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文
讓知識變得有趣又有挑戰性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
三、四歲的孩子有個特色,就是非常好奇,此時,若親子共讀小百科之類的讀物,他們會有很好的反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學了一些東西,見人就會說:「我告訴你……」、「你知道……」,這種對知識的喜悅,表現出五歲至小學低年級孩子對新知的渴求。五歲的幼兒不只會問為什麼,還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問到成人無以應對,甚至覺得麻煩。此時多數兒童可以自己讀故事圖畫書,也會將書本的資訊和生活經驗連結。因此,成人甚至會對他們滿腦子知識感到訝異。 天下雜誌規劃【閱讀123】系列,請本地作家操刀,目的在提供文字較多、篇章較長的作品,讓兒童嘗試超越繪本的閱讀。不論故事、寓言或童話,出版後小讀者都有極好的反應。編輯群再接再厲,開發知識性讀物,進一步滿足小讀者對知識的渴求。雖是知識書,但作者們都知道怎麼說故事。《象什麼》以偵探調查開場,全書帶領孩子像醫生一般,仔細檢視大象的各個部位。《蟲來沒聽過》以金昆蟲獎開場,讓小讀者以評審的眼光閱讀,觀察並比較各種昆蟲。《天下第一龍》以突然出現在街頭的暴龍為主題,引導讀者推理判斷,漸漸了解史前怪獸。《蟲小練武功》以想學武功的外太空小乖經仔細探訪、觀察後,發現原來人類的各種拳式如螳螂拳、鎚頭功是向昆蟲學習的。《綠野蛛蹤》以尋找最厲害的蜘蛛為出發點,如三藏取經般,一路認識各式各樣的蜘蛛與蜘蛛的天敵。
為幫助兒童以「已知」理解「新知」,書中處處可見「比喻」和「比較」,例如暴龍的牙齒形狀就像香蕉,但邊緣長滿細鉤狀的鋸齒,又像牛排刀。又如大象如果想和暴龍交朋友,得踩上桌子,踮起腳尖,再往上伸長鼻子,才能摸到暴龍的頸項。最常用的比喻莫如以外型 “像” 甚麼來命名。在《綠野蛛蹤》中,如藍翠蛛(顏色)、枯枝尖鼻蛛(形狀)、蟻蛛(像其他昆蟲),以此類推,命名與名稱變得非常有趣。此外,內文搭配插圖、照片或小檔案,既能表達「事實」,也能呈現「誇飾」和趣味化的效果,讓孩子在閱讀故事時,不會錯過其中蘊藏的知識。
兒童對於吸收知識,充滿自信與滿足,但不應讓他們僅止於獲得新知、只作知識接受者,要不斷挑戰他們,提出問題和看法,並互相討論,引起他們進一步研究(如昆蟲、蜘蛛)、推論(如恐龍生與死)以及行動(如大象保育)的興趣。當知識活絡起來,好奇心必然歷久彌新,有一天,孩子們也能成為創造知識的人。
推薦文
故事裡的知識,養成孩子的科學精神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父母常將學齡前或剛學著認字的孩子抱在懷裡,親子共讀繪本或圖畫書,透過那些充滿想像的故事,讓孩子認識世界。 但似乎沒過多久,在孩子上學後,因為有愈來愈多的評量與測驗卷,我們開始要求他們坐在書桌前背誦知識,並力求沒有錯誤,這樣才能填上正確答案、獲得高分。
據說曾經有個研究生問愛因斯坦:」聽說期末考的題目是考古題?」這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回答:「沒錯,跟去年一樣。」當研究生高興的轉身離去時,愛因斯坦又補充了一句:「題目一樣,但是答案不一樣。」 的確,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在於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給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天下雜誌的【閱讀123】知識讀本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出版,希望透過故事來啟發孩子對知識的熱情。在生動、趣味且生活化的故事引領下,知識不再是令人恐懼、必須背誦的東西,或是考試的數據。當孩子習慣將每個觀察到的「現象」編成合理的「故事」時,無形中就養成了真正的科學精神,也能讓他們跳脫只追求一個標準答案的僵化思考,培養孩子想像與創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