佛光山寺住持)
․邊磨邊學,逼所成慧—心定法師(佛光山泰國泰華寺住持、退居和尚)
․堅定教育的信念—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創新文化的妙意—慈容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佛光山傳燈會會長)
․持續耕耘人間佛教的理想—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珍視善緣的力量—蕭碧霞師姑(佛光山司庫室顧問)
․難行更要前行—慧傳法師(佛光山寺常務副住持、佛光山寺都監院院長)
․以佛法滋潤大眾—永光法師(佛光山菲律賓教區總住持)
․多元包容與尊重—慧東法師(佛光山西來寺住持)
․用身教影響別人—慧顯法師(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主任、印度沙彌學園園長)
․當下就是最好的—滿謙法師(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
․散播歡喜自在的種子—滿潤法師(佛光山法水寺住持)
․有信仰就能承擔—覺培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祕書長、佛光山金光明寺住持)
․多蓋一所學校,就會少一座監獄—覺誠法師(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
․有佛法就有辦法—妙士法師(大陸宜興大覺寺都監)
․善用集體創作新平台—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傳遞佛法大智慧—覺元法師(佛光山藏經樓堂主)
累積人緣、善緣、佛緣—妙穆法師(新加坡佛光山副住持)
總策畫序 「人對,事對」的集體創作 高希均、王力行
【卷一】大師的話
佛光山未來展望 星雲大師
【卷二】人間佛教的集體創作──佛光山法師訪談錄
․人生有法無礙—心保和尚(佛光山寺住持)
․邊磨邊學,逼所成慧—心定法師(佛光山泰國泰華寺住持、退居和尚)
․堅定教育的信念—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創新文化的妙意—慈容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佛光山傳燈會會長)
․持續耕耘人間佛教的理想—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珍視善緣的力量—蕭碧霞師姑(佛光山司庫室顧問)
․難行更要前行—慧傳法師(佛光山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