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你吃的食物安全嗎?
Chapter 2 蔬果聰明選,吃得安心又營養
Q 「爆香」容易爆出問題?
專家怎麼說
吳家誠教授
傳統烹調方法,習慣把油倒到鍋子後,等它冒煙,接著把大蒜、蔥、薑等辛香料丟入鍋中「爆香」,等聞到一股香氣後,再把食材丟入鍋中拌炒。老一輩總說一定要「爆香」,菜才會好吃。小心,「爆香」的習慣,會讓你賠掉健康!
如果你仔細聞過尚未加熱的油,應該會知道,油沒有特別濃的香氣。不過,一旦經過爆香過程,聞起來就不一樣。有人會說,那個味道不是辛香料的香氣嗎?不全然,有部分是因為高溫度,使得油分解,變成更小的分子,進入空氣中,空氣才會因此飄香。
油分解之後,聞起來雖然香,可惜對健康不並好。分解的油質地會產生變化,產生許多有機芳香化合物及過氧化物質,嚴重會致癌。
有下廚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油加熱到一個程度,會冒出白煙來。這個溫度就是所謂的「發煙點」。當油到達「發煙點」時,會開始裂變,從好油變成充滿裂解產物過氧化物的壞油,壞油吃進肚子裡,只有壞處沒有好處,應該要避免。建議有「爆香」習慣的人,要趕緊改掉這個壞習慣。
白佩玉專家
在料理時,尤其是中式料理,我們經常說這道菜端起來「鍋氣」很香。之所以會有「鍋氣」的產生,就是食材經由高溫烹煮,產生的香氣。「鍋氣」雖然總是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不過它所傳達出的訊息是:太高溫。
健康概念的抬頭,有很多過去傳統的烹飪方法,漸漸遭到質疑,「爆香」就是其中一種。目前公認最健康的烹飪方法是「水炒」,例如炒青菜時,先用水將青菜炒軟,最後再拌入油和鹽巴。
料理的世界很廣大,菜要怎麼煮才好吃,充滿著一大堆學問,可能烹飪高手們會反應:都水炒可不行!每一種油的「發煙點」(開始冒煙的溫度)都不同,建議不同烹調方式,選用不同的油,不要「一油用到底」。
如果要油炸,請選擇棕櫚油、椰子油等高發煙點的油類;一般煎、炒可以選擇葵花油、芝麻油、玉米油、大豆油等油類;涼拌、水炒,則可選擇橄欖油或苦茶油。
向學文專家
「爆香」容易爆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整鍋食材伴隨著這些有害物質,一口口吃下肚,實在令人擔憂。我們經常說,飲食決定健康,烹飪的方式和健康有很大的關聯。
「水炒」比較能保障油的品質,因為這種烹煮方法,鍋內溫度較低,所以很建議大家這樣做。若不喜歡水炒的口感,或菜餚真的不適合水炒,也請大家把握「熱鍋、冷油」的原則,這是比較健康的料理方法。
觀念是非題
O:「爆香」過程中,油容易過熱,會產生對健康不好的物質,建議避免。
X:煮菜一定要爆香,不爆香菜餚風味肯定不夠。爆香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被油濺到。
Chapter 3 「魚肉蛋奶」還能吃嗎?
Q 蛋膽固醇太高,最好少吃?
專家怎麼說
吳家誠教授
蛋是非常營養的食物,但是它的膽固醇含量的確相當高,「蛋怎麼吃才恰當?」應該要因人而異,從年紀、運動量、飲食習慣來考量。
兒童代謝能力好,正在發育,攝取完整蛋白質對他們來說相對重要,一天一顆蛋是OK的。成人通常肉類攝取量還不少,蛋就可以少吃。老年人如果有咀嚼問題,吃得比較少,營養來源相對不足,一天一顆蛋也不用太擔心膽固醇過量。
另外,運動量大的人,對於蛋的攝取,不需要斤斤計較,運動量小的人則不適合過量攝取。
黃淑惠營養師
衛生署對膽固醇的建議量,是一天300毫克以下,一顆蛋膽固醇量大概是251毫克左右,且主要存在於蛋黃中。基本上,一天一顆蛋,膽固醇並不會過量。不過,如果除了蛋之外,還吃下其他富含膽固醇的食物,膽固醇就可能會過量。
「蛋」除了膽固醇之外,還富含其他營養素。蛋白中含有完整的蛋白質,可以提供人體足夠的必需胺基酸,這些必需胺基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蛋白對人來說,是攝取蛋白質最理想的食材。
至於蛋黃,大家總是第一個聯想到「膽固醇」。實際上,除了膽固醇之外,蛋黃還富含卵磷脂,各種維生素(除了維生素C之外),10種礦物質,營養價值非常高。現代人經常「聞蛋色變」,真的是將蛋污名化。
根據觀察,有膽固醇過高問題的人,通常是因為攝食方式偏差、缺乏運動所造成,和「蛋」關係真的不大。現代人喜歡大魚大肉,蔬菜水果吃得少,攝食比例失衡,加上沒有固定運動習慣,血中膽固醇的合成量才會偏高。
含膽固醇的食物很多,動物性脂肪、內臟都含有高膽固醇,就算不吃蛋,拚命大魚大肉,一樣會有膽固醇過量的風險。想要控制血膽固醇,應該要調整整體飲食,並養成固定運動的好習慣。單一避免吃什麼食物,是沒有效果的。
李思儀中醫師
在中醫的古籍中,對於蛋的描述是「多食則動風阻氣」,意思就是多食者容易中風,但這句話並不是說蛋不好,攝取量才是重點。
蛋富含膽固醇,很多人對膽固醇有誤解,認為它是壞東西。實際上,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脂質,它是細胞重要的組成成分、能幫助促進消化吸收,同時也是副腎皮質荷爾蒙和性荷爾蒙的製造來源。女性朋友若是全面拒絕膽固醇,最後荷爾蒙會亂掉,可能還會出現提早停經等現象。
要維持基本的生理機能,我們是需要膽固醇的,但膽固醇只能適量,不能過量,過量有礙健康。蛋的攝取應該是因人而異,健康的人適量是OK的,但如果已經是三高族群,則盡量少吃。另外,發燒、腹瀉的人也要暫時避免,蛋會造成腸胃道的負擔,造成脹氣,會更不舒服。
觀念是非題
O:蛋的攝取量應該是因人而異,另外蛋的營養價值很高,適量攝取對健康有益。
X:蛋的膽固醇很高,膽固醇對身體有害無益,可以不要吃蛋就別吃。
Chapter 4 「加工食品」到底是什麼?
Q 保健食品、食物分開吃就安全?
專家怎麼說
林杰樑醫師
藥物、食物、保健食品之間,有些會產生交互作用,對身體健康有害,即便相隔1~2個小時服用,也不見得就安全。
國人非常愛吃保健食品,根據調查,有1/4的人每天必吃保健食品,大家所抱持的觀念無非是「有吃有保庇」,但實際效果卻有待商榷。
曾經有人提出「多補充胡蘿蔔素,能降低肺癌發生機率」的說法。有位美國醫生針對該議題進行研究,全美開業醫有兩萬多人參與。十幾年追蹤下來,結果顯示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罹患肺癌的機率,比服用雌激胡蘿蔔素的實驗組較低。服用雌激素胡蘿蔔素罹患肺癌的比例,非但沒有降低,反而還增加。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是南瓜、木瓜的整體營養素,能降低肺癌,即使南瓜、木瓜富含胡蘿蔔素,但這些食物還含有其他多種營養,是整體營養素一同發揮作用,才能降低肺癌罹患率,單獨補充單一營養素,不盡然有用。
在這裡提供大家一個觀念,「身體健康沒有病痛的人,吃食物就好,不用吃保健食品:身體患有疾病的人,該吃藥治療,而不是吃保健食品。」
許多患有疾病的人,特別喜歡利用保養品來「保健」身體。但我建議患有疾病,正接受藥物治療的人,不要吃保健食品,應該要好好配合醫生治療,透過新鮮、健康的食物,來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許多人認為,保健食品、藥品,或食物,只要分開吃就安全,實際上不盡然。
交互作用的過程,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單純,並非控制它們在胃裡的時間,就會阻隔交互作用的發生。分開吃最多只是不會在胃裡一起被消化吸收,完全不等同於在身體裡不會交互作用。尤其,現在不少藥物強調「長效」,一天只需要一顆,就能全天候發揮作用,在這種狀況下,不論間隔多久,都勢必產生交互作用。
市面上很多保健食品,經常誇大其保健效果,其實保健食品並不具有治療疾病的效果,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它或許能幫助輔助健康,但維持均衡飲食、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的運動,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門。
如果能做到上述幾點,真的不需要額外補充保健食品。現代人很多是忽視健康基本原則,一味依賴保健食品,這樣是本末倒置的。提醒大家要培養正確觀念和習慣,健康才能唾手可得。
如果,各位還是認為,平常生活過於忙碌,三餐老是在外,實在很難做到飲食均衡,希望能透過保健食品來加強,建議購買時一定要小心檢查,是否有代表檢驗合格的「衛生署食字號」,或是有沒有「小綠人標章」。同時服用藥物者,則一定要帶著保健食品,詢問醫生「會不會對健康有害」。
食品和藥物合併使用可能的危險性
食物和藥物的組合 可能出現的狀況
銀杏+抗憂鬱藥 昏迷
銀杏+利尿劑 血壓上升
銀杏+阿斯匹靈 出血
紅麴+降血脂藥 橫紋肌溶解
益生菌+抗生素 殺益生菌
醫藥健康停看聽
開刀前忌食─銀杏、魚油、大蒜精
曾經聽聞一位患者,進行攝護腺手術時,大量流血且止不住。好不容易控制住之後,才知道原來該名患者一直有服用銀杏的習慣。有些食物、保健食品如銀杏、魚油、大蒜精等,會影響凝血功能,在開刀前絕對不能吃。
觀念是非題
O:保健食品、藥品或食物,都有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分開食用也不見得安全。
X:保健食品、藥品、食物,三者之間只要服用時間間隔1小時,就不會有大礙。
第二篇 不吃錯才健康
Chapter 5 天天吃飯,你吃對了嗎?
Q 飯後吃水果有助消化?
專家怎麼說
黃淑惠營養師
傳統的養生觀念說「飯後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不過這觀念已經落伍囉!建議水果和正餐之間,要間隔一個小時。至於飯前或飯後,原則上都可以。
以前大家總認為,水果富含酵素、膳食纖維等,吃完飯肚子很撐的時候,吃一點水果,「好像」能幫助消化,但這是不對的!吃完飯再吃水果,只會讓肚子更撐而已。
當我們用餐完畢時,胃部體積是膨脹的,水果體積也算大,這時候如果再吃水果,整個胃部會更膨脹,不僅無法幫助消化,還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再者,長期下來,胃習慣這樣的感覺,往後進食的量小一點,就會缺乏飽足感,胃被撐大,食量就會跟著變大,對健康來說不是好事。
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醣類等,適量食用絕對有益健康。一般說來,我們會建議飯後1小時左右再吃水果。飯前呢?實際上,我認為,只要和吃飯時間距離不要太近,不論飯前飯後都是可接受的。不需要嚴格規定,一定要飯前,或者飯後。
另外特別提醒一點,因為養生觀念的抬頭,我們經常可以從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上,獲得健康相關訊息,例如「奇異果維生素C含量高,是水果之冠」、「想要抗癌,就吃花椰菜」,為此消費者往往一窩蜂大量食用,或者專挑這個食物吃。
實際上,不論是什麼樣的食物,肉類、蔬菜、水果,攝取的大原則都是「樣式越多越好」,任何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不需要因為報導告訴你,何種水果最營養,就只吃那種水果。如果長期只吃某一種食物,恐怕會有營養不均的狀況。
王明勇專家
吃完飯不要馬上吃水果,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尤其,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更應該避免,以免引發胃脹氣、胃食道逆流。
我們都知道,蔬菜水果是養生食材,適量食用有益健康。但是,想要健康,就要聰明吃,不然只會讓用意大打折扣。
飯後馬上吃水果會有什麼問題呢?首先,飯後馬上吃水果,會造成腸胃負擔。因為水果有酵素,很容易發酵,發酵後就會產氣,對胃來說更不好。另外,如果腸胃不好的人,在飯後進食比較甜的水果,還會容易引起胃酸逆流。
另外,飯後馬上吃水果,水果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可能會相互阻礙,讓我們攝取不到原本該吸收到的營養素。再者,水果富含膳食纖維、果膠,會增加飽足感,反而讓人更不舒服。
想要吃到水果中的營養素,建議飯前或飯後1、2個小時再食用會比較理想。
觀念是非題
O:飯後不宜馬上吃水果,以免造成腸胃負擔、影響營養素的吸收。最好1小時後再食用。
X:飯後馬上吃水果,可以幫助消化,是非常養生的好習慣。
Chapter 7 蛋奶肉這樣吃最營養?
Q 牛奶很營養,當水喝最好?
專家怎麼說
黃淑惠營養師
常聽說「多喝牛奶有益健康」,因此有人習慣把牛奶當水喝。雖然,牛奶的確富含營養,也含有大量水分,但牛奶並不能當水喝,多多益善不僅對健康無益,反而有害。
牛奶含有豐富的動物蛋白質、鈣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就營養的觀點來看,是很好的營養補給品。不過,除了豐富的營養之外,牛奶中所含的脂肪、熱量同時也不能忽視。
很多人誤以為,身體要健康,營養素攝取越多越好,因此,認為「把牛奶當水喝」非常好。其實,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首重營養均衡,而非營養越多越好。
牛奶喝多不但不會健康,反而會在體內累積過多的熱量、脂肪、蛋白質。熱量、脂肪過多,易造成肥胖問題,蛋白質過量則會造成腎臟負擔,這些對健康都只有不良影響,要注意。
另外,有些爸媽習慣在早晨先給兒童一杯溫牛奶,原則上我並不建議這麼做。雖然,牛奶對小孩成長有益,但牛奶喝下肚後,兒童會產生飽足感,在這個情況下,希望兒童再吃其他食物有困難。
經常聽到小孩早上先喝一杯牛奶,然後麵包隨身帶著上學去,想說餓時再吃,到最後往往是不餓沒吃,早餐一杯牛奶解決,這麼一來,兒童所攝取的營養、能量皆不足,學習成效會大打折扣。
美國曾經做過很多大型研究,證實血糖濃度維持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早餐光是一杯牛奶,無法讓血糖濃度維持平穩狀態到中午,複合式早餐的飲食方式才能達到目的。
我建議兒童早餐一定要是複合式早餐,有澱粉、有蛋白質比較理想。如果父母能幫忙準備一份水果,讓兒童在第二堂下課時食用會更好。
專家獨門小祕方_黃淑惠營養師
幫助兒童發育小祕訣─每天1顆白煮蛋
很多父母認為牛奶很營養,小孩一定要每天一杯。實際上,我認為小孩並不需要非得「天天一杯牛奶」,反而建議牛奶、豆漿替換著喝。
比起牛奶,我認為每天一顆白煮蛋,對小孩發育成長來說,反而更好。
李思儀中醫師
站在中醫的立場,並不建議把牛奶當水喝,也不認為每個人一定要喝牛奶身體才會健康,這都要因人而異,體質適不適合是重點。
我們現在的飲食都比較偏西式,基本上中醫比較鼓勵老祖宗的飲食選擇,畢竟西方人和東方人,在體質上是有差異的。適合西方的人飲食,不見得適合東方人。
中醫認為,牛奶的性味是「甘微寒」,並不是平性的,而是偏涼性的。腸胃機能較弱、脾胃比較虛寒、肺氣不足、容易感冒、支氣管過敏、過敏性鼻炎的人,都不適合飲用這類型的飲品。
雖然牛奶高鈣、高營養,但這些營養素也可以從其他食物中攝取,我認為不需要過度仰賴牛奶。尤其體質虛寒的人,應該要多選擇平性的食材,捨寒涼性食材。
觀念是非題
O:牛奶不能當水喝,過量飲用恐怕會引起肥胖,並加重腎臟負擔。
X:牛奶營養價值高,喝越多身體越健康,所以牛奶當水喝是很正確的。
第三篇 「安心飲食」教戰守則
Chapter 9 穀糧聰明吃,健康更加分
Q 吃全穀類一定比白米好?
專家怎麼說
黃淑惠營養師
就營養層面來說,全穀類食物確實比較營養,不過「全穀類是不是一定比白米好?」答案因人而異,如果是一般正常人,多吃全穀類會比單吃白米好。
「五穀雜糧」、「全穀類」的養生旋風,已經持續好一陣子,糙米、胚芽米、燕麥、薏仁等,近年來一直是養生市場中的寵兒,不論是報章雜誌,還是電視媒體,所有報導幾乎清一色指出「五穀雜糧」、「全穀類」等粗食,是非常健康的食材,多吃多健康。事實真是如此嗎?
老實說,這一股旋風讓人有點擔心,倒不是因為全穀類不好,而是再好的食材,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一窩蜂跟進實在不好。
首先,先介紹什麼是「全穀類」。一顆成熟的穀物,可以分成3大部分:麩皮(種皮)、胚乳、胚芽。「糙米」是去除外殼,保留內層麩皮、胚乳、胚芽3個部分;「胚芽米」則保留胚乳、胚芽2部分;「精白米」只保留胚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般我們吃的「精白米」,都缺一角?那一角正就是胚芽部分。保留成分越多,營養價值越高。單就營養來說,糙米最營養,其次是胚芽米,墊底的是精白米。
全穀類具備多元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質」、「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群」、「鈣」、「鐵」等,的確非常健康,不過全穀類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如果體質不適合,卻猛吃全穀類,對身體健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為全穀類屬於粗食,有腸胃疾病的人、消化功能比較弱的人,並不適合大量食用,全穀類纖維太硬,容易加重腸胃負擔。而腎臟病患者也要特別注意,全穀類食物蛋白質、鉀、磷含量偏高,如果當成主食三餐食用,身體恐怕無法承受。
其實,要維持身體健康沒有如此困難,只要把握「天然、多樣」的大原則就可以。我們鼓勵大家吃多一點不同種類的食物,不要過度重視食物的單一功能,只要是天然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別因為報導說綠花椰菜防癌,就狂吃綠花椰菜;全穀類有營養,就永遠把全穀類當主食。這樣的做法不但太絕對,也不正確。
一般沒有特別健康問題的人,我們是鼓勵適量食用全穀類的。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太過精緻,雖然口感好,營養卻流失不少。全穀類含有多種身體所需的營養,可以改善血管健康、控制血糖、預防便祕。建議可以和白米混著吃,或輪流當主食。
專家獨門小祕方_黃淑惠營養師
全穀類+精白米,兼顧健康和口感
吃習慣精白米的人,一開始食用全穀類會有些不習慣。我的做法會將精白米混合全穀類一起煮,比例是精白米2:全穀類1,不但能保留口感,也能讓營養加分。
向學文專家
全穀類確實很營養,一般人適量攝取是很好的做法,不過有特殊健康問題的人,不一定要跟隨著粗食風潮,將全穀類當主食。
全穀類的好處,在媒體不斷報導下,大家應該都略知一二。除了維持健康之外,全穀類最吸引人者,莫過於吃下不怕胖,而且還能防老。
精緻的白米、麵條等,在吃進肚子之後,會快速被消化吸收,這時候血糖會突然升高。血糖一升高,胰島素就會被釋出。如果我們攝取很多精緻的碳水化合物,被釋出的胰島素越多,糖就越容易被轉變成脂肪,造成肥胖。
另外,高血糖會促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破壞免疫系統功能,身體比較容易老化。全穀類中含有大量纖維,會降低升糖速度。如果把它當主食,就可以避免血糖忽高忽低的問題,同時維持理想體重和年輕的生理機能。
觀念是非題
O:全穀類的確富含營養,但再健康的食物,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一般沒有特殊健康問題的人,可以適量攝取。
X:白米的營養沒有全穀類好,全穀類有大家都需要的營養素,不管什麼樣的人,都適合把全穀類當主食。
Chapter 12 遠離黑心加工食品大作戰
Q 玻璃瓶裝食品讓你遠離「塑化劑」?
專家怎麼說
林杰樑醫師
基本上,玻璃裝食品可以避免「塑化劑」,不過要特別注意,有些玻璃裝罐頭瓶蓋部分,會有墊片,如果瓶裝內容物長期接觸墊片,就會含有塑化劑。建議大家,購買玻璃裝食品時,不要挑選在架上翻倒者。
「塑化劑」是一種添加劑,用來增加材料的柔軟,提升可塑性,塑膠製品皆含有塑化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塑膠製品已經無所不在,塑膠袋、保鮮膜、日用品、化妝品、各種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餐盒餐具等,都有塑化劑的身影。
「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對我們來說最主要有兩大傷害。一是生殖毒性,一是致癌性。
在生殖毒性方面,塑化劑影響的層面甚廣。因為塑化劑具有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過量食用的話,男童的性徵會受到影響;在成年男性方面則會出現睪丸縮小、精子發育受影響等狀況;女童會出現性早熟情況;孕婦食用過量,肚中的男嬰會出現隱睪症、尿道下裂等生殖器官先天異常症狀。
至於致癌性方面,成年女性體內含過量塑化劑,可能會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想要避免塑化劑,遠離塑膠製品是最大原則,在食品方面,選擇玻璃裝食品相對安全許多。不過有些玻璃裝食品並非全部都使用玻璃材質,最常見的就是玻璃身、塑膠蓋。這時候,要注意避免塑膠蓋碰到內容物,以免塑化劑溶出。
此外,提醒上班族,盡量不要使用塑膠便當盒,更不要拿便當盒來微波加溫。塑化劑遇熱、遇油脂易溶出,使用不鏽鋼、磁碗才安全。
特別提醒,紙做的便當盒,裡面有一層塑膠膜,同樣含有微量的塑化劑。可以的話,買回家後,將便當盒裡的米飯、配菜,另外裝盤能更安心食用。
我們也不需要聞「塑化劑」就色變。塑化劑會被代謝,健康的人體在24小時之後,就能把體內塑化劑排泄掉。除了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外,保持健康的身體,也是對抗塑化劑危害的重點。
專家獨門小祕方_林杰樑醫師
食物「加溫」不加熱,可減少塑化劑溶出量
如果沒辦法避免使用塑膠餐盒加熱,建議食物「加溫」就好,不用「加熱」。把加熱時間縮短一半,如此一來,食物不只能維持溫度,不影響口感、味道,也能減少塑化劑溶出的量。
醫藥健康停看聽
杜絕塑化劑祕訣─不吃加工食品
根據美國環境健康研究所的研究顯示,不要吃加工食品,都吃天然食物,體內的塑化劑含量可以減少60%,可見避免食用加工食品,是杜絕塑化劑很重要的一環。
觀念是非題
O:玻璃裝食品相對安全,不過還是要注意,是不是全玻璃材質。如果是塑膠瓶蓋,要避免碰到內容物。
X:少數塑膠產品會溶出塑化劑,大部分塑膠產品都可以耐高溫、可加熱,挑選玻璃裝食品不需要如此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