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錯!昔日的天才兒童徐安廬,現在是矽谷的創業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是美國CBS、ABC、《時代雜誌》、《國家地理雜誌》兒童版、韓國MBC都曾報導過的天才兒童,
現在則是《Fast Company》報導的青年創業家。
十六歲打破華盛頓大學近一百五十年紀錄,取得三個半的學士學位後,安廬仍持續對知識的渴求、認真誠懇的生活,更因他想做有更大的影響力的工作,在史丹佛博士班第四年,選擇了Thiel Fellowship,成為矽谷的創業家!
這不僅是一個天才的成長故事,更是一個年青創業者的奮鬥與學習經驗的分享。
徐安廬生於一九九一年,二歲時即展現驚人的專注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歲時已能解代數題目,六歲參加正式智商測驗,智商超出量表能測出的範圍,被認定為天才兒童。
國小的求學過程,一再被老師建議跳級就學,當他的父母發現學校的正規教育無法滿足他的學習速度時,八歲起開始讓他在家自學,完成中學教育。十一歲贏得華盛頓州高中組科展大獎,成為歷屆年紀最小的大獎得主,並代表華州參加英特爾國際科展(Intel ISEF),也打破英特爾國際科展歷年參賽者的最低年齡紀錄。十二歲時即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二○○七年,十六歲時他取得三個半學士學位, 進入史丹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博士班,二○一一年受史丹佛創業風潮影響,走出校園,以科技創業,並獲得20-under-20 Thiel Fellowship,現在是加州矽谷的創業家。
在本書中,安廬毫無保留地重現他的成長過程,和台灣的學生、家長及師長分享他的學習經驗與態度。他的學習經驗,甚至已編入美國的學校教科書。看完這本書,可以瞭解天才對知識的渴求到什麼瘋狂程度,對生活的認真與誠懇是多麼細膩,更可以體會牛頓對天才所下的定義(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的真正含意。
安廬也是一位人道關懷者。他和弟弟徐安祺在他十一歲時創立「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World Children對知識的渴求到什麼瘋狂程度,對),希望幫助世界各個角落的貧苦兒童,讓他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幫助每一個小孩都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是他的夢想。因為「教育即自由」(Education is Freedom),唯有教育才能幫助人們獨立起來,更有能力和機會脫離貧困的處境,解決自己和社會的各種問題。
也因為這個理想,他在博士班第四年,已經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時,決意放棄他的學術生涯,因爲他認為經由創業,可以對社會人群有更大的正面影響。
安廬的經驗無法複製,也無人雷同,但是他自動、自主與渴切的學習態度,認真、專注且系統的學習規劃,卻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效法的;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態度,也是為人師表與父母者可以省思的。
作者簡介:
徐安廬(Andrew D. Hsu )
創業家,新科技創造者,腦神經專家,教育改革者,社會服務推動者,史丹佛大學StartX 進駐創業家(Entrepreneur-in-Residence), Thiel Fellow
徐安廬與他的創業夥伴正在矽谷如火如荼的打造給新世代的教育平台。他是史丹佛大學創業育成中心StartX的進駐創業家,也是Thiel 20-under-20創業獎金的得獎人。
徐安廬二歲時即展現驚人的專注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歲時已能解代數題目,六歲參加智商測驗,智商超出量表能測出的範圍,被認定為天才。
徐安廬十歲時開始在華盛頓大學的病理實驗室從事分子生物的研究。十一歲,他成為華盛頓州有史以來高中科學展最年輕的大獎得主。他也是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展 (Intel ISEF) 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決選參賽者。
安廬也是一位人道關懷者,2002年,他和弟弟徐安祺創立「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World Children’s Organization),宗旨是幫助世界各個角落的貧窮兒童,讓他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免於疾病的權利。
安廬12歲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畢業時獲得華盛頓大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化學等3個學士學位,創下該校近150年校史同時以三個學位畢業的最年輕畢業生紀錄。十六歲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腦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在史丹佛大學,他是Frances B. Nelson Fellow,也是Smith Stanford Graduate Fellow。2009年,他通過博士資格考,成為腦神經科學的博士候選人。隨後,他得到矽谷創投公司的投資,在19歲,進入博士班第四年時,走出校園,開始創業。
安廬在小時候參加游泳隊,12歲時,游出全美國蝶泳西岸最快的成績。美國NBC、CBS、ABC、《時代雜誌》、《國家地理雜誌》兒童版、台灣各大媒體、韓國MBC,均曾詳細報導徐安廬。他的故事也編入美國四年級的教科書內。
徐安廬網站:http://www.andrewhsu.me
本書網站:http://story.andrewhsu.me
徐安廬email:andrew@andrewhsu.me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深信安廬的故事,一定會感動更多台灣的父母實行活潑的教育,讓台灣的學生去作創意的學習。
──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劉全生
我們台灣不是沒有千里馬,只是缺乏伯樂的慧眼賞識罷了!但願這本書能讓父母、老師們換一種角度去看我們的學生。人的優點是刻意去尋找才會看到,希望每個人都能做自己孩子的伯樂,讓整個社會達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境界。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這本書其實也是為人父母者很好的借鏡。雖然大部分父母不能像書中那樣擁有著美國式莊園住宅,但是父母親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平日的啟發、鼓勵和尊重小孩的主動學習,為小孩爭取該有的教育權益,以及鼓勵小孩上圖書館上網找資料的家庭教育,也是一般小孩應該享有的家庭支持。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對青少年來說,這是一本有趣的故事書,原來讀書也可以這麼快樂!對為人父母師長們而言,這是一本實施愛的教育的參考書,父母親的愛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它不僅是﹁天才﹂的故事,也是﹁模範父母﹂的故事。
──國際扶輪前副社長 黃其光
他會讀書、愛運動、有愛心,不僅活出自我、展現純真與歡欣,還能關懷他人,尤其對落後地區兒童的教育問題,身體力行,竭盡所能的奉獻,最叫我欣賞、佩服。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吳清基
作者一篇篇生動活潑的生活成長故事,帶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及作育英才的導師們智慧的啟發,也讓莘莘學子們透過安廬的經歷,感受所謂的天才及成功者背後的加倍努力、自發的愛心與無限地毅力與勇氣。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 林欣榮
安廬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充滿愛心,與弟弟徐安祺共同創立「世界兒童組織基金會」。本人很樂意推薦安廬,也希望大家協助他,使美夢成真。
──前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張富美
這個故事,對台灣(東方)的教育具有絕對的參考價值,如果你用同樣的方法,也有機會教出另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台灣的父母親忙於事業、工作,給了小孩多少時間?從父母親的投入程度來看,台灣的小孩能不變壞已經不錯了,奢言要成為天才!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名人推薦:我深信安廬的故事,一定會感動更多台灣的父母實行活潑的教育,讓台灣的學生去作創意的學習。
──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劉全生
我們台灣不是沒有千里馬,只是缺乏伯樂的慧眼賞識罷了!但願這本書能讓父母、老師們換一種角度去看我們的學生。人的優點是刻意去尋找才會看到,希望每個人都能做自己孩子的伯樂,讓整個社會達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境界。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這本書其實也是為人父母者很好的借鏡。雖然大部分父母不能像書中那樣擁有著美國式莊園住宅,但是父母親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以及...
章節試閱
史丹佛大學博士班
我會選擇腦神經科學是因為我的祖父在我讀大學之前得了失智症,整個發病過程的經驗及診斷讓我開始思考大腦的問題及各種相關的疾病。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一個獨特的腦袋,但大腦對人來說就像一個尚未了解的黑盒子,大腦給我們意識及個性,也是一部最複雜的計算機,而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知道的真的非常非常少,這代表大腦還有許多值得去研究和探討的空間。
二○○七年我進入了史丹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博士班的同時,我的弟弟也跟著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一位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他的研究生涯,我們兩個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我們的研究工作;再加上我父母,雖然他們的背景並非生物或大腦,但是他們長久研究教育,也讓他們對大腦和教育結合的議題,有相當深入的了解。
我們由分子細胞的層面研究大腦,他們由教育和應用的角度研究大腦,我們可以說全家對大腦都充滿了興趣,我爸爸的書桌上就擺了一個大腦模型,常常被我們借用不還,聽到他在家裡找大腦的叫聲: 「Where is my brain(我的大腦呢)?」我們還要提醒他,不要忘了要加上「模型」兩個字!
在史丹佛的三年中,我在腦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上有相當寬廣的訓練,我在一個以果蠅為研究對象的實驗中實習過,還有一個是以蛋白質為研究題目的實驗室,另一個是對老鼠的腦袋做手術, 研究老鼠的腦。我也研究過一項現今在腦神經科學領域裡廣泛運用的科技叫Optogenetics。
整體來說,我對基礎的腦神經科學如細胞及分子生物比較感興趣,而不是行為學或心理學等的領域,我一直對理解生物系統的運作有極大的好奇心。
我在研究室之外參與了許多頗酷的活動。其中一個叫做Brain Day 的活動,我們會去Palo Alto 以及 E. Palo Alto的中學七年級科學課,我們由醫學院調出用防腐劑儲存的真實大腦,讓小孩子碰觸, 幫他們上一堂神經結構課。我們會介紹大腦相關的病變及大腦的運作,這些中學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接觸腦生物及腦神經科學,他們都很興奮、好奇。我也教大學部學生一些腦神經結構的進階課, 所以我有很多教學經驗。
史丹佛有許多既聰明又才華洋溢的人,我覺得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環境中非常幸運。有些人現在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目前在創業,已不在腦神經科學的領域,但我還是很關心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展。
年齡問題到了史丹佛之後比較不是個話題,只是有些人還是會問我為何那麼年輕就上研究所, 也會因為我不承認我沒有童年生活而生氣,事實上我真的不以為意。在研究所時,我除了系上同學外,也認識許多和我年齡相仿的大學部學生。
談到交朋友,大學的時候任何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我的年齡小很多,真的像是小學生混在大學生裏的樣子,有人會惡作劇的說:「那是誰的弟弟?怎麼這裏還可以上課、順便托嬰? 」
到了史丹佛,有趣的是年齡的差距反而更大,尤其是實驗室裡,研究生和博士後的研究員,加上實驗室管理員,有些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但是我長高了,在人群裡,並不會顯得特別突出。尤其是大學部和研究所都在同一個校園裡,我在研究所過了兩三年之後,基本上和大一剛進來的新生年紀相仿,我很期待能和大學部的學生交往,於是我加入了史丹佛的Eating House。
Eating House 是在校園內有許多大學生共同管理的大房子,每棟可容納三十個人左右,所有的學生得自己照顧房子裡大大小小的事,包括煮飯、清掃,這裡的廚房是專業規格,大家要輪流做飯、清洗,我雖然不住在裡面,但是我跑去和管理員商量,他們也很歡迎我,於是我成了晚餐部的一員。
在研究所第二年時,每天晚上六點我騎著單車,由實驗室穿過校園到大學生居住的角落去吃飯,我們邊吃邊聊,很開心,我也參加房子裡很多的活動,我在這裡交了很多大學部的好朋友,事實上我現在正在交往的女朋友就是在這裡認識的。
二○○八年的一個晚上,是美國總統大選日,Eating House 的人都擠在娛樂室裡看電視現場直播開票結果,有人在房間地板上放了一大張地圖,每一州宣布投票結果時,我們就在那州上塗上藍色或紅色的漆,結果歐巴馬贏了麥肯(John McCain),那真是一段有趣的日子。
史丹佛暑期創業課程
在研究所時,我很享受那裡的訓練及體驗,但從一開始我就被創業的氛圍所吸引。這也許是我內心的一股創業的動力與整個史丹佛大學及灣區的創業氣息互相結合而產生的作用吧!
二○○八年暑假,我參加了史丹佛商學院的暑期創業課程 (Summer Institute for Entrepreneurship, 簡稱 SIE) 舉辦的迷你MBA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原則及理論,那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課程。 一整個月的時間,每天由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一直上課、討論案例,做project,小組成員連吃飯都在一起討論,這種密集的訓練,讓我們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成長。
SIE請來很多創業家及公司創辦人到課堂上演講,並實際指導我們,我們分成好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票選決定,拿其中一個人的主意當題目,就像新創公司般,小組裏每個人各司其職,分頭進行,並有創業前輩的輔導。最後我們要進行成果報告,許多創投公司的人也會來參與評審。
我們這個小組的題目是教你怎麼彈吉他,有一個成員來自電腦系的博士班,這是他的點子,彈吉他時電腦會偵測出音符,讓你知道哪裡出了錯、如何修正等等,這是大略的介紹。總之我們贏了一個最佳工程獎。
參加SIE的人來自各個科系,有各種各樣的點子,有一個愛爾蘭來的同學叫弗格斯(Fergus), 他開了一間公司,後來賣掉了,現在全世界四處旅行。也有許多博士班的同學,跟我一樣對創業感興趣。之後我繼續到商學院修了些課,也認識商學院的成員和畢業的系友,這些一點一滴的接觸激起了我對創業的熱情。
史丹佛大學博士班
我會選擇腦神經科學是因為我的祖父在我讀大學之前得了失智症,整個發病過程的經驗及診斷讓我開始思考大腦的問題及各種相關的疾病。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一個獨特的腦袋,但大腦對人來說就像一個尚未了解的黑盒子,大腦給我們意識及個性,也是一部最複雜的計算機,而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知道的真的非常非常少,這代表大腦還有許多值得去研究和探討的空間。
二○○七年我進入了史丹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博士班的同時,我的弟弟也跟著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一位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他的研究生涯,我們兩個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我們的研究工作...
目錄
〈專文推薦〉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工作 劉全生校長
〈專文推薦〉 做孩子的伯樂 洪 蘭教授
〈專文推薦〉 人盡其才才是天才 孫中興教授
〈專文推薦〉 他不只是天才,他是夢想實踐家 黃其光先生
〈專文推薦〉 父母的必修學分 吳清基總校長
〈專文推薦〉 天才兒童的成長歷程 林欣榮院長
〈專文推薦〉 天才是如何教出來的? 何飛鵬先生
〈自序〉 為貧困兒童請命
獻詞
1. 童年二三事
2. 菜鳥入學記
3. 阿波羅天才教室
4. 莫名其妙的作弊事件
5. 森林秘密集會
6. 在家自學
7. 我的安祺大弟
8. 夢幻之屋——玫瑰山莊
9. 我愛西雅圖
10. 借用別人的頭腦
11. 造橋智力大挑戰
12. 初試啼聲作導演
13. 莎士比亞復活記
14. 自主學習中學
15. 學會怎麼贏
16. 挑戰鐵人賽
17. 失落的小白球
18. 有趣的腦力激盪
19. 前進美東
20. 班吉脫口秀
21. 拜爾實驗室
22. 華盛頓科展大贏家
23. 英特爾國際科展奇遇記
24. 與媒體過招
25. 世界兒童一家親
26. 教育即自由
27. 告別知識沙漠期
28. 資優高中生科學實驗營
29. 大學初體驗
30. 華盛頓科展,慘遭滑鐵盧
31. 申請大學風波惡
32. 搶修學分大作戰
33. 難分也難解的中文
34. 四海之內皆朋友
35. 我的減壓良方
36. 有能力做,就不會太小
37. 生命中的太陽
38. 飛向醫學夢
39. 華盛頓大學生活
40. 史丹佛大學博士班
41. 我決定離開校園,開始創業
42. 持續運動
43. 重要的觀念
44. 教育是未來基礎
結語
致謝
〈附錄一〉安廬秘密檔案
〈附錄二〉謎題解答
〈附錄三〉學習與成長經驗的分享
〈專文推薦〉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工作 劉全生校長
〈專文推薦〉 做孩子的伯樂 洪 蘭教授
〈專文推薦〉 人盡其才才是天才 孫中興教授
〈專文推薦〉 他不只是天才,他是夢想實踐家 黃其光先生
〈專文推薦〉 父母的必修學分 吳清基總校長
〈專文推薦〉 天才兒童的成長歷程 林欣榮院長
〈專文推薦〉 天才是如何教出來的? 何飛鵬先生
〈自序〉 為貧困兒童請命
獻詞
1. 童年二三事
2. 菜鳥入學記
3. 阿波羅天才教室
4. 莫名其妙的作弊事件
5. 森林秘密集會
6. 在家自學
7. 我的安祺大弟
8. 夢幻之屋——玫瑰山莊
9. 我愛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