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張友漁
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你是否曾經因為一時衝動說了一句刻薄的話傷了別人的心之後,懊惱不已,覺得自己應該不是這樣的人,自己應該是一個溫和有禮、有修養的人,我只是怎樣怎樣才會那樣呀!接下來,這件不那麼完美的事,總是如影隨形,沒完沒了的跟著你到天涯海角。快樂的事常常一溜煙就不見了, 痛苦的記憶卻常常滯留。我們曾經試著把那些快樂的事找回來,想再快樂一次,但是啊!那些快樂淡得只剩下模糊的線條。痛苦就不一樣了,你不用去尋找,它會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跑回來折磨你。
有些事情會被磨成細沙,在夜晚、在睡夢中被篩掉,第二天什麼也沒留下。但是有些事因為太過堅硬或是尖銳而無法消化,它們裝在「昨天」 這個容器裡,成為渣滓,日復一日在每一個今天喀哩喀啦的扎得人心裡不舒服。
我們都希望成為一個很好的人,理性溝通,處處講理,但是不完美的事卻從來沒有停止發生。我們都不夠完美,世界上幾乎不存在不犯錯的完美的人。你說了刻薄的話,因為你就是那樣有時候也會說刻薄話的人呀! 因為人有很多面向,那樣的你就會在那樣的時刻說出刻薄的話。接受自己有時候也會這麼糟糕,然後告訴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每個人都有幾個無法擺脫的昨天。
我也有。
有一天,我想處理從昨天帶到今天那些在我胸口喀哩喀啦扎得我難受的東西,我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一個好點子,我給「昨天」下了一個觀點。
昨天,是殘羮剩飯,不宜端上端上今日的餐桌。
這個觀點彷彿是一劑良藥,我很快的擺脫了昨天過敏症。每一天都新鮮得可以擰出汁來,沒有人喜歡殘羹剩飯。早上醒來,時間停在六點, 我們手上握著八分滿的時間,應該用充滿喜悅與鬥志的心情展開這美好的一天,我們應該重新下廚為自己料理最健康、最新鮮的餐點,而不是掃興的將昨天吃剩的、失去色澤和養分的菜餚再端上桌,讓人胃口盡失,覺得今天真是爛透了。昨天是殘羹剩飯的觀點,治療了我的「昨天說錯話過敏症」、「昨天表現不佳過敏症」、「昨天丟失面子過敏症」。
五花八門的昨天過敏症是否從此根治呢?當然沒有,但當它再一次發作的時候,我知道該怎麼對付它了。
你可以為自己的昨天下怎樣的觀點呢?
阿國和林正義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那是臺灣最美麗又最危險的一條公路。他們試圖用汗水和肌肉的疼痛來處理他們不堪的昨天。他們的昨天可不是只是「過敏」這麼好治療。他們因為衝動而犯下罪行,這些罪行影響了他人和自己的人生,接受法律的懲處就可以從昨日的泥沼裡脫困了嗎?有沒有一種方法不僅可以治療「昨天過敏症」,同時也可以治療「過去嚴重缺失以致於對自己失望症」?有的,這個藥方就藏在書裡,不過, 我得在這裡賣個關子,讀完這本書,你自然就能找到那帖藥方了。
我們經過一個又一個的昨天,有些昨天很美好,有些昨天讓人痛苦失眠。我們每天努力擺脫昨天,是否曾經嘗試放過別人的昨天呢?我們可曾暫時放下偏見,好好的觀察自己憎恨的人的今天是否已經有所不同?
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都是人生需要努力的功課。
但願我們踩過一個又一個不堪的昨天之後,能擁有新的智慧,在今天過得更好、更寧靜。
推薦文
放下愧疚,覆蓋前科,走出新的人生路
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
人難免犯錯,如何面對過錯,尋求自我救贖,向來是許多文學與哲學作品所要處理的重要議題。由於這類議題的書寫常會牽涉到複雜的人性剖析,以及心靈的抽象描述,因此,如何以兒童的語彙及經驗,寫出讓兒童也能學習放下犯錯後的愧疚擔憂,重啟人生新路的故事,實屬不易。《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可以說是這類議題寫作的極佳童書典範。
這本小說內容簡單、平實。它藉由原本互不相識、平行發展的兩位主人翁(阿國與林正義),為躲避犯錯後的社會壓力,修補心理創傷,各自踏上蘇花公路上的單車旅行,在不期而遇的交會中,相互作伴,彼此逐漸敞開心胸,面對過錯,檢討問題,最後終於放下犯錯後的愧疚與負擔。
書中,作者對於犯錯後的心理狀態,以及面對過錯的自我救贖過程,有非常精采的描述。尤其厲害的是,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藉由主角的自我敘說,以及事件發生的隱喻,向兒童傳遞了一些很受用的人生智慧。
像是在第一、二章中,作者透過兩位主角對犯錯行為的自我敘說,讓兒童看到,人難免犯錯,但卻都不是刻意或惡意,犯錯只是我們一念之間的迷失,或是把持不住誘惑的失誤。更重要的是,在犯錯的過程中,我們的良知還會不斷的提醒我們抗拒與掙扎、試圖重返正道。這種人性「向善」的觀點,讓這本少年小說增添了一些哲學反思的趣味。
其次,作者藉由兩位主角同行時的對話,也讓兒童了解,犯錯後,強烈的情緒反應(推責給別人、怪罪自己、深感羞愧等)常會干擾我們反省的機會。因此,要能有效的面對過錯,就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要避開情緒干擾、省思過錯,就如同書中所述,可以找人討論,一起檢討過錯,找出犯錯的真正原因。
最後,這本書最精采的,就是作者在書末以譬喻的手法,對兒童指出犯錯後,我們可以做的努力──雖然,「我們再怎麼辯解,也遮蓋不了(犯錯的)事實」,但我們不能「讓不好的記憶變得囂張,老是跳出來搗亂」,讓犯錯的心情與前科的標籤,「跟著你一輩子」,所以,面對過錯,要像「砂石覆蓋」一樣, 「用更好的表現去覆蓋你的『前科』」,努力活出好的表現,「用更強烈、更好的記憶,去覆蓋不好的記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心情絕對是糾結、難受的, 就像是騎單車爬坡,上坡時的努力是不輕鬆的,但當我們覆蓋前科標籤、走出新路時,心情就會像下坡般的輕鬆自在。
除了對「自我救贖」有精采的書寫外,我們也會發現,這本書和作者其他一些作品一樣,都在處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作者常會讓她書中的主角處在一個不易改變,或是無法改變的人生困境之中(像是《我的爸爸是流氓》書中的主角困在家暴家庭之中;《悶蛋小鎮》書中的主角困在偏鄉、無聊的環境之中; 而本書的主角則是困在已發生過的錯誤與愧疚之中),雖然,這些「困境」都不易改變,但是,主角們都不會屈服於既定的結構,讓自己陷在其中,不可自拔;反倒是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試著重新面對,努力進行改變。
作家簡媜女士在她的近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印刻出版公司, 2013)一書,〈版權所有的人生〉一節中,以一個很貼切的用語:「人生版權」,來對我們人生既定的一些限制、以及其後的選擇與實踐做說明。簡媜認為人生猶如寫作一般,雖然,人的出生背景或是行為的難免犯錯,生命文稿的第一章已被設定,但是第一章之後的文稿書寫(第二章、第三章……),卻還是可以由你自己全權決定,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書寫出來、各有不同的「人生」 版本負責任,無從推諉;也因此,在生活中,如何跳脫「第一章」的架構限制,對之後的人生內容繼續做出精采的書寫,就更需要每個人多加用心思考與設想了。《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這本少年小說藉由主角阿國在犯錯後,還能積極向善的尋求自我改變的努力與實踐,正可以說是引導兒童了解「自我救贖」以及「人生版權」這些觀念,最佳童書版的詮釋與說明。
為懵懂的孩子留一扇窗
知名律師 呂秋遠
「大部分人不會在一早起床時就自言自語說,我今天要犯罪。但是,那天結束的時候,他真的犯罪了。」
這是一段讓我非常有感覺的話,因為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不會在懵懂的時候,就決定要成為一個大犯罪者,但是他的家庭與這個社會,卻就這麼看著他, 一步一步的往犯罪的深淵前進,卻無法理解這個孩子他所面臨的問題。
阿國從來就不是個「注定的犯罪者」,或許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注定的犯罪者」,他只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他的本質善良,卻在雜貨店犯下了一個小錯,當我們認為他就是個無可救藥、不願意寫悔過書的不良少年時,面對搶匪,他竟然出手相救,意外成為了英雄。
在這部小說裡,阿國一直展現出他的矛盾性,而老闆也有他擇善固執的那一面。善與惡,在人性當中本來就不是絕對的,大多數的人性都在灰色地帶。當阿國決定離開那個地方,前往蘇花公路冒險,而且與另一個有著同樣困擾的少年結伴同行。在他們遠征的路上,逐漸培養出感情,最後洗滌了他們自己。
在青少年犯罪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十惡不赦的類型,有時候或許是出於戲謔、或許是惡意、或許是意外、或許是一時貪念,他們對於犯罪這樣的概念,大概都還很模糊。當我們把罪刑的烙印加諸在他們身上,很容易會變成另一種的歧視。雖然我們在青少年成年後,會塗銷他們當時的前科紀錄,但這種歧視仍然是無形的,當我們不願意給他們機會,展示善良的那一面,很快的他們就會被成年人的五光十色煽惑,變成另一個他們原本討厭的成年人。
我非常推薦青少年,甚至於父母可以一起閱讀這一本書。這本書的內容淺顯易懂,帶著花東的美景,與淡淡的哀愁。當我們閱讀完這本小說,可以思考的問題有很多,但是都會圍繞在一個核心焦點,也就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對於青少年的小奸小惡,我們是給予體諒、理解與指導,還是嚴厲的苛責、辱罵與懲罰?
當我們看完這本書,應該會得到某些跟原本想像不一樣的答案。或者是,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到花東去旅行吧!
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這是一本充滿畫面的小說,雖然阿國與正義都不算是英雄,但一樣得經歷「離家、冒險、返家」的成長過程。
在大人眼中,阿國是個叛逆不學好的青少年,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種自以為是,以及充滿嘲諷卻又不失幽默的口吻,也是這個階段年輕人的共同寫照。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父母師長跟我一樣,邊看邊為阿國捏一把冷汗,腦中一直想起法國導演楚浮拍攝的影片《四百擊》,電影裡那個本性善良卻因遭受大人誤解而步步走向歧路的驚心動魄。
人雖然有向上向善之心,但是人的理智往往抵擋不了情緒的衝動,尤其對於掌控理性判斷而壓抑情緒暴衝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展完全的青少年,真的很可能因為一念之差而做出自己會後悔的事。
深深了解人的理性與獨立思考都是關在書房才會存在的,當我們離開獨處的房間跟別人在一起,我們就變成環境的產物,情緒左右了我們的決定,往往我們會由所處的情境來表現我們的行為。
幸好阿國碰到了雜貨店老闆,一個退休的國文老師,這個生命的貴人,讓他有了脫離當下情境的機會,也就是損友阿基的影響,在邁向蘇花公路的旅程中,遇到另一個改變的契機,也就是同樣逃離當下難堪處境的青年林正義。
古代的和尚找不到人生答案時就會出門行腳,歐洲近代也鼓勵年輕人給自己一段長時間去流浪、去冒險,是的,走在路上比較容易想通一些事情,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在真實廣闊的世界中行走的機會,讓他們從肉體的辛勞,精神的困頓,從流汗、流淚,甚至流些血中,體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旅程尾聲,背負著小偷罪名的正義,從蘇花公路隧道口一輛翻覆傾瀉的砂石車忽然悟到一個道理,覆蓋,可以用更好的表現去覆蓋以前的錯誤,也就是用更強烈、更好的記憶,去覆蓋不好的記憶。
這個覺悟對年輕人,甚至歷經滄桑的中年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往往不小心就會陷入以為是萬劫不復的深淵,然後要嘛是退縮自傷,要嘛自暴自棄更加無所忌憚──反正爛命一條!
已發生的事實雖然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如何看待它,如何選擇下一步該怎麼走,就像阿國體會到,只要我們都堅信前一秒的自己已經死亡!
喜歡找原因的人類,常常會選擇用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理論來詮釋自己的人生,因為以前我遭遇到什麼樣的處境或對待,所以形成了我現在這個模樣。這個因為……所以……的邏輯雖然很迷人,但是問題是,過去已發生,再也改不了,難道我們就注定如此嗎?
或許我們該選擇另一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看法,他認為人可以不斷重新設定新的目標,在每個當下重新做選擇,不管過去有什麼遭遇都無所謂,未來我們想做什麼事,想變成怎樣的人,都可以從現在設定目標與步驟去達成。
是的,沒有萬劫不復的錯誤,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每個大人應該要給成長路途跌跌撞撞的孩子有這樣的信心,當然,你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閱讀這本小說而體會到這個可以改變一生的道理,最棒的是,當他們看完書後,或許也願意出門進行自己的成長之旅。
改變人生際遇的一本書
高雄市新民國小教師林艾臻
一支筆,描繪出一個撼動人心的故事。
一個故事,轉變了一段難以忘懷的際遇。
「一個人的一生,其實是經過許多不同階段的自己,可以更好,也可以更壞,決定全都在自己!」正因為張友漁老師的這句話,讓我邂逅了《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
當時在一場工作坊接觸到這本書,工作坊委派的作業是要將書籍做命題,我必須在成堆的書籍中選出一本。在當下,《阿國在蘇花公路上騎單車》這般平鋪直敘的書名,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吸引人們的目光,但是看完作者序後,我就下定決心要將這本書好好研讀,細細的品味一番,因為它似乎觸動我內心深處中對於「貼標籤」這件事的想法。
那一年,身為班導師的我,在平凡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情發生,班上當時有一個難以「馴服」的孩子,不管在教師軟硬兼施,家長、訓導、輔導雙管齊下的機制下,孩子仍是三不五時出狀況,讓身為導師的我無時無刻都得緊迫盯人,以免意外發生,因此與孩子間的互動關係常處於既緊張又緊繃的狀況。記得班上其他同學對他的評價就是:「他以前就是這樣了,老師你算好的了,我們以前的老師常常罵他罵到『燒聲』,他一樣死性不改……。」
難過之餘,我似乎也束手無策,每次孩子一出問題,我倆總免不了一番「脣槍舌戰」,為了事情的對錯講到臉紅脖子粗,面對該生,我常分不清是在「教育」他,還是在「教訓」他,腦中浮現跟其他人一樣的想法:他就是這樣(頑劣),孩子身上似乎已深深烙印著「壞孩子」的印記。就在最後一次的「交戰」後,這本書中主角阿國的影子突然閃過腦際,我覺得這個孩子與阿國,在行為及心境上似乎有著許多交疊的部分,尤其是內心深處感到不被理解及諒解,所以我給了午睡時間愛搗蛋的他一個非常任務,就是讀完這本書,並且和我分享任何他的想法。
後來,孩子不但將此書看完,還推薦給他的好麻吉看,偶爾也會和我聊天、談心,我也常以阿國的例子勉勵他,有時轉念只在一瞬間,未來的路要如何走,端看自己怎麼想。上天就給了我這麼一個「小幸運」,自此之後,直到孩子畢業前,我們總能和平相處;甚至多年後,我們還能雲淡風輕的暢談這些難忘的「回憶」 ,也讓我深深的牢記著:「永遠別用標籤去斷定一個人。」
知道親子天下要將這本書重新出版時,真是令我欣喜若狂,我相信好書不管過再久的時間,都有被看見的價值。在這本書中,你不會看見華麗的詞藻,高潮迭起的情節,有的是對人性最貼近的描摹及刻畫,活生生道出人們內心深處最不願被碰觸的矛盾與掙扎。每次將此書推薦給學生看,孩子的分享都讓我重新檢核自我的價值判斷,再次讓我在心靈深處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