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導讀
幼兒的思考舞台 文/兒童圖畫書書評家 柯倩華
對我們的社會而言,聖誕節不只是教徒在教堂內慶祝的宗教節日,也是一般人會以互送卡片禮物等各種方式來歡度的日子。置身於這一片熱鬧中的幼兒,如何理解聖誕節和他們之間的關聯?我們如何為幼兒描述或闡釋聖誕節的意義?許多童書常以敘述聖誕節的歷史由來與含意為故事主軸,但英克潘發揮了擅與幼兒溝通的本領,以幼兒本身的特質與認知經驗為主軸(探索、好奇、嘗試、自主性、感覺動作),再聯結聖誕節的相關元素(聖誕節、聖誕老人、聖誕禮物),布置出專屬幼兒的聖誕舞台,讓小讀者從旁聽或旁觀故事的位置,很容易跨進書中成為故事的主角。
故事從奇普自言自語的問句出發,強調以幼兒自主性思考為探索的開始。奇普的疑惑可延伸出兩種不同的價值選項:結果(聖誕節)或歷程(聖誕夜)。後者代表意料之外的可能性、懸疑的氣氛、期待與希望的感覺。這些顯然較符合奇普的興趣,就像他喜歡隔著包裝紙猜想禮物是什麼。相較於前幾本書中的表現,奇普似乎長大了些,能享受持續思考的樂趣,也能等待。對比年紀更小、話都講不清的阿諾,可等不及就把禮物打開了。不過,他們都展現幼兒對事物不墨守成規的眼光:阿諾喜歡他的帽子,不在乎沒有電池不會發亮;奇普對於包裝得不完美的禮物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無意中完成的聖誕裝飾也有創意的作法。
環環相扣的情節充滿「動作」,就像現實中的幼兒一樣,走啊,跑啊,轉來轉去,做各種嘗試,出現許多小小的意外狀況,也創造和發現樂趣及意義。故事順著聖誕節的形式象徵──聖誕樹而發展:找樹、帶樹回家、裝飾樹、在樹下交換禮物、為聖誕老人準備餅乾。過程中則由角色一步步詮釋聖誕節的精神意義:互助合作、友善關懷、祝福、愛、感恩……。全書沒有強烈的戲劇化起伏衝突,或明顯的教育規範,而是輕巧自然的交織屬於幼兒的想法與行為,形成獨特而溫和的趣味。小老鼠的角色發展出另一條幽默的軌跡,只有阿諾和喜歡看圖畫的讀者知道究竟怎麼回事兒。
這種「以幼兒為中心」的創作手法,使角色因為有類似幼兒的情感、想法、行為而顯得真實,使情節因為有幼兒參與的想像空間而顯得有趣。小讀者儘管不明白宗教歷史的人名地名,也能在融入故事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理解並體會聖誕節的精神。然後,或許就像奇普一樣,在探索的歷程之後,找到自己的答案,也有深刻而滿足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