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打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成功!
《謝震武寫給年輕人贏在終點的五堂課》(原名《機會?命運!請選擇》)一書出版後,我常常在演講後甚或街頭偶遇中,碰到有人問我:「我要如何能像你一樣?」除此之外,也曾聽到有法律系的學生抬愛地說,我希望以後像謝震武律師一樣。聽到這些溢美之詞,我往往都是先低頭誠摯地感謝,接下來很認真地告訴對方:「你絕對不可能是謝震武,但你卻很可能是超過謝震武很多的人!」不是嗎?!
龍生九子,尚且形色不同,咱們非親非故的,所以你當然不會是我,更何況我沒有什麼成功之處,只是我在人生的路上也許多了一份認真;我努力地付出,多了一份機緣;我幸運地把握,多了一份小心;我謹慎地應對,這一點一滴、一分一吋地累積,造成了今天的我!所以你不要想複製另一個我,但看完這本書,我卻希望你能擷取菁華,打造另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成功!
在這本書裡,把我一路走來的經驗化為文字,印證我前面所說的:我在剛出社會工作時,不分晝夜,不計工作量,不問薪資多寡(哦,當然是要符合個人基本工資要求啦),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頭鷹晚,搞到後來,家人朋友都戲稱我才是老闆;剛考上執照時,因當時還沒有律師職前訓練,我又沒有在事務所待過,在接到第一個案子時,我硬是抽空到法院旁聽了好幾天!
也因為這樣,練就了一身的本事,所以我說我多了一份認真;在台視工作時,因為不計較工作範圍,純粹基於交朋友的心態而幫一些製作人看合約,反倒因此成為好友,進而成為日後進電視圈執主持棒之契機,所以我說我在計較且幸運的把握住了機緣;人在江湖,進退應對,時間管理都很重要,我一向謹慎應對,所以我說我多了一份小心。
就像我在這本書一開始所寫的,人生永遠是選擇的結果,你要選擇認真些還是懶散些;你要選擇計較些還是大度些;你要選擇謹慎些還是輕忽些,一連串的選擇,將造就以後的你。所以你要成為謝震武、超越謝震武或是不如謝震武,那就:「機會/命運,請選擇」囉!
機會/命運,請選擇!
◎人生的前半場與後半場
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我特別喜歡「超級大富翁」裡「機會與命運」的單元,因為這個單元就像我時常和小孩玩的「捲紙軸、走迷宮」的遊戲一樣,在面臨選擇時必須自己下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如同我們的人生一樣。
通常在玩捲紙軸遊戲時,我會設計五個關卡。因為小朋友在玩遊戲時總喜歡耍賴,特別是當他走錯了,看到前方出現獅子或老虎時,孩子就會耍賴地說:「我要重來,我不要選這一關。」在前三關的時候,我通常會讓他重新選擇一次,但到了後面兩關,我就不會再讓他耍賴了。
同時,我也會告訴他:「前三關之所以讓你換,是因為這三關就像是你小的時候,在你做錯事時,爸爸媽媽是可以原諒你,讓你重新再來一次的。但是在你長大之後,就像是這遊戲的後面兩關一樣,很多事情錯了就是錯了,是不容許再來一次的。」所以,在未來的人生中,作每個決定時都必須要仔細地考慮過,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當他們再稍微大一點以後,我還是會告訴他們,這些遊戲和人生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因為不管是「機會與命運」的單元,或是走迷宮的紙軸遊戲,多半還用猜測來下決定,而且是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做下判斷。但真實人生中的許多選擇,你是可以慢慢考量,經過充分的準備再作決定。
就像我一路走來,從原本打算學醫,到立志成為一名律師,又從律師身分,因緣際會地轉戰到節目主持的工作,甚至在離開學校十幾年後,決定重回校園當一名學生。
當我在作這些決定時,或許就像是紙軸遊戲的關卡一樣,既看不到前方等待我的到底是獅子、老虎還是寶藏,也不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會,又會造就什麼樣的命運?
但只要你想得夠清楚,確定自己可以為這個決定負責後,那麼我相信,任何選擇都會是一個好的選擇,也會創造出好的機會與好的命運。
◎訂出目標清單
曾經聽一位朋友這樣說:「生涯是不可被規畫的,因為我們理應是不斷在進步,怎麼可能讓以前較不成熟的自己,來規畫未來較成熟的自己?況且,人生總是充滿變數,許多事都料理不及,又怎麼可能一步步照著規畫走呢?」說得白話些,就是我們常說的計畫趕不上變化啦!
的確,生涯是不能被規畫的,我們頂多只能訂出人生的目標清單。在落實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學著且戰且走,時時回頭檢視自己完成了多少,在這張清單裡留下呼吸的縫隙,以及可供調整的彈性空間,並一步步勾勒出我們整個生涯。
回頭看我這一路走來的歷程,也發現的確如此。從律師身分因緣際會轉戰到節目主持的工作,又在原本應該達到「不惑」的年齡,決定重回校園當起一名學生,這些都不是我當初所能預想得到的。甚至這一切的起源,亦即「成為一個律師的決定」,也是在歷經幾次的轉折後,才意外成就的人生旅程。
在我念高中的那個年代,多數人的第一志願仍是醫科,總覺得只要當上醫生,從此就能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似的。而我因為數理科的成績都還算不錯,因此在高一升高二時,丙組的醫科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從原本的學醫,轉而決定選填法律系,中間其實存在著一些轉折。話說在高二的某天中午,和一群同學一起吃飯時,忽然有個學弟問我:「學長,在你成為醫生後,當你開完刀、看過手術台上血肉模糊的景象,如果還得接著去吃飯,你能吃得下嗎?」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那天我的菜盤裡正好有豬腸,被他這麼一問,我還真的一下子回答不出來。而且不但那天的豬腸我動都沒動過,回去後我更是整整吃了三天的素,因為只要一想到手術台上血淋淋的景象,我就什麼肉都吃不下。
所以在經過幾天的思索與掙扎後,我決定與家人商量,讓我從丙組轉到法商的丁組去。幸好家人對我的決定一向尊重,因此在高二下學期的寒假,我就參加了學校的轉組考試,也順利從丙組轉到丁組。
我當初的想法是,就算不當醫生,從商一樣可以賺到很多錢,同樣可以孝敬母親、光耀門楣啊。因為當時的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每個人都還喊著「台灣錢,淹腳目」的時期,因此會覺得從商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誰知,這個編織好的商業藍圖,很快就在高三下學期宣告破滅,也徹底扭轉了我的決定。
還記得故事發生的那天,我拿著哥哥給的一百塊,到附近的商店買東西。到了店裡後,就和往常一樣拿著錢和手上的商品到櫃臺結帳。結果,櫃臺的老闆或許是因為眼花或記憶力不好的關係,把一百塊誤認成五十塊,並堅持不肯退還其餘的錢。
一肚子委屈的我,只好回家去跟大哥「陳情」,而大哥也二話不說的帶著我,再度回到商店準備跟老闆理論。沒想到,大哥到了商店後,只是稍微口氣不善地丟了一句:「我弟弟剛剛拿了一百塊來買東西,有什麼不對嗎?」
這句話立刻就讓老闆滿臉堆笑地解釋:「唉呀,可能是小孩子沒有講清楚啦,一切都是誤會、誤會。」接著很快就掏出五十塊錢還我們了。
我對老闆判若兩人的態度,在當下也只是愣住,不知道該有什麼反應才好。
我思考著:難道在這世界上,一定要是聲音比較大、胳臂比較粗的人說話,才有人聽、有人害怕嗎?總該有些什麼行業或什麼樣的人,是可以幫那些弱勢的人說話,或幫他們做點事的吧!
◎為自己訂做「暫時的制服」
那時候,有部名叫「洛城法網」的影集非常紅,於是,我腦海裡就浮現了一個行業—「律師」,這也決定了我未來要走的路!
老實說,從小在作文課「我的志願」的作業中,我從來沒想過律師這個選擇。事實上,當時我連律師長什麼樣子,職業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都不清楚。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像偉人傳記中所描述的那樣,因為從小就寫下立志成為老師、總統或太空人等志願,而真如願成為老師、總統或太空人的呢?
畢竟,年輕時候許下的願望,多半是基於人云亦云的價值觀,或多少摻雜了長輩賦予的期待。這些志願或許因為不夠契合自己的個性,也可能不夠貼合成長後的價值觀,總是比較缺乏續航力,只要另一群人的噪音變得更大聲一些,或是壓力的來源轉向,我們很快又會變更自己的志向。
我始終相信,立志雖然要趁早,但卻必須是在當事人已有較成熟的性格與判斷力後,所立下的志願,才會是成熟的志願。
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將志願,看成是一件「暫時的制服」,這套制服的功用,是為了在這段期間內,方便作為自我表述的原則,不至於在人云亦云的噪音裡迷失,也方便他人辨識,讓自己的存在擁有鮮明的風格。
但當察覺到外在的季節已然轉換,或自己日益成熟後,自然要學著將這件制服放下,懂得為自己訂做下一套制服,或學著判斷在不同的場合中,挑選不同的制服穿。
及早體會挫折,培養自己的抗壓力
◎越被認為優秀,越要懂得堅強
記得在主持「小小大富翁」時,有一集來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學生,不僅是成績好,而且是德智體群美各項成績都很優秀的一個資優生。所以身邊的親友和同學都對她寄予厚望,沒想到她因為太過緊張,第一題就答錯被淘汰了。
我還記得當時第一題是個地理題,當她給出錯誤的答案時,雖然我心裡吶喊著:「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妳不能選這個答案啊!」但因為主持節目時,我一定要是喜怒不形於色的,所以我也只能鎮定地問:「妳確定?」
而在那個女學生回答「確定」後,我滿腦子只想著,在全國觀眾面前要怎麼去安慰一個小孩,才會讓她比較好過一點呢?但無論怎麼安慰,好像還是沒有用,因為她在得知被淘汰後,回到觀眾席大哭,哭得非常傷心。
所以在廣告時,我就到觀眾席去,跟那個女同學說:「我跟妳說一個故事,雖然不知道妳聽了以後會不會有幫助,但至少是我真實的經歷。」
就在我升國中那年,當時我念的那所國中為了提高北部聯招考試的錄取率,特別將該學區內每個小學的前幾名學生集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實驗班」,所以當全校都是男女分班時,只有我們那一班是採取男女合班,而班上每個人自然都是各校的菁英。
雖然,我從小功課就很不錯,但進入這個班的第一次數學考試,竟考得我信心全失。還記得在考卷發下來後,我們班上有個女孩就立刻趴在桌上一直哭、一直哭,幾個男同學心想也該過去安慰她一下吧,但一看她的分數是五十六分,就不太想安慰她了—因為,那次考最高分的就是五十六分,而我還只拿了三十幾分哩!
後來我們數學老師來到教室,第一句話就是問大家:「怎麼樣,很精彩吧?你們對自己的分數都還滿意嗎?」
老師接著說:「其實,你們考不好是應該的,因為這次考的全是你們沒有學過的,最多只能運用你們學過的東西去猜、去推理,所以,考不好也是正常的。」
「透過這次考試,我只想告訴你們,在往後求學的階段,或是進到職場時,沒碰過的題目比比皆是,比你優秀的也大有人在,這次的考試只是意思一下而已。我希望這會讓你們往後遇到挫折時,都更能面對它,最起碼知道,全天下不是只有你最棒,而是永遠記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會遇到挫折也是正常的。」
數學老師的那一番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而那次的震撼教育,也讓我對人生有了另一番體會。雖然我念書念得更勤了,對每個科目的專注力也越來越高,但在成績揭曉後,我的得失心卻變得不那麼重了。
我講完這個故事後,那個被淘汰的女學生終於停止了抽泣聲。在我開玩笑地說:「妳看,我也考過三十幾分啊,現在還不是可以當律師!」她才終於破涕為笑。
而那位參賽者的母親事後也感性地說:「謝律師這一席話,簡直比她答對十五題拿到獎金,還要來得珍貴啊!」
聽到這句話,也讓我覺得把這件陳年祕辛抖出來,總算是有了不錯的代價。
近年來,或許是因為自己當了父親,聽到對於孩童們的教育問題及相關新聞,就變得特別敏感。尤其當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有學生因為考試考不好而跳樓自殺,有些甚至是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只因為一兩次的表現不好,就做出令所有人遺憾的事。在心疼與感嘆之餘,我總會想起我們國中數學老師的那一番話。
其實,考試本來就不過只是一種「測試」(test)。考好了,知道這次的方向是對的,也就夠了,即使考不好,也不該當成是世界末日。
面對象棋高手,學習危機處理
◎事緩則圓,化危機為轉機
我經常接辦一些名人或社會各界矚目的案子,處理多了,也還頗有心得,也因此對於一些出現在媒體上的案子,或當事人的發言就會特別注意,但也常常會很訝異有些名人在媒體上應答時,怎麼會是如此慌亂與不得體的窘境。
我相信,每當發生問題時,多數人都會直覺地想把問題馬上變不見,就像是「接球、丟球」的習慣動作一樣,事實上,這時候急急忙忙將球丟出去,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對方因此針對丟的球作出回應,這樣一來,反而容易讓雙方都亂了套,一同陷入混亂中。
相反的,在第一時間如果能試著「冷處理」,讓雙方在冷靜思考後,再重新啟動對話的機制,反而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很多時候,問題甚至在這段期間,自然而然的有了奇蹟式的發展,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各個場合,我們都時常要面對「危機處理」的課題。處理得當,就能讓「危機化為轉機」。
經驗告訴我們危機中充滿著轉機,倘若處理得不好,小則傷了和氣,影響層面大的話,也可能影響到一筆幾千萬的生意,或因此丟掉飯碗。
尤其像律師這樣的職業,更是關係到一個人的身家財產及自由的問題,所以能否做好危機處理,就更是至關重要了。因此,我時常會跟事務所的同事們,分享中國老祖宗的智慧,也就是「事緩則圓」的觀念。
因為很多事情,往往就是過於躁進所造成,無論是因為急於表現,讓原本好好的一個機會變成一場災難、變成危機,或因為急於想讓事情盡快解決,因此導致掛一漏萬、不夠周密的情形,都是因為太過心急的緣故。如果在出手前,能先針對事情作全盤的瞭解,這些危機都是可以避免的。
這個道理,是我從「象棋」中體會而來的。
即使面對已經形成衝突的情況,有時也不見得要馬上作出回應,而是要想辦法先讓彼此沸騰的情緒緩和下來,再仔細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棋力弱的人需占先機,棋力強的人則能「洞察機先」
由於在象棋中,勝負往往只在「一著」間,因此對棋力較弱的新手來說,「先手」與「後手」的差別是很大的。也就是說,能不能占得「先機」,是非常重要的;在搶得先機後,能否展現強大的「中局搏殺能力」(由於開局的十手內多半是布局,中段才是雙方短兵交接、相互廝殺的階段),就是新手對奕時致勝的關鍵了。
對於象棋高手來說,能否棋高一著,靠的不是「先手」,而是「知己知彼」、「洞察機先」的能力。
象棋高手在對奕時,不是只看眼前這一著棋能吃到什麼子,或只看對方當下的攻守作出回應,而是從前面對奕的過程中,推斷出對手的攻防邏輯,並預測幾步之後對壘的幾百種,甚至幾千種可能性。
他們之所以能夠預測到後面的發展,當然不是靠「預知」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腦海中多半存有好幾套劇本。依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國際象棋大師的腦子裡,多半存有五千到一萬盤以上的棋譜,而這些象棋大師就在這樣大量的基礎上,歸納出幾種類型,據此推斷對方的思路,並快速找到合適的對應方式。
◎成功的人看得比別人遠
雖然我從來不認為自己下棋的功力有多高,但真正見識到象棋高手與一般人的差距,還是在當兵的時候。
當時,一個長官問我要不要一起下盤棋,我很高興地答應了,因為很久沒有人陪我下棋了,想當初在念書時,我也常和同學們在棋盤上廝殺,勝率也還不算低哩。
因此,我一邊整理棋盤,還問那位長官說:「要下明棋還是暗棋呢?」剛一問完,就被長官嘲笑:「暗棋是小孩子下的棋吧!當然是下明棋啊!」
結果,我總共和他下了三盤棋,三盤棋都是他勝我敗,而且竟然只花了二十分鐘不到的時間。
雖然實在很沒面子,但為了維持運動家的精神與風度,我還是虛心地請教那位長官,怎麼會這麼厲害啊?到底有些什麼訣竅,可不可以教教我咧?想不到他卻回答我:「不是因為我厲害,而是你們下棋根本就瞎下啊!」聞言,讓我簡直想把頭埋進膝蓋裡了。
但到後來,我才知道他的象棋段數雖然不能說頂尖,但也算是非常高竿的了。據他的說法,像他這樣程度的人,每一著棋往往能往後想五步,而真正厲害的人,則可以往後想七、八步,甚至更多。
我這才知道,原來下棋是要這麼下的啊!而不像我們平常下棋時,總想著要趁人家不注意時,出其不意地過去吃人家一隻車或一隻砲。
我一直以為我是個滿聰明的人了,但原來這樣的聰明,還不如人家可以想得更遠!
很多事情不能光看眼前,就作出判斷,而是要去想後面的變化,而且能多想幾步就想幾步,因為看得遠,總比目光短淺來得好!
◎成功來自於經驗的累積
同樣的道理應用到職場上時,就是要用心觀察前輩高人們對奕、交手的過程,想辦法累積出屬於自己的、邏輯分明的「棋譜資料庫」,並且在處理事情時,能盡量往前多回想幾步,並往後多想幾步再出手。其實,職場上的勝負往往也就在「一著」之間,只有想得夠遠、夠深的人才能成為贏家。
在處理衝突場面時,這種習慣也有助於安定軍心,對事情有更全面性的瞭解後,後續的發展才能作出較精準的判斷,以及較圓滿、周全的回應。
就像在另一個博大精深的棋藝「圍棋」中,被中日棋壇譽為「棋壇第一人」的吳清源先生,之所以能夠享譽國際,就是因為他將以往只求「爭勝」、「比圍地多寡為勝負關鍵」的圍棋,提升到講求「調和」與「和諧」的藝術與生命哲學。他憑藉的,就是中國《易經》講求陰陽調和、事緩則圓的道理。
同樣的,如果有朝一日你發現自己已經能從「一心求勝」或「增強搏殺能力」的思維中跳脫出來,讓自己提升到尋求「和諧」與「調和」的層次,相信不但沒有任何危機能難得倒你,這些危機反而都會成為你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養分,幫助你邁向更遠大的未來。