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9 項符合

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3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初讀楊照,是由小說《暗夜迷巷》...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0/02/04
初讀楊照,是由小說《暗夜迷巷》開始,可是最愛讀的卻 是他的雜文,雜文一類,不特意以文學為事,可是娓娓道 來,在緊要處一針見血,其實更見性情、韻致。或許\是寫 小說琢磨出來的功\力,楊照寫古典音樂、棒球,即便不諳 此道的人,讀來也是津津有味。 說...
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作者:楊照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06-23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內容簡介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困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歷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台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面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裡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透過理性的聲音,從「故事」觀照社會。
在故事與新聞中,汲取智性閱讀的輝光,
在體悟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會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別製作32頁2002至2008年台灣與世界大事對照表,
帶你重溫歷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台灣、世界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出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面回應你。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

文學文化評論集
  《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

 

《理性的人》自序 楊照

  一九五○年代,鋼琴家李希特(S. Richter)到布達佩斯演出,彈奏了貝多芬第七號鋼琴奏鳴曲。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緩慢且沉重,拖著步伐行進的大塊大塊和聲間,穿插了一些彷彿試圖想要逃走,卻又飄不遠飛不起來的起伏旋律,李希特將這樣的對比處理得極好的,音樂像一塊大磁石將每個聽眾緊緊吸住,吸往一個巨大的命運深淵裡,與那黑暗冷冽的深淵相比,人的意志如此渺小無力,想逃卻又注定逃不開。

  第二樂章結束了,聽眾還沉陷在巨大壓力氣氛中,李希特沒有多做停留,即刻彈出了第三樂章,那是一段甜美的小步舞曲,李希特超人精確的手指控制下,第一個音符出現,如同天籟般光明清澈,就在那一瞬間,半場的聽眾同時落下淚來......

  創造出這樣的音樂奇蹟,因為李希特不只了解貝多芬,他更了解共產主義社會下的生活,他演奏的第二樂章,抽象卻充滿感情地觸動了每一個人最深刻的體驗,那巨大的集體壓力,在集體下個人想要逃開壓力的夢想,夢想的渺小與虛弱。他知道聽眾會在這樣的音樂中聽見自己無奈的命運,所以他接著對比地給了他們天啟般美妙,用小步舞曲的光輝給予他們希望與撫慰。流下淚的剎那,那些布達佩斯的聽眾得到了短暫卻強烈的解脫──透過音樂,透過他們與李希特共同的感受。

  「我想大家都能同意,在我們的胸懷中,都有慈愛的感受,對於人類普遍的友誼閃光,無論那感受、那閃光多麼小。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豺狼和蛇蠍的成分外,總會同時揉入一些鴿子的善性吧!讓我們假設這樣的慈愛善性很微弱很微弱,弱到甚至無法搬動我們的一根指頭,即使如此,微弱的慈愛善性還是會影響指引我們的心靈,當其他因素保持平衡不變時,就會在人類普遍有毒危險的本性上,產生一種有用有益的偏好。」

  這段話出自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的《關於道德原則的探索》。休姆是西方理性主義最重要的奠基者,他的文章一貫冷靜說理,一貫邏輯掛帥,沒有什麼文采裝飾,然而細讀他的文章,我們清楚知道他的理性探索,最終還是建立在感情上,因為大家擁有同樣的感情,會被同樣美好的事物觸動,所以才有辦法依照這些共同感動的指引,找到條理來安排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生活。如果沒有辦法對同樣的音樂、同樣的畫面、同樣的劇情、同樣的故事共鳴感動的話,那麼這樣的一群人是絕對無法和平組構成一個社會的,更別談要攜手前進一起繁榮了。

  休姆十八歲時,受到強烈憂鬱症狀襲擾,一度情緒崩潰無法正常生活,復原後就養成了貪嘴好吃的習慣,大概是以不斷進食來解除內在憂鬱壓力吧!

  可以想見,休姆終生都是個大胖子。五十八歲時,有一天在回家路上,休姆不小心跌進了爛泥灘裡,怎麼樣也爬不出來。還好一個漁夫的太太剛好走過,休姆趕緊喊救命,漁夫的太太認出來泥灘中掙扎的大胖子是休姆,是一個常年質疑上帝存在跟教會作對的傢伙,提出了條件:她沒辦法救一個無神論者,除非休姆背誦一段「上主祈禱文」,證明他還相信上帝,否則她掉頭就走。

  休姆背了「上主祈禱文」,因而能夠從泥灘中爬出來。

  漁夫太太覺得自己相信的上帝勝利了,逼迫無神論者休姆認錯悔改,然而她不知道,其實背誦「上主祈禱文」,對休姆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考驗,他根本不需要調整自己的哲學立場,他的哲學裡就包括了這部分。

  休姆認為,太初時代,單純原始的家庭裡,各個成員彼此慷慨對待,彼此之間不需要什麼正式的規範。然而為了方便、安全、互助等理由,眾多家庭連結合作,慢慢地就有了「我的」、「你的」財產認定區別,社群越大各個成員的想法利益差別也就越來越大,於是不能不產生明確的規定來維持秩序。

  大家都自私自利,為什麼還能有共同的社會秩序?依賴的就是一種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智慧,感受到暫時犧牲小的利益,終究可以換來更大更久的利益,這種算計的能力就是理性。

  比起繼續陷在泥灘中出不來,背誦自己並不相信的「上主祈禱文」是相對便宜的代價,更重要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個社會就是會有相信和不相信「上主祈禱文」的人交錯共存,要找出大家可以彼此幫助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理性的擴張,依賴每個人內在都有的共同感動,這些感動的善性指引我們判斷是非,帶領人從豺狼蛇蠍的邪惡中走出來。每個人都可以被這種美好秩序說服,所以理性社會也就同時預設了強制壓迫手段逐步消失。訴諸於人的基本理性,我們可以建構一套自利又利人的秩序,取消強制壓迫,讓每個人活在沒有強制壓迫痛苦的世界裡。

  這樣的理想,在實踐上,有其複雜的重重困難。一重困難是如何讓人體認到限制自己內在的豺狼蛇蠍貪婪,其實反而能帶來更大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危險禍害。這種因果邏輯必須靠不斷的說明解釋,讓更多人明瞭,願意一起努力建構對大家都最好的善性秩序。

  道理可以說,也總有先理解了道理的人可以反覆進行申說,然而,道理說得越多,往往也就變得越空洞,反覆聽見同樣的道理的人,往往也就變得麻木無所謂了。

  我從一九九○年開始寫新聞評論。兩年後,本來不定時的評論,變成了固定專欄。再過幾年,我接手負責政治新聞雜誌的編務,又從業餘的觀察評論身分變成專業新聞工作者。一路寫下來,我抱持的一貫態度就是理性說服。盡可能講清楚評論的邏輯與標準,同時盡可能保持觀點的前後一致。

  這樣的工作,不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變得越來越輕鬆,相反地,時間越久,壓力越大。壓力來自於如何在快速轉化的社會裡維持前後一致的立場,包括政治上的立場,也包括社會公平議題上的立場。壓力還來自於如何讓自己不至於因為長年講同樣的話而感到厭煩。

  有一段時間,我對於工作上必須撰寫的新聞評論,極度不耐。同樣的問題,反覆出現,也就反覆成為我們評論的對象,然而對同樣的社會毛病,可能每次講出不一樣的新鮮道理嗎?道理就是那些,如果要刻意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那講的就不是理性道理了。

  所以,就只能不斷重複自己寫過、講過的,到讓自己對這些道理也都感到空洞、麻木嗎?

  小時候,有一陣子外婆來住。清晨外婆會把我叫醒,跟她一起去圓山運動。其實就是走路,爬一段石階梯,到達一片俯瞰基隆河的平台,幾個年紀跟外婆相仿的太太們聊聊天。

  有一個中年男人,每天都會拎著羽毛球拍,經過外婆他們所在的平台,繼續往上爬,幾乎毫無例外,每次他經過,一定有人低聲地說:「那個陳世美!」

  陳世美?這應該是舞台上或電視歌仔戲裡出現的名字,再自然不過地從太太們口裡講出來,直接指涉現實,每個太太都跟著點點頭,一切了然於心。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的二姊和三姊迷上了珍?奧斯汀的小說。她們每天討論到底傲慢是什麼,偏見又是怎麼一回事。我繞在她們身邊聽得滿頭霧水,覺得她們不一個大我兩歲,一個大我四歲,為什麼就神奇地知道如此深奧的東西?人的品格,抽象的性情,性情與命運的關係,諸如此類的。

  後來我自己讀了小說《傲慢與偏見》,進入伊麗莎白和達西的世界,突然之間,本來抽象的東西,變得再具體不過,本來以為深奧的道理,也變得容易掌握了。我不會再空洞漫無頭緒地想什麼是「傲慢」,什麼是「偏見」,我只需叫喚出小說裡這兩個角色的形象與行為,傲慢與偏見就清楚在我眼前供我掌握。

  小時的記憶,加上長年對於小說創造的堅持,讓我想到了故事,想到了故事在具現、彰示道理上可以發揮的效果。

  「故事」,至少有兩層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意思。一層指的是有情節的傳奇,一段或長或短人類特殊經驗的過程。另一層泛指「過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經發生的事,尤其是那些太小太瑣碎沒辦法被歸類為歷史的事。

  這兩種意義的「故事」,有共同的特色──把我們從現實生活裡帶出去,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別人的經驗。故事擴大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故事提供我們豐富多樣性,讓我們不必困守在每天反覆、有限的事物裡。

  為什麼不用豐富多樣的故事,幫助我從空洞、麻木的新聞評論中解脫?

  用別人的故事,對照自己身邊的新聞,後面依恃仍然還是普遍理性的信念。憑什麼故事可以映照新聞,不只是隨意東拉西扯並排並列?因為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裡所發生的事,只要是人類經驗,就不會也不能離開理性道理範圍,再怎麼不一樣的經驗,追究到根柢,都還是普遍理性的變形運用。故事離不開理性道理,當然,故事比抽象的理性道理有趣、迷人。

  故事也比日夜川流來來去去的新聞有趣、迷人,而且讓人難忘。就新聞寫新聞的評論文章,等到新聞消失被遺忘了,就沒有任何存留價值了。用故事來搭配對照新聞,新聞消失了,故事還在,還值得被聽到被流傳,被拿來映襯其他現實生命經驗。

  就算有一天,連故事都留不住,都消失遺忘了,理性的道理還在,建構一個理性社會,讓大家都能理性溝通說服,免於愚蠢免於迷信免於壓迫,那樣的夢想,一定還在。

二○○九年六月一日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 楊照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8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初讀楊照,是由小說《暗夜迷巷》...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0/02/04
初讀楊照,是由小說《暗夜迷巷》開始,可是最愛讀的卻 

是他的雜文,雜文一類,不特意以文學為事,可是娓娓道 

來,在緊要處一針見血,其實更見性情、韻致。或許\是寫 

小說琢磨出來的功\力,楊照寫古典音樂、棒球,即便不諳 

此道的人,讀來也是津津有味。 



說故事論政,古代有史論,也有寓言,只是有時候教化意 

味太強,反而減卻了滋味。楊照摘引史事細節,故事說得 

精采,評論則點到為止,極少過火之處。 



網路上有不少持不同意見著,喜歡緊抓楊照「故事」裡的 

環節,搖舌譏諷,大以為不然。只是卻不見他們也說幾個 

精彩的故事來聽聽。
 單單書名就有批判的意思,批評現...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09/11/30
單單書名就有批判的意思,批評現在這個進步的社會,卻缺少真正理性的人、理性的公民

書中收錄的文章或許\因為是刊在報紙的專欄,所以篇幅都不大,而且大多是針對當時發生的時事,利用歷史或其他事件予以針砭,個人頗為色彩濃厚

但是我欣賞的是作者的博學,以及對某些事情的思維方式/角度,讓我覺得事情並非單單只有一面,對於他人的想法要更尊重;這些事是課本沒教的,更是在社會上學不到的,有的只是批評及攻訐,反正非我族類即是異類,這種狹隘的思想如何成長,如何成為泱泱大國?

或許\,台灣人已經被民粹政客給離析了,那些人得到的短暫的權勢,卻失掉一世的英名跟萬世的罵名。怪哉!這些人竟然還被譽為英雄,是非顛倒至此,家國何以強盛、何以延續;缺乏高水準的人民,似乎只會讓社會有更多的拉扯,或許\因為眼界還是過往經驗造成的,讓醉者舉目皆是,醒者亦蒙上眼睛

與其說有誰願意說真話,不如說有誰願意聽真話,或許\假話更讓人激昂、快意,但是聽多了好話,自欺欺人久了,或許\就信以為真了!假話亦真,真亦假

到底是要隨波逐流,還是當個理性的人,如此簡單的問句,此時此地卻不容易回答阿!
 愛書同好們,雪茄客vince我...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09/08/26
愛書同好們,雪茄客vince我推薦給大家的好書,絕大多數都是好幾年前的書,主要是我必須在幾年之後再度翻閱\,能夠依舊獲得感動與充滿閱\讀喜悅的書,才會推薦給各位;不過,今天我想要打破這個原則,鄭重推薦一本昨夜(2009.7.30.)才讀完的書,那就是由楊照所寫的「理性的人」(上、下集)。



我覺得理性思考很難,若能自成一套理性、具有邏輯的思考體系則更難,而能在理性與感性間取得平衡,就可說是此生無憾了~透過閱\讀楊照這套書,雖不能立刻讓你我成就以上3種難題,而能讓自我提升到更好的境界,但我深深相信至少可以找到一些讓自己成長的蛛絲馬跡;雖然花了比書價還多的DHL費用從台灣運來這套書,但實在值得,因此,非常榮幸能在花2週仔細品味後,推薦給也愛書、也心疼台灣、也堅持自我價值的同好們~



我從小就喜歡看伊索寓言,雖然不能完全理解書裡的\"大道理\",但也約略能從小故事裡懂得若干為人處世基本之道(當然,當時喜歡伊索寓言是因為故事簡單有趣,才不是因為什麼想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啦),就算現在,偶而在入睡前也還會拿起伊索寓言,翻兩頁看過幾則小故事後,才滿意地入夢鄉。新新聞總主筆楊照所寫的這套「理性的人」,簡單來說就是給成人看的伊索寓言啦!博學多聞的作者在這324篇短文裡,每篇開頭都點出一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無論是文化、政治、社會或甚至是娛樂),然後透過一則古今中外的小故事,引領著讀者從故事中反思台灣社會在近代洪流裡的種種現象~



每每在看完小故事而被楊照引導到他所引申的結論時,都會驚覺這樣論述方式的簡單、動人與深刻,而不自覺地停留一兩分鐘,在內心深處省思自己對那個社會事件的想法;雖然我有時並不全然同意楊照那樣的引申或闡述,但我想他已經成功\了,作者帶領著讀者從內心取得自己思考後的結論,至於是不是跟他相同,我想楊照應該不會介意才對;因為vince我相信他所在意的,應該是希望台灣社會能多一些具有思考意願,且具有自己一套論述與思考體系的同胞們,因為這樣才能使我親愛的母親-台灣,展現更令人期待的未來~



「理性」其實並不是「不帶感情」,反而是必須基於對某種中心價值的深厚情感,才能堅持「理性」的思考、判斷及行動。就如同書裡那則\"以慈悲為名的凌虐\"故事所說的,Vince我也曾對那些不做功\課記者所提的白痴問題感到憤怒,卻也僅止於此;你我何曾想過自己可能在付出許\許\多多慈悲的同時,卻帶給\"受惠者\"你所未能察覺的凌虐??我們偉大又無限的關懷與同情,到底有多少是基於同理心的付出??到底有多少是不帶任何負擔的給予??



我最親愛的同好們,在我們不知不覺習慣了微型網誌(像是噗浪)那樣衝動式發言與回應的同時,或許\你可以跟我一樣買這套書來看看;當你每晚入睡前花10分鐘讀完其中兩則故事,想想自己的感受後,衷心盼望能跟我一樣香甜地、自在地、帶著豐富感情地進入理性的夢鄉~



vince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今日66折
瘦一輩子的本事:心理學權威的10堂知心瘦身課,跳出飲食陷阱,跟減不完的肥說ByeBye
作者:茱蒂絲.貝克 (Judith S. Beck, Deborah Beck Busis)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06
66折: $ 277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報價天王林信富分析師的超省力散戶投資術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23-12-12
66折: $ 251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台灣文學百年論戰
作者:朱宥勳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8-29
66折: $ 29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作者:劉潤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29
$ 31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小小科學人:100科學大發現
作者:艾力克斯.弗斯、米娜.雷希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日期:2017-04-06
$ 379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終末的後宮 16
作者:LINK、宵野小太郎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5-27
$ 133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作者:羅伯.狄保德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1-26
$ 31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記憶治療:釋放你的記憶枷鎖,讓創傷轉化成生命的奇蹟
作者:林瑪竇、林丹尼斯
出版社:啟示
出版日期:2024-05-04
$ 33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作者:羅里‧奧康納 (Rory O’Connor)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6-08
$ 37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霓虹街的蜘蛛與蝶 特典版三冊合購
作者:滝端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427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被夾在百合之間的我,順勢劈腿了(01)
$ 19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